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第一次在训练基地,助手将中田英寿带过来和我见面时,我感觉他身材非常瘦小、很羞涩内向,不会说意大利语。如果只是从身体条件看,中田英寿的职业前景并不明朗。但是两三天训练下来,青年队的教练就告诉我说,这是一个技术能力很好的孩子,“他阅读比赛的能力,比我们一队的一些球员都好!”我觉得这些评价有些夸张,因为青年队的教练永远都会抓住各种机会,向一队的教练推荐自己培养的孩子,当初我担任青年队教练的时候,何尝不是如此。但是看过几次中田英寿对抗比赛之后,他让我惊诧。
完全妄自菲薄,又是另外一种误区。中国足球哪怕在和日本韩国差距拉大的过程中,仍然诞生了足以在欧洲足坛取得成功的球员。这种例子,一个就在我身边:李铁,另一个就是仍然在中超联赛中踢球,而且表现还非常突出的孙继海。
这样的对比,不能说明中日韩足球对比的一切,在俱乐部层面上,中国俱乐部是完全可以和日韩俱乐部抗衡,并且超过日韩俱乐部的,过去一年的广州恒大就说明了这一点。由于外援给球队的助力,中国俱乐部的能力可以得到更大的提高。
那时候我对于日本足球了解不多,只知道J联赛起步初期,像济科、利特巴尔斯基、莱因克尔这样的成名球星,会在日本结束职业生涯。中田英寿的出现,让我对日本球员的技术根底,有了强烈印象,后来才逐渐知道,在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十余年时间里,日本有几千个家庭,为了让孩子成为出色球员,自己出钱送孩子去巴西接受足球培训。所以在日本民间,青少年足球的基础,是以全球最强的巴西为楷模的。
虽然中日韩这三个国家的职业联赛起步时间相近,都在1990年代初期才有了正式的职业联赛,但是我觉得日韩的足球文化,和中国差别很大。日本J联赛的前身,是以日本企业为主导的半联赛,那样的过渡期,再考虑到日本高度发达的商业环境,让日本的职业足球有了很好的发展基础。在职业规则制定和职业规范遵守上,日本早就在亚洲领先一步。
再去做一些具体的对比,看中国球员和日韩球员,在体能或技术方面的差别如何。这样的提问我经常会碰到,可是我不能给出一个简单明了的答案。因为足球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运动,简单在于足球对抗可以通过最简单的比分显示高低,复杂则在于形成高低水平的不同,不是一两个原因就能分析出结果的。
我们看到的事实,是日本国家队的水平远高于中国国家队,日本国脚们的实力远超中国国脚。日本是亚洲杯冠军,和欧美球队也有足够的对抗能力。韩国国脚的实力也超过中国国脚,因为他们也拿到了世界杯门票。在我看来,这样简单直接的成绩,就是差别最为明显的地方。另外在个体球员上,我听说过很多人对日本、韩国国脚们的实力有所怀疑。这种怀疑毫无道理,日本、韩国国脚有多少能在欧洲立足甚至成功的,中国又有多少?差距十分明显。
我在这两年的观察当中能感觉到的,就是中国球员从小接受的专业培训,有一些欠缺,很多重要的技术细节培训,也许在低龄时期就没有做得足够扎实。一个球员的成型,许多技术能力,例如对于传球的把握,在他进入到青年队时就应该具备。一次传球是什么?不仅是接应好队友的来球,控制住,而且同时要完成对此刻场上局面以及未来场上局面的观察,还要做到用最简洁有效的方式,将球传给队友,还要让队友能舒服地接应到球,并且这一次传球是有效传球,是能够对未来场上局势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
说到日本对青少年足球人才培训的重视程度,我相信中田英寿的成功,就应该是一个亚洲足球的范例。他还不到十八岁的时候,就到尤文图斯去训练过,我当时还在尤文执教,对这个日本少年有些印象。
日本是很有远见也很有耐心的一个民族,这些优点体现在他们的足球发展上。来到中国之后,我听说过一些中国足球人对日本足球发展的观点,认为在1990年代初期,日本足球的水平是不如中国的,因为当时的日本国家队打不过中国国家队。这种看法有竞技成绩作为证据,当然会有些道理,但是也有些狭隘。在这二十年时间内,日本足球对中国足球的领先,在一点点扩大,甚至在整个亚洲足球范围内,日本足球已经取得了整体上的优势。
这只是中国和日本以及韩国足球之间对比的一个差异部分,我的判断是,日本和韩国人成为职业球员之前,青少年时代的准备,要更加扎实。这和勤奋与否并不直接相关,而是勤奋与努力的方向和方式是否正确。
中国像孙继海、李铁这样的球员不够多,所以国家队的整体竞争力,没办法和日本韩国相比。成绩差别的背后,渗透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每一种提升和超越,都不是我们坐在这里分析,然后找到一个完美执行方案,再去实现的。中国足球的进步,要赶上韩国和日本,就需要从各种细节和小事上做起。谈得太多,其实没有用。
很多天才球员,完全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在最短时间内,做出最正确、对本队最有力的执行,但是他们往往不能在比赛中,控制住自己的个性,忽略了团队配合才能取得最大值的足球原则。这些球员的技术能力往往出类拔萃,对大部分观众而言,他们的观赏性也是无与伦比的,可是在团队最大值的前提下,他们的一些临场处理,往往不是最好的处理。这也是我为什么会有“第一名”球员和“冠军”球员的对比。
比较而言,中国的职业联赛,虽然和J联赛、K联赛基本上同步,然而在职业化、市场化程度上,发展状况不同。中国的职业联赛俱乐部,可以允许商业品牌进入到俱乐部名称当中,这在其他国家是看不到的。中国国家队在国际赛事上,也不如日本和韩国成功,体制上肯定有原因,但专业层面上的原因,其实非常清楚。
不得不说,孙继海是一个足球奇迹。他在曼城和英超效力过很长时间,应该是所有去欧洲踢球的中国球员里成就最高的一个。他现在还是贵州的队长,仍然是我们在中超赛场上最大的敌人之一。能将自己的竞技生涯保持如此之长,并且还能保持着这样出众的比赛影响力,你不得不对他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表示尊敬。
而日本足球的改革,在体制设计上,又借鉴了德国和英国的很多模式优点。德国的运动普及与教育结合,是一种典范,英国善于将足球进行商业包装。日本或许还没能完全将他们吸收到的营养发展起来,因为现在J联赛无论是上座率还是受欢迎程度,增长速度都还比较慢,不过这二十年时间,日本已经形成了全国人民都爱足球,并且大力鼓励青少年参与足球运动的社会风气。在这样的环境里,只会有越来越多的足球人才涌现。
我相信当孙继海还活跃在这个2014中超赛季的时候,会有无数的羡慕眼神,从那些年轻的队友和对手眼中流露出来。尊敬和羡慕都是应该的,不过他们应该珍惜机会,好好观察一下孙继海在比赛之外,如何对待这个职业、如何训练、如何处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他的成功秘诀同样不神秘,问题的关键,在于你能否像孙继海那样,准确地坚持二十年。
这种优势,在日本国家队和日本J联赛俱乐部层面上,还体现得不够完整。我所知道的日本足球,是一个全国拥有六万多名日本足协认证并且专业培训过的教练,具备从事足球运动人数超过百万的青少年基础,全国教育体系对足球运动无比支持的环境,一个高度职业化社会化运营日本足协的管理体系。
一次传球,听上去很简单,实际上包含了大量的工作,需要在两三个组合动作中完成,这当中,球员本身对球的控制,只能占据一小部分,大部分工作,需要通过观察、判断、猜测来完成,而完成的时候,必须是球员从小接受的训练,已经形成了对于这种局面操作有效的本能反应。这其实就是一个巨大而且复杂的系统工程了,我们很难用绝对精准的量化数据,来评价一次传球是好还是普通,或者是不够好还是很坏。越优秀的球员,越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作出最正确的判断,并且用最简单的方式,推进比赛的发展。
孙继海在曼城踢球的时候,我对英超的关注并不多,没有看过他太多比赛。倒是在中超,广州恒大和贵州交手太多,我有了多次近距离观察他的机会。孙继海是我所说的那种“冠军”球员,他的技术动作从来都不花哨,每次都会用最简单的方式去处理不同赛事挑战。后来李铁告诉我说,孙继海的成长道路和他不同,当年并没有入选去巴西集训的球队,但孙继海的父亲是一位很优秀的田径教练,同样精通足球,孙继海从小开始的足球培训,都有着双重训练:既跟着自己所效力的球队训练,同时还会接受父亲的额外指导。孙继海现在就是一个中国足球在艰难环境也能取得成功的榜样,他从小打下的基础要比同龄人更加扎实,而这么多年下来,他仍然按照当初的训练方式,一天都不松懈地坚持着。他并没有太多改变,因为他早就有了一个让自己成功的优秀方程式,这样的坚持,并没有旁人想象的那么辛苦艰难。
中田英寿,以及后来在欧洲出名的中村俊辅、长野佑都、本田圭佑、香川真司这些日本球员,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技术能力非常出色,看他们的传球、护球,就能看到他们第一脚触球时,那种美妙的球感,而他们在激烈拼抢中的传球,便体现出他们对比赛观察能力的出色。这些良好的技术能力,都是从小在每一次训练和对抗中积累的结果。如果不是长时间高频密地触球、控球,他们不可能具备这样的球感;如果不是注重团队至上的要求,时刻保持和队友形成配合的概念,他们传球不会那么出色。这样的球感和比赛阅读能力,正是少年队、青年队教练,在长期培训过程中,一点点教会这些球员的。他们后来都在欧洲高水平联赛里取得了成功,但是他们成功的基础,早在日本少年时代就已经打下了。
中田英寿并不是第一个能闯荡欧洲并且成名的日本球员,更不是第一个这样的亚洲球员。在他之前的亚洲足球代表,有韩国人车范根。车范根1980年代在法兰克福和勒沃库森达到的高度,到今天仍然应该是亚洲球员闯荡欧洲的最高标尺。韩国足球的基础,可能要比中国和日本还好,只是在职业化方面,他们和日本人相比要略微保守一些,韩国的社会规模、政治局面,也比两个邻国更加复杂。不过韩国人做事很有韧性,国际交流的意愿也非常强烈,这些年韩国的商业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让大部分欧洲国家望尘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