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直接说明《抗暴英雄》巨大社会影响的,大概就是著名的阿姆乳制品公司69 的广告了,他们的广告被称为“印度流行元素的晴雨表”。《抗暴英雄》上映之际,阿姆公司推出了相应的广告宣传画:阿姆娃娃穿着殖民时期的印度军装,留着莽卡式的长发和大胡子,宣传口号是:“让黄油来得更猛烈些吧!切片蛋糕”。70 由此可见,这部电影已经成了全国的焦点。
相信尽每个人的微薄之力,可以改变一个国家。正是在这样的信念的鼓舞下,阿米尔才能够用三年时间,为我们奉献出《抗暴英雄》这样的一部好电影。
正如他曾经在博客上说的那样:“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尝试着让自己变得更好,那我们的国家就会变得更好。这就是我们能为国家做的。”
作为一个演员,阿米尔在角色塑造上的转变才是最值得一提的。这几乎也是他近几年来坚持的路线,从《印度往事》到《心归何处》,从《抗暴英雄》再到《芭萨提的颜色》,他一直在变化。本片的编剧卡姆莱什·潘迪在接受广播采访时说:“阿米尔有着超强的适应能力,没一个角色或团队是他适应不了的,这一点众所周知。”
2006年4月,午后的太阳无情地炙烤着简塔·曼塔的抗议者们。他们勇敢面对着骄阳,不愿离开,其中的领袖已经绝食十五天了。政府要在古吉拉特邦纳尔马达河上修建大坝,为此,房屋和土地将要被淹没,抗议的人群誓要为流离失所的农民抗争到底。抗议的影响并不大,似乎全印度都已经遗忘了他们。突然,一个不寻常的声音冒了出来,循声望去,有一个人和抗议人群站在了一起,他就是阿米尔·汗。阿米尔加入了简塔·曼塔抗议者的行列,还专门为了他们当面向总统请愿。
麻烦接踵而至,在古吉拉特邦,邦政府强制撤下阿米尔·汗的新片,并强迫他道歉。阿米尔·汗没有屈服,在《头条》对他进行的采访中,他进行了反击:“我为什么要道歉?我只是要求人民得到妥善安置,这也只是在重复最高法院的宣判罢了。人民没有表达观点的权利吗?人民没有言论自由而不受攻击的权利吗?对我的攻击不是来自人民,也不是来自电影业界,居然是来自政党。”80
这部电影所得到的国际评价褒贬不一。在英国,《卫报》对这部电影大加赞赏,而《每日邮报》却讽刺它不尊重事实,对于英国东印度公司刻画得不够客观,没有说服力。《好莱坞记者报》对此的态度是:《抗暴英雄》可以算得上印度版《勇敢的心》。72 尽管《抗暴英雄》的整个制作过程完全没有受《勇敢的心》的影响,但是这一评价也不无道理。两部电影都是大规模的史诗巨作,而且描写的人物也都是为独立而斗争的。
《芭萨提的颜色》激起了观众们的共鸣,最终击败了《黑道大佬和平梦》,成为当年印度申请奥斯卡最佳外国语奖的官推影片。不过,对于西方而言,本片传递的思想已经不新鲜了,所以没有引起海外观众的普遍共鸣,因此并未获得奥斯卡提名。
《时光》杂志在该片上映的时候,特意采访了阿米尔。后来,这部电影又成了瑞士洛迦诺电影节的开幕影片,这是印度电影第一次作为国际电影节的开幕影片。最终,《抗暴英雄》获得了洛迦诺电影节的评审团特别奖。
2007年之后,很多倡议组织找到阿米尔,请求他的声援,阿米尔·汗也依然愿意伸出援手。
这些都是被《芭萨提的颜色》精神激励着的事例,这是一部可以改变社会的电影,在印度电影史上同样具有里程碑意义。
尽管有些人认为,阿米尔习惯与现实和常理作对,然而,事实是他做的一切都只是听从内心的想法罢了。就像他参加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炬传递一样,他就是在反对那些抵制北京奥运会的人。由于当年奥运会是由中国举办的,印度足球教练拜出昂·布提阿公开表示拒绝传递火炬,以表示自己的不满。当有这样的舆论导向时,阿米尔与其他火炬手就站在了聚光灯下。
就像从前很多次一样,阿米尔又加盟了一部突破传统的影片。对于阿米尔的表演来说,这也意味着要从《抗暴英雄》中的历史背景中转移出来,变身为《芭萨提的颜色》中的现代形象。最明显的当然是他形象上的变化了:发型师阿万·康特拉库特将他从莽卡·潘迪威武的长发大胡子形象,变成了都市气息十足的小卷毛儿,阿米尔就这样变身成为《芭萨提的颜色》中DJ(全名道吉特·辛格)。此片的服装设计师阿伦·巴辛曾在《心归何处》中和阿米尔合作过,这次,阿伦给他增加了一些体现人物年轻叛逆的标志,例如:拉风的摩托车,充分张扬着青春活力……阿伦本着DJ个性张扬这一特点,为阿米尔量身设计服装。为了看起来更年轻,阿米尔还特意减重10公斤——因为这个角色至少要比他本身的年龄年轻十岁。
我首先是一个演员,以演戏和娱乐大众为业。在此基础上,我会通过电影传达我想要表达的东西。其实,我认为这是每一个印度公民的责任,对于社会问题,不仅仅是演员,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的看法通过某种途径表达出来。
当一个城市沉浸在巨大悲痛中时,他是少数能保持理智的声音之一。
2005年8月16日,印度独立日的后一天,也是这部电影上映后不久,阿米尔在《抗暴英雄》的官方博客上给粉丝们留言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希望告诉观众:请好好审视你自己,找到你不满意自己的地方并努力改正。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那我们的国家会随之变得越来越好。这就是我们能为国家做的。”
——阿米尔·汗接受《孟买访谈》采访,2007年
2011年,社会活动家安纳·哈扎雷的反腐运动席卷了全国,甚至迫使印度议会陷入停滞。阿米尔·汗又做出了惊人之举——在安纳·哈扎雷绝食期间,他来到了德里拉姆里拉·麦丹体育场见他。虽然有时,在这里的公共演讲会有些极端,但是阿米尔自始至终保持理智。在全印度的注视下,阿米尔·汗没有回避,而是公开支持安纳团队提出的反腐草案。他也提醒年轻的示威者,一定要遵守民主的原则。由于深受印度青年一代的敬仰,阿米尔的言论变得举足轻重。
如果说“革命”的主题在《抗暴英雄》中已经初见端倪的话,那么《芭萨提的颜色》就将这一主题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芭萨提的颜色》在一些国家的译名是《涂上黄色》,因为黄色在印度意味着爱国,意味着牺牲。
整个团队投入了长达六个月的拍摄,最初的拍摄带有排练成分,也给了大家一个熟悉剧本的过程。阿米尔这次又面临着一项特殊的挑战——拍摄《印度往事》时,他学习了阿瓦迪方言,这一次,为了《芭萨提的颜色》,他又得学习旁遮比方言了。此外,阿米尔的戏剧表现力极强,在一次主题音乐的拍摄过程中,阿米尔不顾刚有好转的腿伤,大跳彭戈拉舞。在另一场戏中,阿米尔需要骑在奔跑的马背上,突然松开缰绳挥舞双臂,就是为了更好地展现DJ无拘无束的青春活力。
阿米尔把这些活动看作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从不索取报酬。为民主改革同盟活动宣传时,阿米尔·汗制片公司甚至还揽下了拍摄短片的花销。
阿米尔·汗还支持非政府组织阿坎沙,这个组织旨在通过“教育印度”计划,让印度科技学院和印度管理学院81 的学生到地方学校支教。阿米尔还应邀来到了这两所大学,鼓励学生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没有人比这位年轻人的偶像更有号召力了。2009年,希拉里·克林顿访问印度,在孟买圣沙威尔大学举办教育峰会讨论教育的重要性,与她共同作为嘉宾的就是阿米尔·汗。即使他觉得自己不需要什么学位,但是他始终坚信教育的价值。
有些人觉得,阿米尔被电影《芭萨提的颜色》洗脑了,简直是入戏太深。其实,只要有令他震撼的民生问题,阿米尔就会站出来说公道话,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当阿米尔·汗还是影坛新星时,他的家乡孟买发生了公共暴乱,部分城市被烧毁,很多学校被迫停课。而年轻人却在空地上打板球,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阿米尔·汗不但公开反对暴力,还责备这种事不关己的态度极为幼稚轻率。在他公开发表的言论中,言辞最激烈的一次是:“作为这样的青年人的偶像,我深感羞耻。”
和很多电影一样,这部影片的语言也是印地语加英语,不过难得的是,该片在两种语言中的转换极其自然。
就像《冷暖人间》《心归何处》等具有指引影坛发展方向的电影一样,《芭萨提的颜色》也道出了当时很多青年的心声。不过,与阿米尔之前很多作品中“青春至上”的电影主题不同,这部戏中,“浪漫”是为“革命”让路的。然而,由于比较尖锐地触及了社会阴暗面,所以这部电影能否成功在当时是个问号。阿米尔在一次采访中承认:“我听到这个剧本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只是我不确定它能不能行得通。”尽管有些怀疑,阿米尔仍难掩对剧本的兴趣。除了犀利的选材,这部电影的票房隐患也不止一处,尤其是它使用了戏中戏的复杂叙事形式,安排了时间上的古今转换。
更重要的是,《芭萨提的颜色》的影响力持续时间可达十年之久。随后的诸多为改革和正义疾呼的青年运动都援引了电影中的精神。影片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烛光示威那一幕。后来,震惊印度的“杰西卡·拉尔谋杀案”77 发生时,成千上万的示威群众就选择以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抗议17。78
事实证明,他也的确这样做了。作为演员,他时刻准备着成为推动印度社会进步变革的人。
2008年,孟买遭受一系列恐怖袭击,人们坐在电视前面,恐慌而无助。阿米尔加入了他们,在博客上对恐怖袭击事件做出了回应:“震惊、心碎、无助、愤怒”,当然,他并没有忘了提醒人们:“恐怖分子不是印度教徒,不是穆斯林,也不是基督教徒。他们绝对不会是真正拥有信仰的人,而是一群堕入深渊、狂热病态的人,他们将会自取灭亡。”
六个月后,电影即将上映。制片方迎来的不是鲜花和掌声,却是接踵而至的噩梦一般的政治质疑。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指责该片违背了马的意愿而使用了它们,印度国防协会则因电影中涉及的MIG-21战斗机坠毁事件而反对此片。好在本片的票房表现极佳,算是对这些负面影响的补偿。《幻影车神》和《印度先生》两部商业大片同年上映的背景下,《芭萨提的颜色》不仅做到了激发年轻人的思考,也兼顾了商业利益——它成功登上2006年印度票房榜首的位置。《芭萨提的颜色》所获得的艺术反响也很高,摘取了当年几乎所有的印度电影观众奖奖项,阿米尔的表现也使他获得了印度电影观众最佳表演奖。此外,本片在国内的巨大影响也使它获封国家电影奖最受欢迎电影称号。
2008年11月,孟买发生恐怖袭击,此后,印度修订了原有的《反示威游行法令》。而推动这一变革的,就是这部电影。NGO Janagraha79 提出修改法令的议案,在2008—2009年共获得了来自35个大城市的10亿赞成票。
和阿米尔演对手戏的,是英国女演员爱丽丝·彭,她饰演纪录片的拍摄者苏·麦金利。爱丽丝并不是著名的演员,但她是最后一任英国驻香港总督彭定康的女儿,这是尽人皆知的,她的加入也为该片增加了一些国际影响。谈到和阿米尔的合作经历,爱丽丝告诉BBC:“我之前就知道他非常有名,我也看过他的《印度往事》。但从没想过和他合作会怎么样。有时候,只有从别人嘴里听到一个人如何如何有名,你才能意识到这一点。剧组每个人都非常尊敬阿米尔,包括年轻的演员们。他热心友爱、宽容大度,还很有幽默感。他就是这样一个真诚的人,一旦开始工作,就会特别投入和努力。”
阿米尔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我认为奥运会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活动。如果要找一个不存在任何瑕疵的国家来举办奥运会的话,我怀疑在地球上根本就找不到。”
他每次的发言都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代表了他一直以来的立场。2009年印度大选期间,阿米尔·汗身在加拿大,为此他专门坐了16个小时飞机回来投上了他的选票,表示对印度的政治系统有信心。DNA新闻采访他时,他表示愿意参与到政治系统中去,不过是以一个选民的身份。
作为印度少有的大规模史诗级影片,《抗暴英雄》也引起了一些国际上的关注。尤其是阿米尔依靠《印度往事》,已经建立起强大的国际知名度,而且科泰·麦赫塔和鲍比·贝迪在全球市场方面也有一些经验。
这是阿米尔三年后再度出山的首作,金奈市的观众甚至提前六个月就为它设置了固定的海报宣传架。阿米尔也为影片的后期宣传做出了努力,他专门在MSN上建立了《抗暴英雄》专用博客,以发布拍摄过程中的照片,方便与粉丝直接交流,并听取他们的建议。
——BBC,2006年
制作团队也没有想到,这部电影的影响会如此广泛。事实证明,《芭萨提的颜色》激起了大多数观众的共鸣。Orkut和脸书上,阿米尔的粉丝每天坚持为《芭萨提的颜色》投票,因为这是他们“最喜欢的阿米尔·汗电影”。
阿米尔也因为此片再次成为年轻人的偶像,他本人也开始积极参与到社会问题的探讨以及改革中去,这在印度电影界称得上独树一帜。
尽管如此,《芭萨提的颜色》还是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它与《回归》74 《潘神的迷宫》75 《启示》76 一起被提名英国影视学院奖的最佳外语片奖,而这三部影片的国际影响力也同样不容小觑。
这部电影让西方演员充当正面角色与男主角密切配合,这在整个印度电影史上是头一遭。影片虽然讲述的是莽卡·潘迪的故事,但是莽卡·潘迪和威廉·戈登上尉之间的友谊绝对是最重要的一个线索。托比·斯蒂芬斯71 (威廉的扮演者)就和此前《印度往事》的演员一样,为了扮演威廉·戈登上尉这个角色,专门学习了印地语。在优秀的剧本以及托比的精彩表演的烘托下,威廉·戈登这个角色看起来绝不是对殖民主义的嘲弄,而是真真正正有血有肉的人物。这一点对于印度电影来说,也是一大进步。
但是,阿米尔一旦下定决心,十头牛也拉不回来。阿米尔的坚持,在导演拉凯什·奥姆普拉卡西·梅赫拉看来,是对电影拍摄的一大助力。在雷迪夫网的一次采访中,拉凯什说:“一旦阿米尔·汗决定参演你的电影,那你距离梦想成真就更近一步了。通往梦想的大门一扇扇打开,有着太多的可能性,因为凭借他的实力和号召力,基本上就可以说是保证了票房了。”
在印度国内,粉丝们很高兴看到阿米尔的新作。Orkut上的粉丝群甚至将阿米尔在影片中的演技与从前的表现进行汇总分析:“DJ……瑞汗……ACP拉索尔……拉凡……莽卡……阿卡什……他简直就是个美丽的万花筒。”
与此同时,阿米尔·汗还是2009年“地球一小时”、旅游部“不可思议的印度”以及印度时报“引领印度创造”的形象代言人。2009年,印度全国大选前夕,民主改革联盟在全国范围内鼓励人民行使选举权,阿米尔·汗作为公众人物,也呼吁人们踊跃参加选举。除了手机短信的形式外,该活动的广告短片、印刷广告,以及网络广告也广为流传。
阿米尔和托比的精彩演绎则获得了广泛好评,在狄·那瓦兹和拉凡之后,阿米尔又塑造了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物形象。
在宝莱坞,《芭萨提的颜色》这种类型的影片非常罕见,它较少借助音乐,却包含了浪漫、历史、社会问题多种元素。这种高水准的制作,将印地语电影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青年电影人苏,从英国来到印度,目的是拍摄一部以印度独立运动为题材的纪录片。这场运动由巴格特·辛格(由剧中人卡兰饰演)、钱德拉塞卡·阿扎德(由剧中DJ饰演)、施瓦拉姆·拉吉古鲁(由剧中苏饰演)、阿施法库拉·汗(由剧中阿斯拉姆饰演)和拉姆帕萨德·比斯米尔(由剧中拉谢曼饰演)领导。苏来到了一所大学,号召一群年轻人加入了纪录片的拍摄。在拍摄的过程中,年轻人由迷失自我,慢慢明确了自身价值。同时,他们发现了社会存在的问题,最终选择不再逃避,决定用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这个社会。
在印度,有很多人认为《抗暴英雄》收益不佳,其实不然,影片在上映第一周,票房成绩一直是榜上有名的,后几周收益才逐渐减少。在2005年的年度票房总结中,这部影片的票房绝对不算失败。这一点恰恰证实了阿米尔对于媒体报道的看法,他认为,正是因为媒体的不实报道,让很多观众以为这部电影是票房灾难,甚至使一部分印度观众丧失了观影兴趣。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