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学网 历代文学
收录来自古今中外 20 多个朝代,近 60个 国家的作者超 3万 人,诗词曲赋、文言文等作品数近 60万 个,名句超 10万 条,著作超 2万 部。

中国著名的寺庙宫观与教堂 作者:余桂元 近现代)

章节目录树

第五节 青城山道教建筑组群

上一章 下一章

祖师殿古名清都宫,又名真武宫,创建于晋代。它位于青城山山腰,背倚轩辕峰,面对白云溪,相传黄帝访仙人宁封子,问“龙蹻〔qiao敲〕飞行之道”,故又名轩皇台。唐睿宗女玉真公主、金华公主曾在此修道并羽化,唐杜光庭、薛昌、宋张愈等则曾在此隐居。陆游《游杜光庭读书台》诗写道:“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晴岚画幛开。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宫侧的闻胜亭,为冯玉祥出资修建。抗日战争期间,冯玉祥将军曾寓居清都宫,得闻日本投降,喜不自胜,于是建亭刻石以记其事。

青城山作为道教圣地,以它的庄重与神秘,令无数信男善女倾倒在它的脚下。作为名胜,以它幽雅美丽的环境和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

上清宫规模仅次于常道观,位于青城山山巅之高台,始建于晋代,唐末五代时曾为前后蜀王的避暑行宫,有殿宇13重。现存玄元殿、文武殿、道德堂、灵官殿等,为清朝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重建。宫门“上清宫”三字,为蒋介石1940年所题。宫前山岩有黄云鹤题“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刻石。宫左二井,一方一圆,泉源暗中相通,人称“鸳鸯井”。宫右一池,形如半月,池深数尺,一年四季不竭不溢,传说为仙女麻姑浴丹处,故名麻姑池。从宫后拾级而上,可达海拔1600米的第一峰绝顶。站在新修的呼应亭上,可俯瞰都江堰市全景。远眺川西平原,岷江如带,平畴庐舍,宛如图画。当然,如果您的机会好,还可在这里看到日出和云海。

建福宫创建于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原名丈人观,宋代改名会庆建福宫,宫周围古木参天。后殿李善济撰书的一幅长联,每联字数达197字,居国内第三长。宫左留有明代庆符王妃在此避暑时的梳妆台遗迹。楠木林中设置许多石桌石椅,可供游客品茗弈棋,赏景清谈。

古常道观即天师洞,位于青城山腰第三混元顶峭壁间,是青城山道教建筑组群的主宫。它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初名延庆观,唐朝时改称常道观,宋朝时又改名昭庆观、黄帝祠。现存殿宇为清末重建,主要有三清殿、三皇殿、黄帝祠、灵祖楼、天师殿、祖堂等。这些建筑金碧辉煌,庄严雄伟。三清殿是常道观的最大建筑,内塑三清像。楼上珍藏的明代木刻浮雕花屏,精致美观,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精湛艺术。观内历代碑刻楹联比比皆是,形成一个自然的书法展览馆。董其昌、郑板桥、冯玉祥、于右任等古今名人都留有手迹。其中一幅以道意作为内容的楹联题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联借鉴老庄语体,将玄而又玄的道教思想一语道破,堪称佳作。观后天师洞洞右塑张道陵30代孙虚靖天师张继先像。洞北耸立一巨石,上刻“降魔”二字。相传当初张道陵在此结茅传道、降服妖魔时,雷轰电掣,巨石挡道,于是挥剑一劈,使巨石一分为三。今日所见,三石互相依傍,人称“三岛石”。这里浓荫蔽日,沿石缝中小道扶岩而下,听泉水环流,避暑纳凉,实为快事。常道观内古树甚多,千年以上的银杏树,相传是东汉时第一代天师张道陵手植。此外还有唐代种植的岐棕、明代的仙人松、清代三世同堂的公孙橘、近代神奇的三岔棕等。

青城山有“道教第五洞天”之称,位于今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15公里。全山周围约120公里,有36峰,72洞,108处胜境。青城山峰峦叠嶂,林木青翠,终年常绿,加上诸峰环绕,状如城廓,故名青城。从东汉末年起,即开始有五斗米道徒在此活动。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隋唐时,青城山上已建起建福宫、上清宫、清都观、长生观、常道观、文昌宫、青皇观、中皇观、上皇观、储福观、延庆观、威仪观等大型道观,初步形成了道教建筑组群的规模,青城山也因此逐渐成为闻名海内的道教圣地。宋明以后,青城山上又陆续增建中小道观,最盛时道观多达40余所。五代诗人唐求写诗盛赞说:“数里绿山不厌难,为寻真诀问黄冠。苔铺翠点仙桥滑,松植香梢古道寒。昼旁绿畦薅嫩玉,夜开红灶燃新丹。钟声已断泉声在,风动茅花月满坛。”天师洞山门的石壁上刻有近人的一篇短文,里面说:“顾青城山于亦雄亦奇亦秀之外,而其幽邃曲深似剑阁、三峡,峨眉皆无不逊色,故以天下幽标明其特点。”青城山现存宫观38处之多,主要的有古常道观、祖师殿、上清宫、朝阳洞、建福宫、玉清宫、圆明宫等。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