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学网 历代文学
收录来自古今中外 20 多个朝代,近 60个 国家的作者超 3万 人,诗词曲赋、文言文等作品数近 60万 个,名句超 10万 条,著作超 2万 部。

解密中国女CEO·董明珠 作者:米晓海 近现代)

章节目录树

三、投资为了做事,不为投机

上一章 下一章

1999年,格力选择巴西建立格力空调生产基地,向海外开拓迈出了第一步。巴西是南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国土面积大,人口众多,市场购买力强,而空调拥有率只占5%至6%,并且品种单一,价格偏高,市场潜力很大。格力空调于1998年开始进入巴西市场,凭着产品质量优异和品种规格齐全的优势,很快就受到巴西消费者的欢迎。到巴西设厂,也就是到产品销售市场设厂,有利于降低进口税,降低生产成本,也有利于利用已有的销售网络开展售后服务,增强竞争优势。加上巴西的地理位置独特,靠近其他南美洲国家,有利于辐射整个南美市常董明珠始终坚持稳扎稳打的战略,决不盲目冒进,强调投资为了做事,而不是投机,格力电器有实力一挥手投若干个亿,但不会做冤大头的买卖。海外投资要具备有一定的投资实力,最重要的是有相应的管理水平和人才。

1991年格力电器成立时净资产仅为1200万元,如今资产已近30亿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超过200倍。 被誉为中华第一股。

真正的优秀投资者对企业价值的判断是看其真正的实力,看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是否具有竞争力,这才是真正的投资所取,而不是过度投机。格力电器的稳健表现自然难逃基金公司的法眼,很多公司将其作为重仓股持有。为充分利用品牌、资金、技术和人才上的优势,格力集团不断开展资本经营和对外投资。

2004年10月,格力收购了珠海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合并报表中有了1.16亿元的短期借款,然而与公司几十亿元的资产相比这些借款可以说是微不足道,而且也不是银行借款。格力每当淡季的时候一下就能收到经销商打过来的数十亿元货款,可谓腰包撑得鼓鼓的。现在,格力还一直有好几个亿的资金存在银行里没有利用。对于一些上市公司投机作假的行为,董明珠的看法是企业要兼顾社会责任,要有大局思想,实实在在把企业做好,给股民合理的分红,这才是一个好企业。上市公司要对股民负责任。很多企业上市是为了圈钱自己花,但她认为上市公司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圈钱,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企业,使投资者得到稳定的回报,资产得到增值保值。董明珠对股民的建议就是:格力不炒作自己的股票,只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在市场上稳步前进。买了格力股票绝对是增值保值,值得长期持有。董明珠从来不去关心格力股票的价格是多少,认为股价多少、股票市场的波动对自己没有意义,格力只要按照自己现在的这种理念去努力做下去,就不必太在意。格力能不能每年实现效益的增长,这是她所最关注的。格力电器的原始股已经增值上千倍,她手上的股份一直摆着不动,因为她自认对金融投资没有感觉。“不借钱”的格力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在中央电视台2006年8月的一期栏目中,董明珠和重庆力帆董事长尹明善发生了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企业是否应向银行贷款。重庆力帆在尹明善的领导下由小作坊起步,依靠滚动发展迅速做成了大型民营制造企业。尹明善认为向中国的银行借钱成本属世界最低之一,压力不大,比较合算。董明珠则强调贷款的成本问题,即使它再低总是有的。但是究其真实原因,不外乎格力有自己更好的融资渠道,以及她稳健的经营风格,宁愿放弃似乎是白得的利益和扩张机会。格力电器不向银行借款,但是它通过向相关方面大举无息负债来增加对股东的回报,2005年格力电器的资产负债率高达77.84%,净资产收益率则达到18.72%。这种不向银行借款其实是一种精明的财务手段。至于资金来源,主要是各地支撑格力发展的经销商和试图加入经销商队伍的人们,以及上游企业的垫资。这种“借鸡下蛋”的借钱手法足以令所有的制造业企业深思。对于一些同行企业的做法,董明珠怀有保留,她从内心里不认同那种大举举债的经营行为,认为这是不负责任和危险的。 比如海尔的银行贷款欠下上千亿,但是企业一年的销售额可能还不到这个数,那这就很可怕了。如果中国企业都是这样的话,如何能产业报国呢?有人质疑,如果企业通过贷款可以获得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或者更高的利润水平,为什么不去借银行的钱,让它投资来生出更多的资本呢?因此没有一分钱的银行贷款并不是值得炫耀的亮点。“冬天”来了,有现金的公司会趁着冬天攻城掠地,或争抢渠道,或利用资本运作夺取竞争对手的根基,但是格力并没有太多的动作。

2005年又取代成为世界空调业霸主。从1996年上市到2006年,十年间格力从资本市场募集了七亿元人民币的资金。而与此同时,格力给予股东的累积分红高达十七八亿,股东的回报翻了一番多。在全国1300多家上市公司中,唯有格力电器、伊利股份连续九年业绩持续增长。格力的一个发展奇迹就是,没有银行贷款,而且在逆境下持续增长。格力有过向银行借钱的经历,但那已经是1995年以前的事情。

1996年11月,格力电器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迎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

2004年6月,连续第六年入选“中国最具发展力上市公司50强”,成为中国家电上市公司中唯一连续6年入选的企业。

比如格力品牌空调在印度、土耳其、俄罗斯的销售主要通过当地的经销商,而不在这些国家投资建厂,因为当地的市场需求和环境并不适合格力电器的直接投资。尽管这些国家的空调经销商纷纷邀请格力去投资建厂,有的还提出很优惠的条件,但董明珠认为,格力在当地的市场还不牢固,这样做有风险,而且风险是格力所无法控制的,所以格力不会贸然出击。因此,对于海尔在美国直接投资的做法她并不认同,认为这种投资并无意义,只是为了政治影响,但是并不能改变企业的命运。格力也遇到过收购美国企业的机会,董明珠为此说了一句话,美国人都管不好美国人,叫中国人去管理美国人不是废话吗。

2006年三洋曾向格力抛来橄榄枝,希望出售其旗下的家电业务,但格力经过慎重考虑没有接受,因为对三洋在日本的口碑并不了解,难以确定品牌的价值。董明珠并不重视品牌的无形资产,更注重有形资产。董明珠一直强调,如果格力现在没有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就不能随便轻易地拿自己的钱去投资。自己愿意在技术、科技研发上面,在企业内部管理上,在消费者的需求上面去用脑筋。一辈子赚辛苦钱,但是赚得踏实。投资领域那种浮躁、投机、一夜暴富的心理使人不能够静下心来做产品研究,所以自己采取非常稳健的态度,拒绝进入投资市场的诱惑。董明珠自认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不太会衡量所谓的得失,只朝着认定的方向前进。朱江洪指出,一个企业的成长要遵循经济规律,它绝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急功近利,否则会对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在最初的发展中,格力电器没有盲目追求过快的发展速度,而是稳健地打好基椽—构建顺畅的市场网络、掌握核心的制造技术、建设科学的管理体制,之后再发力出击。正如人们所看到的,在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行业,格力电器以稳健的步伐走出了一条清晰的发展之路,创造出独特的格力模式。在金融风暴的非常时期,这种模式却又显得实实在在的稳妥。其实很多企业在风暴中倒下,原因不是企业家不想做好,而是他的决策和思路决定了他的企业能不能做好。董明珠一直坚持格力要追求的是未来,是创造事业给更多的人带来实惠,这样的长远眼光和心态决定了企业的决策就不会急功近利,不会进行盲目投资,最终实现了利益最大化。董明珠表示,格力电器只做空调,即使品牌要扩张,也只做与空调有关的扩张,市场本身并不要求你全面开花,一个商品品牌的积累,首先是靠质量,然后才是数量,有了质和量的积累,才会有品牌质的飞跃。企业有多少产品出口或者说有多少贴牌产品销往国际市场并不是国际化,品牌走出去才是真正的国际化。格力国际化的目标就是在全世界各个国家都能看到“格力”这两个字,用“格力”这个品牌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让全世界人都认可,让别人感受到中国人的形象和中国人的素质。格力更积极努力将自己的品牌推出去。每年出口的自主品牌比重逐渐提升,占到格力出口量的40%左右。一些朋友告诉董明珠,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看到了格力空调,这让她很开心。她去越南考察期间,每天都坐在安装了格力空调的餐厅吃饭,觉得特别香。“只有全世界都在用你的产品,你才能叫世界名牌。”这正是格力努力的方向。除了销售外,格力电器在海外的生产布局也正在逐步展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模式各种各样,有海尔的“先难后易”战略,的“跨国并购”战略,格力电器奉行的则是“先有市尝后有工厂”的国际化经营战略,在当地成功奠定格力品牌的影响力后,根据需要在合适的地区建立生产基地。此外,一定要走自主品牌的道路,一定要走世界领先的技术道路。董明珠认为,一个企业“走出去”,一定要有抵抗风险的能力。空调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格力只能在工资水平差不多或者更低的国家和地区设厂,因此在有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再考虑投资建厂,是稳健而明智的做法。由于格力对国外市场了解有限,受到语言、文化、法律等方面的限制,因此先与当地的经销商进行合作是切实可行的“走出去”模式。

2003年9月,全球著名的投资银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对中国1200多家上市公司进行分析,格力电器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的12家上市公司”之一,是家电行业中唯一入选的企业。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