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很多研究和报道都已在重新表述这样的观点:机器会淘汰一部分工作,但同时会创造更多的新工作。比如,美国自动化促进协会发表了一份名为《机器人将成为美国提升生产率和增加工作的动能》[5]的白皮书,阐述了美国的制造业企业是如何在增加机器人的同时增加就业的。美国的制造业已经持续下滑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在2010~2013年,美国的制造业新增了646 000份新工作,这个数据还是在经济危机中期,也就是机器人行业繁荣的中期。
硅谷知名的企业家杰瑞·卡普兰(Jerry Kaplan)曾经写过一本《人工智能时代》[7]的书。2015年12月,《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记者约翰·马尔科夫(John Markoff)采访杰瑞·卡普兰时问他,近期关于机器人将增加就业的报道是否让他改变了观点,杰瑞承认确实如此(整个采访视频将发布在https://www.parc.com)。《福布斯》(Forbes)专栏作家约翰·塔姆尼(John Tamny)2015年也发表了《为什么机器人将成为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工作创造者》的文章。
经济发展需要大量机器。比如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分别是世界第三和第四的经济体。他们人均拥有的机器人数量比其他任何国家都高,大量的机器人使得他们的产品自动化程度非常高,可以允许他们给工人们发很高的薪水,还能保持产品的竞争力。他们拥有大量高端的机器人,可以生产其他国家想都不敢想的复杂、昂贵的设备。机器人在德国和日本还创造了很多工作,德国的失业率是欧洲最低的,日本的失业率则是亚洲最低的。
美国劳工部发布的研究称,现在65%的小学儿童长大后,他们的工作都是今天尚不存在的。问题是,这一代该如何为未来需要的工作做准备?
再比如,可穿戴机器人可以帮助人们搬运过重的行李。哈佛大学生物设计实验室创始人康纳·沃尔什(Conor Walsh)设计了“机械护甲”,一种军人也可以穿戴的机器人,它可以帮助军人轻易搬起非常重的物体,这样的技术还可以用来帮助那些胳膊或腿有残疾的人(康复机器人)。沃尔什的机器人大大提升了原有的可穿戴机器人技术,它被称为“外骨骼”,因为是用柔韧的材料制造的,非常轻便舒适,并且能随着人体的动作而协调地移动。当然,如果要真的投入使用,这种机器人的电池技术还有待提升。然而,相比2000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制出的第一个“外骨骼”,即伯克利下肢外骨骼系统(Berkeley Lower Extremity Exoskeleton,BLEEX),如今的可穿戴机器人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将这种技术用于医疗领域的创业者比比皆是,比如犹他州的Sarcos、以色列的ReWalk Robotics以及英国的Medexo Robotics等。
一份“更好的工作”有多重要?盖洛普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吉姆·克利夫顿(Jim Clifton)2011年出版了一本名为《未来工作之战》(英文书名为Coming Jobs War,中文版暂无)的书,他在书中调查了普通人最想要的东西,排名第一的愿望就是“一份更好的工作”。这个愿望比民主、和平、安全、钱甚至食物的排名都要高。
很多传统的工作根据你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和老板教给你的经验就可以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但未来更多的工作会要求你一直不断地在学习新的技术,理解和掌握新的变化,需要不断更新技能,甚至参与到工作的重新建构中去,并不断创造新的知识。
德勤的经济学家们研究了英格兰和威尔士1871年至今的经济数据,结果显示,相比技术淘汰的工作,技术一直都在创造更多的新工作。
[2] 英文书名为Rise of the Robots:Technology and the Threat of a Jobless Future,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
人们总是很容易被不了解的事情吓到。遗憾的是,詹姆斯·巴特(James Barrat)的《我们最后的发明:人工智能与人类时代的终结》[1]以及马丁·福特(Martin Ford)的《机器人时代:技术、工作与经济的未来》[2]一书论调悲观,内容谈不上有多少科学依据,却因为迎合了人们的恐惧心理而成为畅销书。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会读埃里克·布林约尔松(Erik Brynijolfsson)和安德鲁·迈克菲(Andrew Mdfee)2012年写的《与机器赛跑》[3]以及2014年两人再度合作的《第二次机器时代》。[4]
不仅是技术的发展在不断淘汰旧工作和创造新工作,社会的改变也会创造新工作。比如,50年前根本不存在体育馆教练,今天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体育馆;50年前也不存在瑜伽教练,现在这个职业越来越多。50年前鲜少有人能预测到当人们的寿命延长了,也想过更健康、更好的生活了,仅这一点就会创造出很多新工作。谁能想到我们今天会有各种专业的健康专家、各种细分的医疗保健产品提供者?
对机器人会让自己失业产生忧虑还有一个原因:想象哪些工作未来会被技术淘汰总是比较简单,而想象技术将创造哪些新工作总是比较困难。因此,人们很容易夸大前者而低估后者。
正如之前谈到大数据时代需要“大数据思维”时提到的,未来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更多需要跨学科的方法,需要理解、融合多种知识的能力。“T”形人才将越来越受欢迎,即既有广博的知识面,又有较深的专业知识,集深和博于一身的人才。
可以肯定的是,人工智能一定会在下一次经济危机中再次成为替罪羊。但是,细想一下,2008年的经济危机是由银行引起的,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是由华尔街的投机者引起的,1991年的经济衰退是由高利率、庞大的财政赤字以及1987年的股灾引起的,1989年的储蓄和贷款危机以及石油价格的紊乱是由1990年入侵伊拉克引起的……没有一次危机是由自动化引起的。但是,媒体每一次都会将危机后的失业问题归咎于自动化。每一次当有人失业时,人们的第一反应总是责备机器,理由要么是“机器为什么没有失业”,要么是“机器抢走了人们的工作”。
[4] 英文书名为The Second Machire Age Work Progress,and Prosperity in a Time of Brilliant,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
我害怕人工智能还不能在短时间内发展得这么好,而我们却很快需要面临老年化的社会“大灾难”。
2015年底,麦肯锡发布了一份名为《工作环境自动化的四个基本方面》的报告,结论是,“随着体力及知识性工作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至少从短期来看,很多工作会被重新定义而不是被直接替代”。
第二个建议就是情境。人类对特定的情境有强大的理解能力,这也是机器所远不能及的。如果我问你:“图书馆在哪里?”你可能会回答“图书馆已经关门了”,或者“图书馆没有你想读的那本杂志”,又或者“图书馆在这个时间段人超级多”。这些不同的答案都是根据问话人特定的情境来做出回答的。
仅有知识也不够,因为未来的工作不仅要求你是知识的理解者和应用者,还要求你同时是知识的整合者和创造者。
确实,今天的很多工作明天都会消失。美国劳工部发布的一项研究称,现在65%的儿童长大后,他们的工作都是今天尚不存在的。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当然,对那些没受过教育、失去工作后也没有能力再学习新技能的中老年人来说是个问题,政府需要想办法为这些人提供生活保障。但总体来说,他们的孩子会有更好的工作。
另外,我们需要机器人做很多特定的工作。想一下为我们提供基本生活服务的人们所处的恶劣的工作环境,从挖煤到清除日本福岛的核泄漏,再到拆除一枚自杀式炸弹或清除地雷,想象一下这些事情如果都需要人工来完成,没有机器人的世界将是多么可怕。如果完全没有机器,所有事情都由人工完成,那样的世界真是糟糕,那会是一个充满了大量穷人,不断需要为资源和市场而战争的世界,是一个战争与饥荒的世界。
问题是,中国仍然有很多的穷人,政府在鼓励“机器换人”的时候需要引入新的社会保障体系来照顾那些暂时失业的人。然而,改变势必发生,因为,只要中国还是维持现在的出口型、自动化程度偏低的经济模式,这个国家就会一直需要成千上万的穷人。世界上每个依赖产品制造和出口的国家都需要大量的穷人,因为他们可以为很少的钱拼命工作,这些国家主要打的是价格战,一旦丧失产品的价格优势,国内经济就会受到冲击。
对中国来说,中国政府就在不遗余力地推动机器人产业,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变。这是因为,中国经济已不能再继续像过去30年那样发展下去。中国制造面临着可以提供“更便宜”产品的国家的竞争,如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当然,中国如此之大,发展速度如此之快,预测它的未来变得很困难。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经济模式将是独特且不可复制的。比如,中国制造业会向德国、日本和美国等国家学习,汲取它们发展中的成功经验,但它会在这个基础上形成自己特有的制造业模式。
[1] 英文书名为Our Final Invention:Artifical Intelligence and the End of the Human Era,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
我们希望世界上所有人都像西方国家的人们一样富有,然而,任何一个富有的社会都需要穷人。穷人做了大部分能使社会运转的苦差事。这些差事基本上都是地位卑微且薪水极低,富人们根本不愿意做的工作。比如,我们需要美国的穷人来整理垃圾、清理公共卫生间和写字楼的玻璃等。如果所有人都变得富有了,没人愿意做这些工作了,怎么办?
除了逼近“社会老年潮”外,贫穷问题依然在世界上泛滥。
[6] http://robotenomics.com/2015/09/16/study-robots-are-not-taking-jobs/.
1950年,没有人能想到未来成千上万的人会成为软件工程师,没人能想象一个软件工程师的薪水竟然会比工厂里工人的更高。1950年,没有人能想象我们现在已在讨论物联网、虚拟现实等,他们也根本无法想象物联网会在今天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同样的道理,如今的人们也很难想象出来未来50年甚至20年会出现的新工作。但如同电脑一样,你至少可以猜到,未来机器人的研发设计、维修和保养都会变成很多工作机会。
[3] 英文书名为Race Aganist the Machine,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
让机器人照顾你的健康并不一定比人差。美国的医疗保健行业更多是一门生意。如果你生病了,医生们会变得更富有。你只能相信医生,但他的薪水、豪车、海边别墅以及国外度假等全部来自你的医疗费用。大部分医生都是诚实的,但我觉得医疗体系的薪酬制度最终还是会影响到他们的决定。美国政府在医疗保健上花了3万亿美元,它一定是“大生意”,却不一定是“大健康”。
对机器会取代人们的工作,皮埃罗一如既往地持乐观态度。他坚持认为,机器在淘汰一部分工作的同时,会创造更多更好的新工作。以前的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如此,这一次也不例外。
有时候我宁愿相信机器也不愿相信人类,机器可不会因你生病而变得更富有,机器可以根据病人身体的最新数据给他们开真正需要的药,机器也可以马上知道最新的医学研究报告……而且,机器会平等地向每个人提供完全一样的医疗保健,不管你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你是欧洲人还是中国人,美国人还是阿拉伯人。
将来,如果我们想要控制气候变化,我们就需要生产更多的核能,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多的核电站。如果用人工来检查核电站的日常运转无疑非常困难、昂贵和危险,但机器人就可以一天24小时做这样的工作。
未来的工作更多将是人和机器一起完成的,机器擅长储存大量数据和信息,但它们不擅长将信息转换成知识。因此,我有两个一般性的建议可以给年轻人(同时也给那些害怕失去现在工作的人)。第一个建议就是知识。知识显然并不等于信息,“知识”是关于罗斯福总统解决过大萧条问题的经历,以及这意味着什么。“知识”是关于乔治·沃克·布什总统发起了两次战争的故事,以及这又意味着什么。而“信息”只是机器所记录的所有美国总统的名字。
虽然机器也在情境化上不断提升,现在的很多应用都需要知道你所在的位置,众包地图Waze甚至知道实时的交谈堵塞情况。但它们在理解情境上的能力还远远不及人类,我们可以听一个人说6个小时的话,然后将这6个小时转换成一个特定的情境,机器可能只能听几个句子,然后就茫然了。
为什么机器总会背上“抢走工作”的恶名?2008~2012年,西方国家遭遇了一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种情况下,自动化很容易成为替罪羊,尤其人工智能在公众眼中的形象一直不怎么友好。
人们害怕人工智能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机器人在抢走我们的工作。然而,重申一次,人工智能只是一种技术。人们一直都在害怕技术,历史已经一次次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每一次新技术出现伊始,都会引起人们的恐慌,之后却会证明,相比失去的工作,新技术创造了更多的新工作。这背后的一般规律是: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社会产品和积累,进而会开辟新的生产和服务部门,最终增加了就业。
如果大家都害怕机器人,那么,谁来照顾那些正日益老去的庞大人群?大部分老人根本没有能力承受人工看护的费用,如果想要雇一名7×24小时服务的护士,费用实在太高了。解决方案就是机器人,机器人可以为你购物、打扫房间、提醒你按时吃药以及检查血压等,甚至还能在你感到孤独的时候陪伴你。机器人可以不分日夜地为你做这些事情,没有假期也不会生病,而且只需在购买时一次付款即可,你在这个星球上的最后一个朋友很有可能会是机器人。
在某种程度上,机器人可以帮助我们拯救地球,因为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建造更加安全和便宜的核电站。而如果大量用清洁的核能替代化石燃料,地球上的碳排放无疑将大大降低。
21世纪最大的社会革命将是“老人潮”的到来。在西方世界,1950~1960年是“婴儿潮”时期,该时期出生的人大致从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出生于1946年)一直到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出生于1961年),他们都被称为“婴儿潮一代”。现在依然有很多人在讨论人口“爆炸”问题,殊不知实际的问题却将是人口“崩溃”。
中国政府正大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等的应用,皮埃罗认为这是明智之举,也是中国经济蜕变的关键。面对全球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他甚至担心“人工智能的时代不能尽快到来”。唯一需要思考的是,未来的很多工作会被重新定义,你又该如何准备?
再比如,机器在将德语翻译成英语上已经做得越来越好了,因为有越来越多的德语书被翻译成了英文。机器可以从大量的数据中学习如何翻译,但如果明天我们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语言怎么办?我们在蒙古发现了大量用从未见过的文字写成的书,机器显然对此一筹莫展,而人类的专家却可以尝试用已有的知识来破译这种新的语言,会试图找出这种语言背后的逻辑。一个翻译机器甚至连什么是语言都不知道,只不过是一个数据分析的工具罢了。
[7] 英文书名为Humans Need Not Apply:A Guide to Wealth and Work in the Age of Atifical Intelli-gence,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
想一下我们需要高薪聘请人类来工作的最简单的情况,即机器无法胜任时。如果机器卡机了或者因为大楼停电机器没法正常运转了,人类就需要马上接手处理,这类人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所以,最简单的是,如果你担心机器抢走你的工作,那就想一想你能否成为当机器搞不定时可以迅速接手处理的那个人。
德勤研究发现,一般来说,危险且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减少了,这有什么不对吗?一些新工作被创造出来往往是由于人们更有钱了。比如,人们会买更多的电器,也会在娱乐上花更多的钱,这就意味着电器和娱乐产业会增加就业。同时,人们会买更多的食物和衣服,它们因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变得更便宜了。德勤的经济学家们研究了英格兰和威尔士1871年至今的经济数据后发现,人均拥有美发师和理发师的数量增加了6倍。重申一次,如果人们赚的钱更多了,同时好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下降了,人们就会在新的“奢侈品”上花更多的钱,这会创造更多的工作。也就是说,由于更高的收入和更低的物价,因自动化失去的工作可以在其他领域找回来。
少生、晚生孩子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趋势,最终的人口数量将必然取决于这两个因素,这也意味着大部分老人只有很少的或者没有子女可以照顾他们。中国目前独生子女的一代就已经遇到了这个问题。此外,社会上对子女责任的态度也在逐渐转变,当老人的平均寿命在60岁时,要求子女照顾他们最后的时光是合情合理的,但现在人们的寿命都可以延长到90岁甚至100岁,再要求他们的子女、孙子(女)照顾他们这么多年似乎有些不公平。最终,老人注定要孤单度过最后的人生旅程。
一份机器人经济学的研究报告[6]显示,2009年底~2014年底,大量部署机器人的公司创造了超过一百万份的新工作。
2013年,牛津大学的卡尔·贝尼迪克特·弗雷(Carl Benedikt Frey)和麦克尔·奥斯本(Michael Osborne)发表了《职业的未来》的著名研究,他们声称,未来20年里,约有47%的职业将会被机器取代。这个结论一直被媒体争相引用,加剧了人们对机器抢走自己工作的担忧。然而,最新的诸多研究显示,这个结论根本站不住脚。
我为什么认为人工智能的时代不会很快到来?这是因为,我们有一些很快就需要,整个社会却还没有准备好的工作。照顾老人就是首先要担心的。看一下世界银行最新的统计数据就会发现,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人口增速是在增长的,大部分都在下滑,欧洲大部分国家的人口数量没有下滑只是因为非洲移民的增加。
2016年,IBM宣布其“沃森”将和日本软银的“胡椒”机器人合作,共同分析组成我们世界的海量数据、图像和视频。IBM的认知计算能力和“胡椒”亲和的沟通能力结合,会产生更好的应用。比如,“胡椒”有望再创良好的人工客服体验,它被设计成能友好回答诸如“我需要在这里排队吗?”“这幢政府办公楼里具体是谁负责解决我的问题?”“我把手表忘到飞机上了,现在该怎么办?”等问题的机器人。得益于机器助理水平的不断进步,我们跟客服又能对话互动了。
我觉得媒体宣传给机器人带来不少负面影响,大家印象中的机器人似乎总是以丑陋吓人的大怪兽的面目出现。媒体应该告诉公众的是,未来某一天,每家每户都会有迷你型的小机器人来帮忙做家务,比如可以帮我们清理卫生间管道的小机器人。这种小机器人可以直接钻到卫生间的水管内部,干脆利落地清除堵塞,你再也不用打家政公司的电话了。当然,现在这些机器人的价格都还比较贵,但至少这些功能都可以实现了!
在一些特定情况下,猜测哪些工作会消失并不难,比如收银员、保险商、零售商、旅行社、餐厅服务员等都会像书店和照相馆一样越来越少。但是,每一个失去工作的人都可以开始做一份机器没办法做好的工作。
[5] www.a3automate.org/docs/A3WhitePaper.pdf.
很多家庭机器人已不断被研发出来,2011年美国加州推出世界上第一款家用量产机器人露娜(Luna),它可以帮助人们做一些日常工作,如遛狗。2014年,麻省理工学院研发的迷你型家用机器人吉波(Jibo)可以帮人们订餐。2014年,日本软银研发的陪伴机器人“胡椒”(Pepper)号称能够通过判断人类的面部表情和语调跟人们聊天。我希望这些机器人能不断完善,可以帮助老人、残疾人或特别忙的人。如果媒体上出现的更多是这些简单实用的机器人应用,人们应该就不会那么害怕机器人了。
我希望我们能在50年或更短的时间内解决贫穷问题,但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只有50年的时间来发明能胜任穷人工作的机器人。
简单来说,如果你只是像机器一样处理你现在的工作,那很快你也会被一台机器取代。如果你现在的工作需要你调用很多知识和常识,需要你不断灵活理解和处理特定的情境,当机器取代你的工作时你会得到晋升。
反之,再以意大利为例,它传统上比较成功的是手工制品,尤其是时装和跑车,众所周知的时装大牌有范思哲(Versace)、楚萨迪(Trussardi)和阿玛尼(Armani)等,名牌跑车有法拉利和兰博基尼等。但是,这些产业创造了很少的工作岗位,产品的品质虽然非常好,却因为太贵了,很难用自动化扩大产能。结果,尽管意大利制造了世界上最独特的产品,它依然是欧洲失业率最高的国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