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小云刚刚参加完一个葬礼,见到我们之后,她就从鄂伦春族的葬礼讲起。她说,人死后就要马上通知家属,死者是女性的话,要立即通知娘家人,告诉晚了会受责备。死者的寿衣是用布做的,不能穿带毛的东西。死者的头冲门,来悼念的人给点烟、敬酒。死者用棺材土葬,下葬时用白布缝制三个口袋,一个袋子装米,一个装像炒勺一样的铁锅,一个装干粮,这是必须装进棺材里的。女的死者还要放针线包、剪刀。主持者叫单勤,必须是姻亲。葬礼中的一切单勤说了算。几个人抬棺材,儿女跟在后边走。出殡时,儿女预备好去阴间的东西。死者是男性就要射箭,向西射两箭,意思是向西方开路,让灵魂回去得顺当;向南射1箭,是为子女开路、造福。射后,大家争抢这支箭。从入殓开始就介绍死者的生平;后代人看一遍为死者所放置的东西。如果放的东西有问题,死者回去得就不顺利。下葬时,人们使劲喊:你放心走,别留恋这里,快些走吧。儿女先往坟墓里扔三锹土,然后大家一起往里填土。埋葬完毕,儿女跪下给大家一个接一个地敬酒,给帮忙的人的胳膊上系一条手巾或一块布,表示感激之情。
关小云一口气讲了这么多丧葬习俗,可见她是个有心人,十分注意观察和搜集民族的传统习俗,讲起来详细、完整,有条有理。在那个时候,关小云已经开始写书了,她立志成为鄂伦春族文化研究者,一直跟踪调查民族文化知情人。每当外来调查者到来,她也乐于陪伴,一边当翻译,一边做记录、拍照和录像。她和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的王宏刚研究员合作出版了《鄂伦春族萨满教调查》一书,比较全面地对鄂伦春族萨满、萨满教祭祀、萨满教神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除此之外,她还在对鄂伦春族的桦树皮文化进行调查和写作。她的手很巧,能自己制作桦皮盒,每个盒子的盖上都用小锥扎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在我们离开之前,她送给我们每人一个桦皮盒。有理由相信,有关小云这样的地方民族工作者,鄂伦春族的文化调查会搞得更好。(14)
过去埋葬完毕,就在坟地大家吃喝,说说笑笑,一点也不悲伤。亲属不哭没人笑话。没埋葬前要为死者守灵,守灵的人互相逗趣,老人唱小曲。在灵前还要烧纸。埋葬三天后回坟,即给坟培培土。女的坐在坟的左侧,男的坐在坟的右侧,中间有篝火。要向死者说,你要什么就告诉我们,会给你送来,儿女都很孝顺你。过去杀马陪葬,备马鞍、刀,把马皮挂在树上。鄂伦春族不吃狗肉和马肉,但不杀狗陪葬。鄂伦春族原来是树葬,把圆木弄空后,两个一半的空木中装上死者,相互一扣,放在树上。现在是土葬,家里的人都埋在一处,老人在上,儿女在下。(13)
当然关小云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在后来几天中,她为我们翻译萨满关寇尼跳神时所唱的萨满歌,由于当时的录音不很清楚,加上萨满歌曲意义难懂,她努力了半天,翻译出来的仅仅是一些片段。歌词的大意是:关寇尼有病多年,我们好好地为她请神,我们已经把供品准备好,把萨满服穿好。多少年了,我们在找你们,有事要告诉你们。关寇尼离开神灵有好多年了,得病了,请神灵回来吧,我们已经把供品放在神位前,用的是两对动物的血祭神。在当时的仪式中,众人反复跟着二神(萨满助手)唱的gerliely,gerliely,就是找的意思。关小云说,因为大家要帮助关寇尼找回神灵。
我们的下一站是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民族乡。这个乡有人口4780人,鄂伦春族人口522人。80岁以上的鄂伦春族老人只有一个,50岁以上的不到20人。鄂伦春族语言一直保持着,大人、小孩都会说。塔河县政协干部关小云接待我们,并为我们当翻译,做向导。(12)
肩负使命的关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