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难题是心态,很多人表面谦卑,内心却无比狂傲,认为“老子的产品天下第一”,那是乔布斯的境界——从不做市场调查,认为“用户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硬生生无中生有创造出智能手机的庞大市场。对于这一点我无比佩服,然而不是谁都是乔布斯,斯人已逝,苹果公司也一步步走下了神坛。当你还没有成为乔布斯的时候,请你遵照市场规律,将自己的心态放低,打破“知识的诅咒”,真正进入“小白”状态,想想用户到底为什么选择你的产品。
比如,在使用一款手机软件时,普通人通常会在体验不佳后,选择迅速将其删除;与之相反,如果用户体验很好,就会将之推荐给家人和朋友。当我们沉浸在研发手机软件的过程中时,往往没有将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用户,并没有认真观察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体验,没有站在用户的角度认真考虑这款软件好不好用,也就是缺少“同理心”。
比如在我们打游戏的时候,尤其是玩手机游戏,战事十分激烈之时,突然弹出个信息或者弹出个广告,会非常烦人。的确,通过手机设置里面的“通知”,可以关掉通知,但是打完游戏后如果忘了打开“通知”,可能就会错过什么重要信息。如果我们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有没有一种产品功能,可以让我们在游戏开始的时候一键关闭通知,游戏结束的时候自动又开启呢?
为了更加真实地观测“小白用户”的思维方式和使用习惯,“隔岸观火”是个不错的办法。顾名思义,“隔岸观火”就是远远地看,观察用户使用电脑的方式方法,掌握用户的真实需求和想法。这种方法我已使用多年,并从中获益匪浅。
加拿大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1] 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0000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这便是著名的10000小时定律,我对此非常认同。一个人如果想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仅仅依靠上班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优秀的产品经理往往成就于8小时之外。
有段时间,360总会收到用户的抱怨:“你们为什么在未经我允许的情况下,在我的电脑上装手机助手?你们这么做就是‘耍流氓’。”于是,我特意召集产品经理开会,告诉他们给用户装产品一定要经过用户的批准,用户应有知情权和选择权。产品经理委屈地说:“老周,我们确实装了询问窗口,产品都是在用户确认后才安装的。”
事情变得蹊跷了,于是我们组织了一次用户调研,这才找到了问题的关键。原来,大多数用户会在很多窗口同时弹出时,随手关掉或是点击默认按钮,很少有人会认真阅读选项说明。
比如以前我有一个职业癖好,爱给别人修电脑。在修电脑的时候,我会看电脑里装了什么软件并试图拿360的产品优化电脑。但更多时候,我愿意看用户自己是怎么使用那些软件的。可能看一两个没什么感觉,但是当你接触过无数台普通用户的电脑之后,你就会慢慢体会到他们在使用电脑时的情绪变化。如果不看到真实的用户操作电脑,而是自己对着电脑看上三天,你意识不到自己产品的问题。
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信息过剩,产品信息也是如此。在浩如烟海的同类产品中,你的产品体验一定要能够给用户足够的冲击力,否则不如不做。如何让用户全方位感知你的产品,这是一门学问。当你学会从用户的角度反观自己的产品时,就能看到产品的很多破绽,机会也随之而来。
如果你发现自己缺少“同理心”,别着急,进行“同理心”方面的专项练习就行。没错,“同理心”也可以通过有意识的练习加以提升。
换句话说,产品经理要想办法做到随时通过“精神分裂法”锻炼自己的“同理心”:当你抱怨家里的DVD(高密度数字视频光盘)机、投影设备或电视机不好用的时候,就要考虑如果是由你来设计,你会回避哪些问题,重点打造哪些用户体验。无论是开车、去医院挂号,还是在机场候机,都蕴含着很多的练习机会,而在这些领域你都是“小白用户”(行业从业人员之外的人)。一旦你学会反观自己的“小白用户”体验,你就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消费者了,你会得到双重的练习机会。
如果不能从用户角度去思考,你必然会犯一个错误——认为你做的每个产品用户都会认真阅读说明,这是产品经理的大忌。产品经理必须具备快速切换到“小白用户”角度的能力,学会观察、思考。
所以我们一定要旁观,隔岸观火才有效果。
当我们在试用其他公司的产品时,总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当成真实的用户,发现这个功能没用,那个按钮不好。这时候我们的产品体验是最真实的,对待自己的产品也理应如此,这就是我经常提到的“同理心”——观察自己作为普通用户的产品体验和感受,并扪心自问:“我的感受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感受吗?”每个人都具有成为产品经理的天赋,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同理心”。
每当有新产品出炉时,360的产品经理们经常会高高兴兴地找到我,希望得到我的肯定,然而大多数时候他们会被我劈头盖脸一顿臭骂。很多产品经理会觉得很委屈,有的女同事还会偷偷抹眼泪。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告诉他们:“别觉得委屈,你的这个产品做得再难用,终归还是自家产品,作为理性首席执行官的周鸿祎知道你为此花了很多心思,做出这样的产品已经相当不容易了,我很肯定你的付出。但是,作为‘小白用户’的周鸿祎不会考虑这些,他的关注点永远只停留在产品上,骂你只是因为产品确实不好用。”
很多技术出身的产品经理非常有潜力,因为他懂技术,能更好地挑选技术方案,但他们容易犯一个共同错误——太想把自己先进的技术水平展现给用户。其实,这就是忘了从用户角度出发。
因此,我总是喜欢让360的同事们去一线修电脑,去观察普通用户如何使用我们的产品,进而发现问题,对产品做出改进。
[1]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M]. 苗飞,译.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我在对360公司研发的产品进行评判时,意识里往往会出现两个人格的周鸿祎,一个“小白用户”周鸿祎在笨拙地使用这个产品,另一个周鸿祎则会很冷静地看自己如何使用这个产品。产品好用则罢,但凡产品不好用,我就会去探究原因——到底是什么影响了我的产品体验?这种方法被我称为“精神分裂法”或者“灵魂出窍模式”。
想知道用户的真实想法,一定要让用户自己使用产品。作为专业从业人员,你如果告诉用户产品的功能,可能用户一下子就知道了。但是如果你不告诉用户,让用户自己摸索,很可能你会发现,本来你设计了某个功能,只要点两下就打开了,结果用户竟然点了十几下。
需要注意的是观察对象的选择。我们处在互联网行业,有的时候做用户调研,容易从身边的人中选择调查对象。但实际上,经常观察互联网行业的人容易出问题,因为他们的专业水平较高,不属于“小白用户”。他们喜欢的东西,老百姓不一定喜欢;他们能够轻易理解的问题,“小白用户”不一定理解。以关闭电脑程序为例,很多懂Windows编程的人,基本上都能够将某种程序在电脑上真正关闭,但很多“小白用户”认为最小化状态栏就能关掉程序。
很多时候,看别人如何使用产品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功课,也是我一直提醒产品经理要处处留心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你能够切换角色,观察身边的“小白用户”如何使用产品,观察你的产品功能存在哪些问题,你就会发现还有很多问题等待被简化、被解决,这里面就一定蕴含着产品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