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17年,晋王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建立了东晋。而在北方则五胡混战,纷纷割据,开始了十六国统治时期,藏书的破坏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以至于到“刘裕平姚”时,“收其图籍,五经子史,才四千卷”。
公元502年,萧衍建立了梁朝。萧梁在建立政权过程中很重视对图书的收集,还设立了“文德殿”、“华林园”典藏经籍,其中“华林园”专收藏佛教经典。梁天监元年(502),秘书丞王泰对藏书进行了一次初步整理,天监二年(503),任昉任秘书监再次校订图书,编纂了《文德殿目录》,此目录将术数之书更为一部,因此,萧梁时代又出现了《五部目录》。梁武帝后期的“侯景之乱”使藏书受到一定损失。侯景之乱以后,嗜好书籍的梁元帝将书籍归于江陵,大约七万多卷。公元554年,西魏军破江陵时,梁元帝恐书籍落人敌手,烧书十余万卷出降。这次焚书使梁朝一度兴旺的官府藏书再次遭到毁灭性破坏,给我国文化典籍又一次带来了极大的损失。
东晋建立以后,重新收集图书,仅得三千零一十四卷,仅占荀勖著录之书的十分之一左右。著作郎李充对东晋所收集的图书进行了整理并编纂了《四部书目》,它以五经为甲部,史记为乙部,诸子为丙部,诗赋为丁部,确定了经史子集四部。此后,这种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体系成为我国古籍分类的主流,经逐步扩展,一直沿用了一千多年。
南朝齐时,藏书规模稍有扩大。齐初,沈约就在东宫“校四部图书”。齐永明(483~493)中,秘书丞王亮、秘书监谢朓在整理图书的基础上编纂了《四部书目》,著录图书仅一万八千零十卷。
公元265年,司马炎篡魏,建立了西晋王朝。公元280年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统一的中国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和平安定局面,出现了太康之治时代的繁荣。
北朝从北魏孝文帝改革和迁都洛阳以后,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使国家的图书事业得到了发展。孝文帝多次下诏求天下遗书,并且凡是“秘阁所无,有益时用者加以优赏”。经过三次大规模的搜求图书,使北魏官府藏书终于达到一定规模。然而由于战乱频繁,政权更迭,使图书一再受损。到北周保定(561~565)初年国家藏书不过八千卷,以后虽有所增加,也不过一万卷,比起南朝的藏书尤为逊色。
《七志》为齐王俭(452~489)所编。他把图书分为“经典志”、“诸子志”、“文翰志”、“军书志”、“阴阳志”、“术艺志”、“图谱志”七大类,道、佛书籍作为“附见”,实际为九类。过了五十年,梁阮孝绪(479~536)又综合了《七志》和其他书目,编成一本目录——《七录》。《七录》分内编和外编。内编包括“经典录”、“纪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术伎录”;外编包括“佛法录”、“仙道录”。其下共分五十五部,类目相当精细。它给以后《隋书·经籍志》的分类,打下了基础,在我国目录学史上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这两部目录都已失传,只有《七录》的序保存在《广弘明集》一书中,成为我国目录学的重要史料。
刘宋建立时,继承了东晋少得可怜的四千卷藏书,又通过战争掠夺了北方后秦府库中所有的四千卷赤轴青纸、文字古拙的藏书,从而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藏书的规模。宋文帝元嘉八年(431)秘书监谢灵运编制《四部目录》时,藏书增至一万五千七百零四卷,另有佛经四百三十八卷。
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南朝宋以后的一百六十多年里,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朝的更迭,史称南朝。北方是自公元386年拓跋珪建立的北魏,以后经一系列的战争至公元439年拓跋焘灭北凉才统一了北方,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后来北魏分裂成 东魏、西魏,而经历了北齐、北周,历史上称北朝。
西晋建立以后,社会经济逐渐稳定,文化事业也得到了相应的恢复和发展,大量的文献典籍得到保存。晋武帝开国之初,由秘书监荀勖、中书令张华依刘向《别录》整理典籍,这是西晋初年第一次大规模的官府整理图书的活动。武帝咸宁五年(279),汲郡人不准盗墓得十多车竹书,后被官府收集。由荀勖、束皙等人对这些汲冢书进行了校订整理,编制了目录,这是第二次图书整理活动。后来荀勖依照曹魏秘书郎郑默编制的藏书目录《中经簿》,总括群书,编制了一部综合性的官府藏书目录一《中经新簿》。它包括正文十四卷,另附佛经二卷,著录图书约“四部合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它分图书为四部:甲部——六艺及小学等书,即经部;乙部——古诸子家及近世子家,即子部;丙部——史记、旧事、皇览簿、杂史,即史部;丁部——诗赋、图赞、汲冢书,即集部。与刘歆《七略》相比,一是把《七略》中“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并入诸子略而变为乙部即子部,二是把《七略》中归入“六艺略”的春秋类历史书等独立出来,设置了一个丙部即史部。《中经新簿》第一次以甲乙丙丁为四部次序符号,适应了当时学术的变化与 典籍增长的需要。
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国家分裂,战争频繁,社会动乱的时期。尽管如此,社会政治、经济仍然在缓慢地发展。民族融合,宗教盛行,社会的科学文化也在不断进步。这一时期是我国图书史上由简策过渡到写本书的时期。东晋末年,桓玄称帝时曾下令:“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散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太平御览》卷六零五引《桓玄伪事》)。纸张的应用,减轻了书籍载体的重量,使书籍的书写、携带、流传更为方便,也使得私人藏书得到很大发展,藏书量也相应增加。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两部著名的私家目录——《七志》和《七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