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巴蜀书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分别出版了《华阳国志校注》和《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后者特别绘附了18幅州郡形势图,颇便于参考。
作者常璩〔qu 瞿〕,字道将,东晋江原(今四川崇庆县)人。原来是成汉政权李势手下的散骑常侍,永和三年(公元347年)东晋大将桓温伐蜀,常璩劝李势归降,后来在东晋做了参事。他在蜀时就曾写过《汉之书》10卷,入晋后在此书基础上扩大范围,于晋宁康二年(公元374年)写成《华阳国志》一书。“华阳”,出自《禹贡》一书,是指东到华山之阳,西至黑水之滨,也就是《禹贡》九州之一的古梁州一带。全书原为10篇,《隋书·经籍志》作为12卷,宋代已有残缺,南宋李塈〔ji记〕根据两汉史书又补成12卷,就是现在的《华阳国志》。其中《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是全书的精华,很多有价值的史料都保存在这部分,这里记载了各州的历史,郡县的沿革,主要城镇,主要民族、氏族大姓、名宦政绩以及这些地方的地理形势、山川道路、经济物产、风俗民情等等。涉及西南地区古代地理、政治、经济、民族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可补《汉书》、《三国志》、《晋书》的不足。也可补巴蜀一带先秦历史、蜀国历史的不足。比如秦统一前古巴蜀的历史,秦统一巴蜀的过程,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的情况,《华阳国志》都记得很生动翔实。还有诸葛亮征南中,《三国志》仅一笔带过,而《华阳国志》却记述了诸葛亮南征的路线,战争中的一些生动情节,以及战后治理南中的措施,给人一个完整的印象。书中还记了李冰父子怎样带领劳动人民治水、修都江堰,引水灌溉巴蜀(即今成都)平原的详细情况。以及巴蜀平原的水道、矿产,劳动人民怎样熬煮井盐,怎样使用火井(天然气)等等,这些重要史料,其他史书或记之不详,或全无记载。多亏《华阳国志》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资料。在《南中志》里记述了西南少数民族的种姓情况。在这上述四志中对西南地区30个少数民族的地理分布、历史、传说、风俗以及他们和中原王朝的来往,都做了详实的记述。总之,这四卷史料极为宏富,有待人们去开发利用。《华阳国志》中《公孙述、刘二牧志》、《刘先主志》、《刘后主志》、《大同志》、《李特、雄、期、寿、势志》,以编年体写法,主要记载了从西汉末到东晋永和三年(公元347年)蜀地各朝代统治者政治上的兴盛衰亡,类似“正史”的本纪。《先贤士女总赞》、《后贤志》、《序志并益、梁、宁三州先汉以来士女目录》,主要是介绍蜀地各方面的名人贤士、贞烈之女,类似“正史”中的列传。常璩撰写此书时所参考的《东观汉记》等书多已亡佚。常璩是当地人记当地事,他在巴蜀政权中任史职多年,有机会参阅大量档案文书,加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调查采集,所记史事更加翔实可信。书中所记人物将近400个,在方志中是少有的。所以唐初修《晋书》,司马光撰《资治通鉴》都有所取材。
《华阳国志》在编撰方法上,把历史、地理、人物结合起来,采用地理志、编年史、人物传三种体裁来编写,有分有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本完整的方志。这是中国方志编纂史上的一个创举,奠定了后来方志的编纂体例。《华阳国志》是隋朝以前古方志中硕果仅存之最完整者,内容广博,规模宏大,取材丰富,史料翔实,体例完备,所以成书以来,一直受历代学者重视。
《华阳国志》亦名《华阳国记》,是我国现存比较完整的古代地方志书。
当然,《华阳国志》也有旧史书的通病,历史观是唯心的,维护封建统治,宣扬忠臣孝子、烈士贞女,甚至封建迷信等,编写上也有失误不当之处。但瑕不掩瑜,仍不失为方志史中的一部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