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抗暴英雄》这个故事,其导演科泰·麦赫塔阐述其为以1857年印度第一次独立战争为背景的特殊历史故事:主人公莽卡·潘迪拒绝使用涂有牛油和猪油的子弹,奋起反抗,从而引起印度第一次抵抗大英帝国的独立战争。这个题材在十五年前就曾经由科泰搬上银幕,当时饰演莽卡·潘迪的是阿米塔布·巴强,那部电影在当时并不是很受欢迎。然而,科泰从来没有真正放弃过这一构思。后来,科泰这样解释他拍摄本片的原因:“我认为,莽卡·潘迪是‘自由的象征’。”
新的电影叙事方法,以及观众的全球化视野,都在90年代末对印度影坛产生着广泛影响。这对科泰来说是幸运的,因为他终于能够以一种新的形式,再次将这一题材搬上银幕了。从一开始,这就是一部面向印度观众和世界观众的电影,英国查尔斯王子还专门为本片担任了第一个镜头的场记。
科泰说:“印度电影吸引全世界观众瞩目的时刻就要来到了。”从方方面面来看,阿米尔在《印度往事》之后选择这一作品非常合适,在获得全球范围的巨大反响之后,他将携此片再次重磅回归影坛。
——阿米尔谈论自己如何演电影,2006年
《抗暴英雄》是一部宝莱坞史诗般的鸿篇巨制,所有的战争场景,甚至歌舞场景,都非常宏大。影片利用大场面来宣扬英雄主义精神,银幕上的阿米尔·汗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埃罗尔·弗林66 黄金时代的作品。
阿米尔刚读到剧本的时候,就和科泰一样坚信这部电影能成功。阿米尔在采访中表示,这个剧本深深吸引了他,他将莽卡·潘迪形容成一个可以对人产生“终身影响”的人物。和科泰一样,阿米尔也认为,这部影片不仅仅是讲述莽卡个人的,目的也不单单是控诉以东印度公司为代表的英国殖民主义。莽卡·潘迪是一个对自由和独立有着深切渴望的人,阿米尔认为,这会使所有观众——无论任何信仰、性别、种族,都能被这个共同的主题所吸引,就像《印度往事》当年做到的那样。
阿米尔·汗完成了自我调整,再次重磅回归。回归后的他,每次都在荧屏上给观众带来全新的感受。这段时期他塑造的角色,无论在外形上还是性格上都非常立体。这些作品对于印度影业来说,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诸如《抗暴英雄》(2005)和《芭萨提的颜色》(2006),其意义远远不限于电影。强大的叙事造就了这些杰出影片,使其成为同题材影视中的佼佼者。
从表面看,《抗暴英雄》和《印度往事》也有诸多相似之处。从拍摄规模来看,两部电影的场面都很宏大。在雷迪夫网的一次采访中,阿米尔阐述了这两部电影的不同之处:“《印度往事》讲述的是人们如何使不可能成为可能,而《抗暴英雄》则诠释了自由这一概念。另外,我认为‘国家’的概念是人为划分的,我更愿意相信能跨越国界而存在的主题,比如幸福和人道……《印度往事》是比较理想主义的英雄故事,有点像《高卢英雄传》67 ,而《抗暴英雄》讲述的则是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故事。”
——《卫报》,2005年
塑造角色时,我希望探知他的内心深处,一旦成功,其他的事情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