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存最早的政书,是唐代杜佑编撰的《通典》。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四库全书》中,以《通典》为典志体政书之首。
作者杜佑(公元735—812年),字君卿,唐朝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县)人。先辈世代为官,他也一生做官,曾任淮南节度使,又多年担任运输、盐铁等经济方面的官职,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当宰相,元和初年封为岐国公。在唐朝代宗、德宗、顺宗、宪宗四朝为官,政务繁忙是可以想见的。但他一生勤奋好学,常常手不释卷,秉灯著述,积30多年心血写成《通典》。此外还有《理财要诀》、《管氏指略》等著作。
《通典》共200卷,是第一部记述我国古代经济、政治制度沿袭变革的通史。从传说中的唐虞到唐朝肃宗、代宗、德宗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典章制度的历史总结。
《通典》与《通鉴》,一个写制度,一个写史事,研究历史时合起来看,互相参照,相得益彰。
据历史记载,唐初刘知几(字子玄)的儿子刘秩,曾编过一部《政典》共30卷,此书采集众书,按《周书》六官的职责,分门别类编纂而成,很为当时人称赞。杜佑读后觉得不够详尽,决心增加门类,丰富内容,于是参以《大唐开元礼》、《乐书》等,增而广之,写成《通典》200卷。《政典》早已亡佚,分量又大大小于《通典》,其内容当已包括在《通典》中。杜佑花30年时间纂成《通典》,可见其用功用力之深。客观上杜佑所处的环境,生活的经历,也提拱了写《通典》的条件。杜佑从地方官到淮南节度使,后来又当了宰相,是统治阶级中的重要人物。他对唐代的政治、经济制度是熟悉的,礼、乐、兵、刑等方面的变革也是清楚的,有的还是亲自参与或耳闻目睹的。再加上他对历代典章制度的悉心研究,所以写出的内容翔实可靠,言之有物。另一方面,封建社会发展到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正是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时期,各种关于典章制度的分散、片断的记载,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所以,系统全面地总结历代典章制度已是客观需要。杜佑潜心研究总结的目的也是为当时唐代统治阶级服务的,所以,书中很多内容是涉及当时制度,发表个人见解的。
全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个部分,每部中又分若干子目。取唐以前各史中的志及有关史料,以类相从,重新组织起来,按朝代为序加以排列,溯源明流,综贯古今为一编。其中唐代的材料,取自实录、国史及有关档案公文等,内容更为丰富详尽。每类中都有序、论,表达了杜佑的见解,很多是十分精彩深刻的。如《食货》门结尾的论,就主张节用、薄敛以安民。《职官》类中他说:“是以一人而治天下,非以天下奉一人”,就是说:君主、官吏是治理国家的,并非是被天下百姓侍奉的。他主张简化机构,减轻人民负担,这些都是进步的体恤民情的思想。他主张随着历史的发展,典章制度也要变革,并在《通典》里把《食货》门放在首位,一改过去先礼乐,后食货的次序,这是以前史书中从来没有的。他还举出《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管子》“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等作为论据,提出教化之本在于足衣食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通典》里不载天文、五行等与政治经济无关,又夹杂迷信的东西,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
“政书”这一名称是清代修《四库全书》时开始使用的。政书是指专门记述历代王朝典章制度的沿革变化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的发展情况,具有资料汇编性质的史书。这类书涉及的范围很广,几乎“二十五史”里“志”、“书”所涉及的范围都包括在内。但”二十五史“中的”志”详略 不同,有的史还无“志”,限于体例,“志”中也不能收入原始的档案,虽然保存了丰富的史料,非常重要,但究竟不是系统、集中、专门研究某一方面的专书。政书就是在”志”以外的一些专讲典章制度的史书。有的是把古今制度贯通联系起来讲的,如《通典》、《通志·二十略》、《文献通考》等“十通”;有的是把某一朝代的制度分门别类编撰的,如《唐会要》、《五代会要》等;有的就是某种制度的原始文件汇编,如《唐律疏议》、《宋刑统》等。政书的编撰体例一般是分门别类,每个门类中又按时代先后排列,比较便于查找。这些书 当时是为巩固封建制度,便于统治者参考借鉴而编撰的。
《通典》问世后,因为它的经世实用,很快为人们所重视。人们评论说,有了《通典》“不出户,知天下;未从政,达人情”(李翰《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则称它是“凡历代沿革悉为记载,详而不烦,简而有要,元元(即原原)本本,皆为有用之实学。非徒资记问者可比,考唐以前之掌故者,兹编其渊海矣!”这些评论是恰当的,符合实际的。
清代沿袭《通典》的体例,官修了《续通典》和《清朝通典》(原名《皇朝通典》以示对本朝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