显通寺位于台怀镇北侧,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是五台山建筑最早、规模较大的一座寺院。相传白马寺建成以后,两位天竺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五台山,建起了这座寺院,取名大孚灵鹫寺。后来曾改名花园寺、大华严寺,至明太祖重修时,太祖赐额“大显通寺”,故沿用“显通”至今。现存建筑为清代规模,寺宇占地八万平方米,各种建筑400余间,中轴线上排列着水陆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和后高殿等七座殿宇。无量殿,高20.3米,宽七间共28.2米,深四间共16米。这座无量殿形制古朴,雕刻精细,是我国无梁建筑中的杰作。铜殿铸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其造型和北京故宫金銮殿相仿,共用铜10万斤,是国内保存最好的铜殿之一。显通寺两厢配殿严整齐备,斋堂禅院完好无损。其中两座高达八米的铜塔,造型显得格外秀美。西塔,下层有个拇指大小的小庙,庙内端坐着一位“土地”菩萨。相传,康熙帝来五台山时,“土地”猛然发话,向皇帝问安。康熙皇帝闻声回顾,周围并不见人。费了一番功夫,康熙终于找到了他,不禁笑道:“好大的土地!”小土地十分高兴,急忙跪地道谢说:“谢主龙恩!”别看小土地身材不大,却从此在五台山享有了鼎鼎大名,并不时引来众多的游客前来光顾。显通寺山门外的钟楼,与其他寺庙里的钟楼,从外观上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它里面悬挂的一口幽冥铜钟,却实在不一般。这口钟铸造于明朝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重达9999.5斤。撞击一下,声音可以传到10里之外。清末以来,显通寺屡遭战乱破坏,变得残破不堪。1949年以后,国家陆续拨款,进行大规模修葺,现在面貌已为之一新。
南禅寺在五台县城西南22公里的李家庄西侧,初建年代不详,但大殿平梁下保存的墨书题记可以证明它重建于唐朝建中三年(公元782年)。
菩萨顶位于显通寺西北方的灵鹫峰上,是五台山最大最完整的喇嘛寺院,占地45亩,殿堂楼房430多间,一向以它宏伟的建筑和壮观的佛像雕塑,受到人们的重视。菩萨顶相传是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创建于北魏时期,最初取名真容院,也称文殊寺。明朝永乐以后,蒙藏佛教教徒进驻五台山,大喇嘛就居住于菩萨顶。清朝康熙、乾隆几次朝拜五台,也都在这座寺庙里居宿。菩萨顶盘踞山头,地势较高,加上这里殿宇云集,布局严整,因此显得雄伟壮观。山门前的108级石阶,暗指山西旧属的108个县。游人参观菩萨顶时,往往在这些石阶上俯视台怀镇全景,留影逗留。山门内,分布着天王殿、钟鼓楼、菩萨顶、大雄宝殿等主要寺庙建筑,这些建筑的屋顶,都用三彩琉璃瓦覆盖,显得五彩缤纷。虽经几百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依然色泽如新。东禅院当中的碑亭,耸立着两面乾隆皇帝的御碑,每面御碑高达六米。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的碑文,简述了菩萨顶的历史和乾隆皇帝朝拜五台山时的经历,书法字体流利,气势不凡。菩萨顶现存建筑,全都是清代所重建,其形制和手法,多参照皇宫官制式,显得富丽堂皇,尤其雕刻艺术,最值得珍视。
大殿中央有一尊佛像。为衬托佛像的高大,建筑者有意将佛像伸出柱身,并使其后背光与后排柱头斗拱的出挑、天花的斜度相一致,达到了佛像与建筑空间的紧密结合,加上内外槽上部繁密的天花与简洁明快的梁枋、斗拱、精致的背光等形成强烈的对比,充分体现出唐代建筑艺术处理空间位置的特色。
五台山位于山西忻州市五台县东北隅,距太原230公里,传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由五座山峰构成,总面积达2837平方公里。五峰耸峙,高出云表,峰顶没有林木,平坦宽阔,好似土垒之台,所以称之为五台。东台望海峰,南台锦绣峰,西台挂月峰,北台叶斗峰, 中台翠岩峰。五台之中北台最高,海拔3058米,素称“华北屋脊”。五台山海拔高,盛夏气候凉爽,山中最冷处终年冰雪不化,所以又名清凉山。
总之,五台山的每座寺院,寺院里的每座建筑,每尊塑像,每件文物,几乎都有一段动听的故事传说。这里的一山一水,也都洋溢着美妙的诗情画意。到五台山游览,简直就是在诗与神话的交织中漫游。
罗睺寺在显通寺东,始建于唐,由于传说文殊菩萨曾在此讲经,故取名“落佛寺”。明清时期,经重建装饰,成为全国著名的喇嘛庙,是五台山现今保存完好的大型寺庙之一。现存天王殿、文殊殿、大佛殿、藏经阁、厢亭、配殿、廊屋、禅院等近500间。正殿中央,有一个名为“开花现佛”的木结构装置。它的下层为圆盘,圆盘上刻水浪图案,图案之上,塑二十四诸天和十八罗汉。圆盘正中安插一朵高达丈余的莲花,四尊佛像背靠背、面朝外端坐于内。佛像的外围是八片莲花瓣。通过地下机关,圆盘可以快慢转动,花瓣可以随开随合。相传乾隆末年时,罗睺寺主持喇嘛长期闹病,卧床不起,寺院无人管理,百废待兴。这时,罗、睺两姓的两位藏族人,自愿前来主持修葺,并设计兴建了开花现佛。后来,罗、睺二人继承了住持的衣钵,兴盛起来的寺庙因之改名为罗睺寺。
佛光寺的文殊殿,其年代之久、规模之大,仅次于东大殿。它建于金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为节约木材,扩大空间,采用了金元时常用的建筑处理手段减柱法。
台怀镇杨林街西南侧的殊像寺,因寺内供奉文殊菩萨像而得名。这座寺庙始建于唐朝,元朝延祐年间及明朝成化、万历年间曾三次重修。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文殊阁、钟楼等。文殊阁是全寺的主殿,阁内的文殊骑狮塑,高约九米,以其形体巨大、制作精巧闻名中外。该像塑于明朝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文殊菩萨坐在一只绿色红缨狮背上,面庞饱满,鼻高而直,两耳垂肩,口大唇厚,线条分明,在宽阔的肩头上,斜披袈裟,身躯挺直,衣衫绉褶处的线条显得飘洒自如,眼神庄严肃穆。雄狮张口伸舌,目光炯炯,神色飞动。龛背面塑药师、释迦、弥勒三世佛,两侧为悬塑五百罗汉渡海图,这些明代遗物,既像锦绣的挂毯,又像巨大的浮雕,刻画出一幅佛家生活的动人图景,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工艺精品。
佛教徒一向有寻师求法的传统,历史上也曾先后出现了一些佛教圣地,受到人们的朝拜。到明代,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成为公认的佛教四大名山。这些名山景色秀丽,建筑宏伟,拥有种种佛教传说和许多著名寺院,直到今天,仍然是佛教徒参拜的圣地和一般旅游者的游览胜地。
大殿面宽进深各三间,平面近似方形,屋顶为单檐歇山式。殿内柱上安装着雄健的斗拱,承托住沉重的屋檐。殿内中间没有柱子,四椽栿〔fu伏〕通达前后檐柱以外。整座建筑梁架结构简练实用,形体美观,加上屋顶举折平缓,充分显示出唐代高超的建筑技艺。大殿内有一座用精美的雕砖砌成的大佛坛,坛上布满唐代彩塑。彩塑的形体、衣饰的样式和制作的手法,与唐代敦煌塑像如出一辙,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彩塑正中为释迦,两侧及前面是释迦弟子、菩萨、天王、童子等17尊佛像。这些彩塑佛像面形丰润,神态自若,服饰简洁流畅,手法精巧熟练,是保存到现代的难得的珍品。
佛光寺地处五台县城东北32公里处的佛光山山腰,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后因唐武宗禁止佛教而被毁。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又因唐宣宗提倡佛教而重建,至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被列为佛教十大名寺之一。建于唐代的山腰大殿为正殿,座东向西,称东大殿。东大殿居高临下,雄伟古朴,气势壮观,是五台山最大佛殿之一,无论在构造做法上,还是在造型比例上,都集中地反映了唐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在我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五台山寺庙分为两类,一类是汉僧寺院,俗称“青庙”,一类是喇嘛寺庙,俗称“黄庙”。清代曾将部分青庙改为黄庙,青衣僧随之改为黄衣僧,因此,这里又有了汉族的喇嘛。青庙的首寺是前面已经讲过的显通寺,黄庙的首寺则是菩萨顶。
五台山腹地的台怀镇,佛塔摩天,寺院林立,清流潺潺,松柏掩映。远自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印度僧人来中国传扬佛教,称五台山为文殊菩萨的演练场所,于是在这里建寺修庙,此后历经北魏、北齐、隋、唐以至清末,五台山寺庙陆续增修。全盛时期,寺庙多达300余座。五台山虽几经衰落,建筑也屡遭破坏,但迄今仍然是我国最大的佛教建筑群。五台山现存南禅寺、佛光寺、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罗睺〔hou侯〕寺、广仁寺、圆照寺、碧山寺、镇海寺、龙泉寺、南山寺、金阁寺、广宗寺、岩山寺、普化寺、尊胜寺、广济寺、延庆寺、秘密寺等47处佛寺建筑,台内39处,台外八处。其中最为著名的,除佛光寺和南禅寺以外,还有被称做五台山“五大禅处”的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和罗睺寺。
寺坐北朝南,规模不大,山门内仅有东西配殿和大殿,以及东跨院和僧房数间,除大殿外,均为明清遗物。唐武宗灭佛时,全国佛寺大都被毁,南禅寺因地处偏远,得以幸存。南禅寺大殿与佛光寺东大殿同属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结构建筑。
塔院寺,原为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建舍利塔时,独立为寺。寺内主要建筑以舍利塔为中心,排列着大雄宝殿、藏经阁等建筑。藏经阁内木制转轮藏共33层,各层放满经书,现存经书二万多册,是名副其实的藏经殿。院内的舍利塔,又称大白塔,全身雪白,高约56.4米,比北京北海的白塔还要高出20.5米。大白塔耸入云天,在红墙、琉璃瓦殿顶的陪衬下,显得巍峨壮观,早已成为五台山的标志。大白塔的下层是殿宇,俗称塔殿,内有文殊、观世音、普贤、地藏四菩萨和释迦佛像,还有色调鲜艳的济公和尚瓷像和雕工细腻、小巧玲珑的刘海戏金蟾木雕。
东大殿采用梁柱木结构作为框架,以柱子承重,以榫卯固定接头,是一种柔性结构体系,已接近于现代框架结构。庑殿式屋顶,屋檐出挑近四米,坡度平缓,显得舒展平稳。殿身与屋顶之间的斗拱硕大,在整个立面中的尺度感和重量感因而特别突出,具有很好的结构作用和装饰效果。柱子向内倾,倾斜度由里向外依次加大,起到了稳定大殿的作用。
1974年至1975年,国内文物工作者对南禅寺大殿进行大规模落架翻修。殿内最大的木构件即两根四椽栿本来早已劈裂弯曲,下垂幅度分别达九厘米和八厘米。当人们将屋顶负荷拆卸后,令人惊异的情形出现了,其中一根四椽栿自动回弹五厘米。人们对它采取反转压平处理后,它居然变得完全平直,恢复了唐朝时的原貌。另一根四椽栿,经处理后,弯垂幅度也只剩五厘米。经历1200多年的木构件,弹性如此之好,实属罕见。
佛光寺的建筑堪称瑰宝,佛光寺的唐塑、壁画和墨迹也久负盛名,它们与建筑合称为寺里的四绝。仅大殿内的佛坛上就有主像五尊,胁侍24尊,罗汉500尊(后毁损部分)。这些塑像布局合理,姿态各一,面目浑厚圆润,生动逼真,线条自然流畅。正殿内现存的十几平方米唐代壁画,描绘了佛教故事,其中右次间内柱前额上的横幅,人物姿态都极优美,富有唐代特征,而其颜面、胡须笔法则部分保留了汉画的风格。大殿左右四梁下均有唐人题字,这些墨迹字迹清晰,笔法沉劲,实在不可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