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学网 历代文学
收录来自古今中外 20 多个朝代,近 60个 国家的作者超 3万 人,诗词曲赋、文言文等作品数近 60万 个,名句超 10万 条,著作超 2万 部。

中国历代兵书 作者:王兆春 近现代)

章节目录树

第一节 甲骨文和金文的军事记载

上一章 下一章

第一节 甲骨文和金文的军事记载

《过百簋〔gui鬼〕铭文》:“过白(伯)从王伐反荆。”其意是过伯随从周昭王攻伐反叛的荆(见图1)。

《善鼎铭文》:“佐胥豳侯监□师戍。”其意是周王命善为豳侯的助手,监督□师的戍守活动。

《合集》6134:“贞(上工下口)方出惟王飨”、“贞告(上工下口)方于上甲”、“贞沚(戈下胃)称册告于上甲”。这三条卜辞刻于同一版甲骨上,其意是商王听说(上工下口)方来侵,便飨宴群臣并告知祖先上甲,求其保佑,同时在甲庙中举行册命,任沚(戈下胃)为将。这三条卜辞连在一起,完整地记载了商王听到敌情后命将出征的经过。

上述前六条是甲骨文,后四条是刻于青铜器簋和鼎上的铭文,记载了军队的编制,战车的数量,闻警出征,征讨对象、地点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商、周军事的某些概况,但还不是兵书。随着战争和军事活动的增多,人们对其认识也逐渐加深,于是便在记录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总结其经验,阐发自己的看法,提炼出有条理的认识,终于形成能够传布四方、流存后世的兵书。

章节插图图1 过白从王伐反荆

《合集》39902:“辛巳卜,□,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方)。”其意是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率其部三千人和王室民众一万人,远征一个方国。

《明公簋铭文》:“令明公遣三族伐东国。”其意是西周初年,天子令明公派三族讨伐反叛的东夷。

《合集》33006:“丁酉,贞王作三(帥字去巾)〔dui 堆〕右、中、左。”其意是商王武丁于丁酉建立右、中、左三师。文中的(帥字去巾)与师同意,是商朝对军队的通称。

我国古代兵书起源于何时?历史上曾有多种说法,其中最主要的一种说法是起源于炎黄。东汉班固修成的《汉书》,其《艺文志》中就著录了《神农兵法一篇》(有人认为神农氏与炎帝本为一人)和《黄帝十六篇》,说明班固是持兵书产生于炎黄时期说法的。此种说法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明代的叶子奇在《草木子》中又肯定了班固的说法。近代的陆达节在《历代兵书目录·自序》中,也说“中土兵学,肇自炎黄”这种说法能否成立,让我们来考察一下。

《利簋铭文》记载了周武王伐商纣的牧野之战的过程:“珷(武)征商,隹(惟)甲子朝,岁鼎,克闻(昏)夙又(有)商。”其意是说武王征商,甲子这天的清晨,岁星当前,战胜了昏乱的商纣王。

大家知道,炎帝和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也可能是5000年前炎帝和黄帝两个氏族部落的名称。那时,人们还没有创造出文字,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兵书。考古发掘的成果表明,我国最早的文字是商周时期刻于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亦称“卜辞”,最初出土于安阳小屯村的殷墟今属河南),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才被发现。金文是铸或刻于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钟鼎文”。商代金文与甲骨文的字体相近,字数较少。西周金文的字体整齐。从《甲骨文合集》(简称《合集》)搜集的甲骨文和一些青铜器的铭文中,没有发现完整的兵书内容,只发现一些关于商周时期的军事记载。

《合集》6812:“令多子族从犬侯扑周。”其意是商王令王族以下的子姓宗族组成军队,协同犬侯去进攻周族。

《合集》5504、5512:“乙未卜,贞立事(于)南、右从(我),中从舆,左从曾。”其意是商王武丁率领右、中、左三个师,到南土去布阵打仗。

《合集》5825:“贞戎马,左右中人三百。”其意是商王武丁拥有战车三百辆,射手三百人,分编为左中右三个战车队。每辆战车编射手一人。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