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学网 历代文学
收录来自古今中外 20 多个朝代,近 60个 国家的作者超 3万 人,诗词曲赋、文言文等作品数近 60万 个,名句超 10万 条,著作超 2万 部。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 作者:毕诚 近现代)

章节目录树

第四节 周公家教

上一章 下一章

周公把道德教育视为关系社稷千秋大业的首要事务。他曾对周统治者讲:“天不可信,我道惟宁(文)王德延。”(《尚书·君奭〔shi拭〕》)意思是说,只有加强修己敬德,才能使文王开创的国祚〔zuo坐〕永年。他曾为成王太师,并请召公为成王太保,同心协力辅弼教导成王。他在《尚书·君奭》中总结了商朝自伊尹、保衡、伊陟〔zhi治〕、臣扈到巫贤等名臣师保的教育经验,继承前代师、傅、保之教的传统,不但建立了周王室的家教师、傅、保制度,而且根据他的礼乐与敬德保民思想,提出了系统的贵族子弟的家教内容。

周公制礼作乐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维护“亲亲”与“尊尊”的宗法制及等级制。同时,周公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敬德保民”的思想,使这一思想贯穿在整个礼制中,将礼由宗教的仪式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典章制度与教育手段。他主张“以教育德”。通过德育,来实现德治;通过德育,培养和造就贵族统治阶级的接班人。

周公,姓姬名旦,谥文公。系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同母弟,又称叔旦。因其采邑在周地而故称“周”。又因其为太傅,位列“三公”之一,所以尊称为周公。周公曾协助武王伐纣灭商,武王死后又教育和辅弼年幼的成王,粉碎了管、蔡的武装叛乱,“继文王之业,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政”(《淮南子·汜论训》,成为西周王朝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周公提倡的贵族子弟的家教内容,除了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之外,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体恤下民,力戒贪逸”。他说:“厥父母勤稼穑〔se色〕,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尚书·无逸》)意思是说,有些做父母的人终日勤劳耕作,可孩子们却居处安逸,不知劳作之苦,一味追求享乐,结果变得傲慢无礼,不听父母教诲,甚至反唇相讥说:“你们这些过了时的人,懂得什么呢!”他认为家教在于使子弟在艰辛劳苦中懂得创业的艰难,然后知道关心民苦,免于贪逸之灾。周公告诫成王:后世国君是否不忘先王创业和守成的艰难,是否体察民隐和具备不图安逸的品德,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二、勤勉从政,谨言慎行。周公在实施王室家教时,经常以纣王淫逸无度,荒于政事和文王服田力穑、勤政忘食的正反例子作为教育内容,教训成王,以培养他端庄恭谨,谨言慎行,要求他“明德慎罚”,以身作则。为了搞好这一教育,周公建立了为王太子祭祀的文、武庙,在祭祀活动中进行“王风”教育。这一作法为后来历代皇室所效法,并形成一种制度。三、知人善任,勤于求贤。周公素有知人善任、求贤若渴的为政风范,史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为了维护周王室的统治,不仅自己身体力行,礼贤下士,勤勉谦逊,还把勤于求贤和知人善任作为牧官之法来训练统治阶级贵族子弟,使他们从政之后具有识辨官吏的能力。总之,周公的家教特点是强调王室子弟的道德修养,并把道德修养看作造就未来君王的头等政治大事。由周公建立的师、傅、保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它对于帝王之家的家教影响深远。

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作为这一时期主要标志的井田制、分封制、宗法制和礼制,都成于周公。周公不仅对西周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对西周一代礼乐文化的形成有重大的建树,而且他还是我国古代社会继伊尹之后的又一位注重王室贵族子弟教育的大教育家。因此,历来被统治者和儒家学者尊为圣人。

周公不仅是周王室的家庭教师,而且他也十分重视社会教化,倡导庶民之家进行“彝教”。所谓彝教,就是对庶民进行道德规范教育。周公认为庶民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明人伦”,其中孝道之教最重要。这对后世的平民家庭教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