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湿热和肝胆湿热的患者,都会有纳呆、呕恶、腹胀等症状;舌苔均为舌红苔黄腻;二者都可有黄疸的症状。黄疸是由湿热熏蒸,胆汁不循肠道而外溢肌肤所致。
养气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多涉及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用《老子训》上的一句话可以简单概括:“一少言语养神气,二戒色欲养精气,三薄滋味养气血,四咽津液养肺气,五莫嗔怒养肝气,六洁饮食养胃气,七减思虑养心气”。
湿热体质者要少吃甜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少喝酒。比较适合湿热体质的食物,如绿豆、苦瓜、丝瓜、菜瓜、芹菜、荠菜、芥蓝、竹笋、紫菜、海带、四季豆、赤小豆、薏仁、西瓜、兔肉、鸭肉、田螺等;不宜食用麦冬、燕窝、银耳、阿胶、蜂蜜、麦芽糖等滋补食物。
取坐位或仰卧位,左手手掌贴于左侧胁肋部,然后顺时针方向旋摩100圈。右手以同样方法逆时针方向旋摩左侧胁肋部100圈。也可两手同时操作。
疏肝利胆的常用药物是茵陈,茵陈是中医治疗黄疸的专用药,有很好的利胆作用。莪术、姜黄、郁金三味药为同科药物,均能疏肝、利胆、降脂,常与茵陈配合同用。现在市面上也有很多疏肝利胆的成药,如白金丸,它是由郁金、明矾二味制成,可疏肝利胆、降脂化痰浊,并有化结石的作用。柴胡疏肝散由柴胡、枳壳、芍药、甘草、香附、陈皮等组成,可作为常用成方。中药决明子能清肝明目,平时泡茶常饮之,有泻肝火降血脂功效。
1.养神
从中医方面来讲,湿热分为脾胃湿热和肝胆湿热。下面就具体说一下脾胃湿热和肝胆湿热,以及它们各自的治疗方法。
四、如果热邪侵入血分,并且在此郁结,使局部脉络气血不通,可发痈肿疮疡。故《灵枢·痈疽》说:“火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
(2)多参加体育锻炼及旅游活动,因为体育锻炼和旅游活动均能运动身体,运通气血,尤其是旅游,即可调剂精神,又能呼吸新鲜空气,沐浴和煦阳光,增强体质。
日月穴
太冲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是肝经的穴位。取坐位,以右手中指指尖按揉右脚上的太冲穴半分钟,再以左手中指指尖按揉左脚上的太冲穴半分钟。
最后是用难得糊涂养神,我们在平时要有意识地不参与意义不大或价值不高的事情,不作无原则地争执和较真,不计较鸡毛蒜皮的小是非,让大脑和心情经常处于松弛状态。
6.形养
(2)两者治愈的疗程及愈后效果不同。脾胃湿热的治疗时间较长,但愈后较少复发。肝胆湿热虽治疗的疗程较短,但会经常发作。脾胃湿热湿大于热,湿邪致病的特点是病程较长,所以一般缠绵难愈。
6.食欲不佳,胃口不好,常有口渴不想喝水,一喝就感觉胀肚的现象;
湿字,以“三点水”为偏旁,也就是说湿性类水,水属于阴,所以湿属于阴邪。湿邪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阻滞气机,从而使气机升降失常。胸胁为气机升降之道路,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闷;湿困脾胃,使脾胃纳运失职,升降失常,会出现纳谷不香、不思饮食、脘痞腹胀、便溏不爽、小便短涩的症状。由于湿为阴邪,阴胜则阳病,所以湿邪为害,易伤阳气。
6.点按太冲穴
热邪主要有四个特点:
食疗为中医养生方法的主要方法之一,它相对来说较安全,因此应用范围较广,适应人群也较多。主要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内容包括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文化等。
1.面部常有不清洁、灰暗的感觉,如面色发黄、发暗、油腻;
养神可以从心理上、情绪上、道德品质上进行调养,多涉及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内容,此为养生之首务,所谓养生先养心,万病皆可心药医。其实湿热的病人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不良情绪长期淤积于心,不能及时排除而造成的,所以湿热体质更要注意从精神方面进行调养。
湿热体质应经常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每天至少保持半小时以上),如散步、慢跑、游泳、打球、跳舞、健美操等,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能陶冶情操。中医讲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思就是如果人的身体状态很好,正气很足,自身的免疫力就强,那么邪气就不能影响到自身。形养讲的就是要达到这个效果。
(1)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没有对人体有危害的辐射、电磁波和气体。
经络调养:肝腧、胃腧、三阴交
肝病是湿热之邪最常见的病症,多数肝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湿热之邪的基本特征。还有肝胆病中常见的肠胃道症状,如腹胀、腹泻、纳呆等,还是各种感染性肝胆疾病所表现的发热、脓肿之类,均与湿热之邪内犯肝胆密切相关。
脾胃湿热一般表现在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干不欲饮,饥而不欲食,小便色黄,大便不畅。对脾胃湿热的治疗应本着清热不碍利湿,利湿不助热的原则,应用三仁汤加减,常加冬瓜皮、茵陈,使湿祛热清,脾胃安和。湿热下痢多用葛根芩连汤加减;若出现黄疸之症,可用茵陈五苓散加减。
(2)有阳光、干燥,不潮湿阴暗,潮湿阴暗的环境将加重湿热体质的症状。
一、热为阳邪,热的致病特点是往上走。所以热邪为病,常见面红,目赤,发烧,舌边、舌尖红肿或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咽红肿痛等症状。
(1)注意劳逸结合,早睡早起,保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二、热邪耗气伤津,消灼阴液,常见口渴喜冷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状。
5.按摩日月穴
湿热体质者常见面部不清洁感,面色发黄、发暗、油腻。牙齿比较发黄,牙龈比较红,口唇也比较红。湿热体质的大便异味大、臭秽难闻。小便经常呈深黄色,异味也大。湿热体质的女性带下色黄,外阴异味大,经常瘙痒,舌红苔黄。
2.皮肤较容易生痤疮,多数是脓包质,或者皮肤常出现化脓性的炎症;
阳陵泉穴
期门穴位于胸部,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是肝经的穴位。取坐位或仰卧位,以左手中指指腹按揉胸部右侧期门穴半分钟,再以左手中指指腹按揉胸部左侧期门穴半分钟。
敲胆经是要敲两条腿,但一条腿一条腿敲还是两条腿一起敲随便你。敲胆经只是敲大腿外侧的胆经,并不要求很正确的穴位,当然有人对针灸穴位比较了解,力求到位,那很好,但对一些对针灸穴位不太了解的人就无需苛求,有敲就有作用,既不在乎穴位正确与否,也不在乎是否完全沿着经络线路,这要基本上是在大腿外侧胆经的通道上就一定不会白敲。敲胆经不仅可增强体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同时它还是美容瘦腿的好方法。
2.居养
脾胃湿热和肝胆湿热虽然是同因致病,但是二者之间还是有明显的区别,在治疗是要注意对症下药。二者之间的不同主要表现在:
另外湿热体质者还应注意:
4.食养
湿邪的致病特征是阻碍气机,易伤阳气;其性重浊黏滞、趋下。具体如下:
肝腧和胃腧
湿热体质者的居住环境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其次是娱乐养神,这是调动某些不常运作的神经代替操劳疲惫的神经来工作,充分调节各路神经的“积极性”;
按摩肝胆区及肝胆经相应的穴位,可疏通肝胆局部气血,促进肝胆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起到疏肝利胆、通调气机的作用,不仅可以减少各种情志病证(如胁肋胀痛、胸闷不适等)的发生,还可以缓解因情志抑郁导致的各种湿热症状。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8.点按阳陵泉穴
阳陵泉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小头下方凹陷中,是胆经的穴位。取坐位以左手拇指指尖点按左腿上的阳陵泉穴20次,再以右手拇指指尖点按右腿上的阳陵泉穴20次。
体内湿热是湿热体质的最重要表现,所以,调养湿热体质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清热祛湿,中医养生讲究七法,就是养神、养气、居养、形养、食疗、药调和术养。对湿热体质清热祛湿我们就可以用中医的七法来调养。
我们每个人居住的环境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居住环境一定要符合养生的标准。除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外,人的居住环境与养生也有密切关系。人的一生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居室中度过的,退休后老人在室内的时间更长,因此,居住的环境与卫生条件将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健康。
取坐位或仰卧位,先以右手五指分开由心口处至左腋下推擦30~50次,再以左手五指分开,由心口处至右腋下推擦30~50次。
当然两种湿热也有相同的表现,如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都有腹胀、纳呆、呕恶等脾胃功能失调的症状。但两者产生的原因不同,肝胆湿热是因为肝气横逆犯胃。脾胃受病,运化失健则腹胀,纳呆,呕恶。故脾胃症状相对较轻。而脾胃湿热是因湿热之邪蕴结脾胃,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常,致腹胀、纳呆、呕恶,故脾胃症状相对明显。肝胆湿热多兼有脾胃症状,而脾胃湿热则不兼胁痛,口苦等肝胆症状。
取坐位或仰卧位,虎口张开向下,拇指贴附于胁助前侧,其余四指贴附于胁肋部位,做自上而下的推动,共推擦30~50次。
肝胆湿热会伴有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呕恶,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身目发黄或寒热往来,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等。
7.小便赤黄,经常有大便燥结、便秘或黏滞不爽的感觉。
湿热体质者应多食清利湿热的药物。例如黄连、连翘等,黄连味苦性寒,可以泻心中之余火,清肠中湿热,适用于心火旺盛,肠胃湿热、湿热瘟毒。连翘性凉味苦,清心泻火,去上焦各种热症,适用于温病初起、头痛、发热、烦渴。还有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黄芩、三七、生地等,也很适合湿热体质吃。再介绍一下蒲公英。蒲公英又称尿床草,有很好的利尿效果,它具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C及矿物质,对消化不良、便秘都有改善的作用,另外叶子还有改善湿疹、舒缓皮肤炎、关节不适的净血功效,根则具有消炎作用,可以治疗胆结石、风湿,不过必须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蒲公英的花朵煎成药汁还可以祛除雀斑,新鲜蒲公英要选择叶片干净、略带香气者,干燥蒲公英则选颜色灰绿、无杂质、干燥者。
5.养气
湿热体质应以食用清热祛湿的食物为主,饮食要清淡,多吃甘寒、甘平的食物,如绿豆、空心菜、苋菜、芹菜、黄瓜、冬瓜、藕、西瓜等。少食辛温助热的食物,应戒除烟酒。在吃水果方面也应该多吃寒凉水果,不能吃湿热的水果。其中寒凉的水果如西瓜、梨子、香蕉、柑橘、山竹、猕猴桃、香瓜、柿子、柚子、黄皮果等;湿热的水果如荔枝、龙眼、榴莲、番石榴、椰子、桃子等。性平的水果包括菠萝(但刺激)、芒果(但易发过敏)、苹果、柠檬、葡萄、甘蔗等。
湿热体质的人性情多急躁易怒,平时面有油光,容易口苦口干,自觉身体发重,很容易困倦,而且总是口舌生疮。
湿热明显时首选背部膀胱经的刮痧、拔罐、走罐,可以改善尿黄、烦躁、失眠、颈肩背疲劳酸痛。上述穴位不要用艾条灸,可以指压或者毫针刺,用泻法,要针灸医生才能做。
家居环境:避免湿热环境
2.横推胁肋
运用养生药剂进行调养祛湿,其制剂多为纯天然植物药,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因此,中医将其称为“药膳”。
3.竖推胁肋
湿热体质表现为: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舌苔黄腻,脉数。湿热体质者应以清消湿浊、散热泻火为原则,常食清热化湿、平性偏甘寒的食物,少食辛辣燥烈温热的食物,宜戒烟限酒。湿热体质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判断下自己在近一段时间内是否有以下症状:
形成湿热体质一方面是先天因素,后天也很重要。如果一个人抽烟、喝酒、熬夜三者兼备。那注定是湿热体质;滋补不当也促生湿热体质,肝炎携带者也容易导致湿热体质;长期的情绪压抑也会形成湿热体质,尤其情绪压抑后戒酒浇愁者。湿热体质者易感皮肤、泌尿生殖、肝胆系统疾病。
(3)两者表现出来的症状不同。肝胆湿热因湿热郁结于肝胆,疏泄失职,肝气郁滞,不通则痛,故胁肋部胀痛不适。而脾胃湿热为脘闷腹痛症状,无胁肋胀痛的症状。且肝胆湿热有湿热下注的症状,如阴囊湿疹、潮湿、睾丸肿胀、坠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等症状。脾胃湿热则没有这些症状。
湿有黏滞的特点。黏滞就是指有湿邪所导致的病症都是黏滞。这种特性的表现,如大便黏腻不爽,小便涩滞不畅,以及分泌物黏浊和舌苔黏腻等;再者就是病程缠绵。
4.常伴有呼吸费力或气不够用的现象,让人难受得透不出气,或者感觉缺氧;
湿热体质在调养方面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尽量避免在炎热潮湿的环境中长期工作和居住。湿热体质的人皮肤特别容易感染,最好穿天然纤维、棉麻、丝绸等质地的衣物,尤其是内衣更重要,不要穿紧身的。
3.药物
日月穴位于胸部,乳头下方,第七肋间隙,是胆经上的穴位。取坐位或仰卧位,先以右手中指指腹按揉左侧日月穴半分钟,再以左手中指指腹按揉右侧日月穴半分钟。
相信如果做到上述几点后,湿热体质者不仅会感到心情舒畅豁达,而且还会惊奇地发现湿热病症也有所缓解。
还可以经常喝些玫瑰花茶,此茶可以疏肝理气止痛。方法如下:玫瑰花6克,沸水冲泡。代茶频饮。
再介绍个简单的方法,那就是敲胆经。敲胆经主要是刺激胆经,强迫胆汁分泌,提升人体的吸收能力,提供人体造血系统所需的充足养料。具体操作方法是从两大腿外侧根部开始,自上而下慢慢顺序敲打至膝盖处,再反向敲打回大腿根部,如此反复,每天1~2次,每次敲打2~3分钟,敲打时可以用拳头,要稍用些力量。
药物调养:适当喝凉茶
(3)室内通风好,较凉爽,不闷热。
(4)安静,没有各种生活及交通噪声污染,影响居住环境安静。
养神第一个条件就是要睡眠充足,休眠可以让大脑处于休息状态,从而使体内各部神经、关节、韧带、肌肉和器官没有负荷或负荷很少,从而达到精力充沛,增强体质的作用;
三、热入血分,可使血流加速,甚至灼伤脉络,迫血妄行,从而出现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等症状。
湿热之邪经常侵犯到肝胆,而肝胆又是各类情志病的主宰者。现代人生活压力比较大,难免会被各种不良情绪困扰,长期的情绪异常也会导致湿热体质。所以现在很多人会出现上述各种湿热体质的症状,在辨清自己的体质后,就要加以调理,湿热体质的人最应该注意的问题就是如何疏肝利胆。疏肝利胆也就是调理身体的气机。
有句古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湿与寒在一起是湿寒,与热在一起是湿热,与风在一起是风湿,与暑在一起是暑湿。如果体内有湿邪,湿邪不除,则百病生。
行间穴
3.常常感到口苦和口臭,偶尔会有泛酸的现象;
祛湿热的可以喝一些凉茶,但也不能过。也可以吃些车前草、淡竹叶、溪黄草、木棉花等,这些药一般来说不是很平和,不能久吃。
行间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趾间缝纹端,是肝经的穴位。取坐位,以右手中指指尖按揉右脚上的行间半分钟,再以左手尖按揉左脚上的行间穴半分钟。
湿,给人的感觉是含有水分,沉重的。所以湿邪致病,临床症状有沉重的特性,若湿邪外袭肌表,湿浊困遏,清阳不能伸展,则头昏沉重,状如裹束;如湿滞经络关节,阳气布达受阻,则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等。湿邪还易出现排泄物和分泌物秽浊不清的现象。
再次是忍耐养神,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生活中我们要随时控制自己的过激情绪。忍怒、宽容不仅仅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也是重要的保健之道;
7.点按行间穴
脾胃湿热会伴有脘腹痞闷,呕恶,厌食,肢体困重,大便溏泻,小便短赤不清;或面目肌肤发黄,色鲜明如橘子,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而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4.按揉期门穴
(1)二者偏湿偏热各有不同。虽然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之病因均为湿热,但湿热偏重不同。肝胆湿热热重于湿。热的表现如身热,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的表现也很明显,而湿的表现相对较轻。脾胃湿热湿重于热,湿的表现如肢体困重、纳呆、腹胀、大便溏泻表现明显,热的表现相对较轻。
期门穴
湿性重浊黏腻,与水同类,所以属于阴邪,有壅遏气机、易困脾阳的致病特点。火热之性炎上、燔灼、躁动,与寒相对,所以属于阳邪;有升温冲逆、伤阴耗气、入血动血、扰乱神明、传变迅速等致病特点。湿热之邪也有内外之分。内湿由脾胃运化功能失常之所生,而内热(火)则多因五志化火、嗜食辛辣、烟酒成癖、痰湿淤血久蕴等所形成。
(5)广阔的绿地和宽阔的室外运动空间。
综上所述,湿为重浊黏腻之邪,容易影响气机的流通,如与热邪相合,湿热交困,则热因湿阻而难清,湿因热蒸而阳气受伤更甚,临床表现为热势缠绵,下午热高,身重,神疲,懒言,神志昏沉,胸脘痞闷,恶心,纳呆,腹胀,便溏,或发黄疸,小便不利或黄赤,舌苔黄腻。多见于肠伤寒、黄疸型肝炎、钩端螺旋体病等。
5.性格是否较急躁,容易激动,易躁怒,容易发脾气、出言不逊;
饮食调养:少吃甜食,口味清淡
肝胆湿热的临场变表现也有很多,如胁肋满闷,口苦纳呆,呕恶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身目发黄,或寒热往来,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等。治疗肝胆湿热的原则就是利湿清热,清肝利胆的原则,对于湿偏重者,用茵陈五苓散治疗;对于热偏重者,用龙胆泻肝汤治疗。但药用时务须先请医生确诊方可。
1.旋摩胁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