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学网 历代文学
收录来自古今中外 20 多个朝代,近 60个 国家的作者超 3万 人,诗词曲赋、文言文等作品数近 60万 个,名句超 10万 条,著作超 2万 部。

中国图书史话 作者:吴玲芳 近现代)

章节目录树

二、明清刻书及其版本特点

上一章 下一章

乾嘉时的藏书家和校勘家也刊印图书,著名的黄丕烈的《士礼居丛书》,鲍廷博的《知不足斋丛书》等。底本优良,校勘工细,是佳品。

刊刻丛书是清代刻书的一大特色,除上面谈到的外,有专门搜集一地或一姓著作的《郡邑丛书》和《氏族丛书》,如宋世荦编的《台州丛书》,祝昌泰的《浦城遗书》等等,对研究一个地方的文化发展也很有作用。

明代版图书,在嘉靖以前盛行黑口,字体款式都沿袭元代式样。只有经厂本独具一格,版框宽,界行疏,字大如钱,多有句读,黑口双边。纸墨、刊印都精,字体用赵孟孟頫体,包背线。万历年间因文化上提倡复古,书的风格也为之一变,仿北宋的白口,版式与北宋大体相同,字体也用欧、颜书法,但较板滞,纸张多是上等白棉纸,洁白细润,墨色鲜明。万历以后,黑口又逐渐增多,以后黑、白书口就都常见了。字体方面,发展为方整的字体,渐渐成机械式图案,明末清初演变为横轻直垂,四角斩方的方块字,当时的刻工把它叫“宋体字”,清朝一直沿用。19世纪铅活字印刷兴起后,它又被用来铸造铅字,而成为标准的印刷字体,现存的印刷行业称之为“老宋体”,明代中期线装书出现了,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线装书的形式。

明代私人刻书上承宋、元风气,没有多大变化。弘治以后私人刻书日益增多。嘉靖以后更为兴盛。著名的有吴县的袁褧的“嘉趣堂”,顾春的“世德堂”,苏州徐时泰的“东雅堂”,晁瑮的“宝文堂”,洪楩的“清平山堂”,叶盛的“菉竹堂”等。他们除刊印古籍外,还翻刻著名的宋、元图书。明代私人刻书能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如前面提到的无锡华家和安家采用铜活字;吴兴凌氏、闵氏的套版印刷等。

书坊刻书事业,明代以福建最盛。其中“勤有堂”、“万卷堂”、“慎独堂”等,均有上百年的历史。杭州、四川在明初也是刻书中心。嘉靖以后到达江南一带。万历、崇祯年间南京、苏州的书坊盛极一时。刻书内容除承前代适应群众学习和日常生活需要外,还自行编辑书籍,特别是类书、读本、小说之类。

在私人印书方面有一个杰出人物是毛晋。他根据所藏善本校刻了很多书,其中最著名的有《十三经注疏》、《十七史》、《六十种曲》以及许多唐、宋人的诗文集等。他所刻书都以他的“汲古阁”为牌记。许多书商都到常熟他那儿贩运他的书。为了印书,他向纸坊定制的纸张俗称“毛边”、“毛泰”。

在中央沿历代旧制置国子监刻书,由于明初定都南京,后迁都北京,国子监有南、北两个,故明代有特殊的“南监本”和“北监本”。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徐达攻入元大都北京时,尽收其宋、元雕版,集中于西湖书院。后来全部移交给南京国子监。故明初南监所印图书大多是宋、元旧版,其中《十七史》最为著名。北监印书都以南监本为底本,所刻不及南监之多,所印有《十三经》、《二十一史》等。

佛教经籍刊印著名的有洪武五年(1372)的《南藏》,永乐八年(1410)的《北藏》和万历十二年(1584)的《续藏》。正统年间(1436~1449)刊印的《道藏》则是现存唯一的道藏版本。明代印书方面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崇祯时期用木活字印行《邸报》,是我国用活字刊印报刊的开端。

官府刻书中还有各省布政司、按察司的刻书,而以苏州府为最多,淮安府次之。另外,很多府、县也刻本地方志。

明代的图书刊印事业比以前更加普及了。

清代的官刻图书,由武英殿负责,所以叫“殿版”。所刊均为“正经”、“正史”和“御撰”、“御批”、“钦定”的书。它以康熙朝版为最精。殿版书中有采用活字印刷的,著名的有《古今图书集成》和《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套印从顺治年间就开始了。

私人刻印图书在清朝有不少精品。如徐乾学主持校刊的《通志堂经解》是用手写体上版雕刻的,刻工精致。王士祯的《渔洋精华录》是当时著名书法家林佶书写后上版的。

清代坊刻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多半转入以售书为业,坊刻逐渐衰落下去。

明朝还有藩府刻本。这是明朝刻书的一大特点。由于明代分封制度,将皇帝子孙分封为各地藩王。这些藩王有的注重校刻书籍,著名的有宁藩、吉府、赵府、德府、潞藩等。他们刻印的书称为“藩府刻本”。藩府刻书以宁献王朱权和晋庄王朱钟铉最为著名。藩府所刻的书,多以中央赏赐给他们的宋元善本为底本,加上丰富的物质条件和自身学术造诣,故多有佳品。嘉靖年间(1522~1566)晋藩所刻诸总集,万历年间(1573~1620)吉藩所刻诸子书,崇祯年间(1628~1644)益藩所刻诸茶书,都是很有名的,号称藩府三大杰作。

明代开始有“内府本”。所谓内府本是宫廷所刻印的图书。它由内府司礼监主持其事,司礼监下设经厂,有汉经厂、番经厂、道经厂之分。汉经厂专刻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书,其余两厂分别刊印佛经和道经。故内府本又称“经厂本”。此处刻印图书,虽然多是大字巨册,纸墨刻工也相当精良,但因刻书工作由太监主持,校勘方面不够精确,故不为后世所重。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