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小说,由文言而白话,由注重情节到刻画性格,由刻画性格到揭示性格赖以产生的社会环境,由搜奇觅异到描绘人生,终于在明清时期迎来了古代小说的大丰收,产生了诸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这样的煌煌巨著。为我国的文化宝库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
《三侠五义》对后来的公案侠义小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摹仿者络绎不绝,形成了颇为壮观的小说流派。
清代民间艺人石玉昆的一个说唱本,叫作《龙图耳录》。有人将《龙图耳录》改编成为《忠烈侠义传》,亦名《三侠五义》。后来,又有俞樾加以修订,重写第一回,改名《七侠五义》。至迟在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三侠五义》已经成书,全书120回。是古代公案侠义小说的代表作。公案侠义小说中没有出现一流水平的长篇,像《三侠五义》这样的作品,已经是难得的佼佼者。《三侠五义》如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一样,不能简单地看作某一位作家的独创。它们都经历了漫长的成书过程。在成书过程中经过了无数人的加工,渗进了无数人的爱憎。从民间的传说中吸取营养,从民间的说唱中觅取灵感。
《三侠五义》从民间的说话艺术而来,情节曲折而富有生活气息,悬念丛生而又环环相扣,节奏明快而又张弛有致。包公的刚正不阿、明察秋毫,展昭的宽宏深沉,蒋平的权变多智、白玉堂的锋芒毕露、争强好胜,卢方的厚道质朴、兄长风度,均刻画入微、令人难忘。鲁迅说:“独于草野豪杰,辄奕奕有神,间或衬以世态,杂以诙谐,亦每令莽夫分外生色”,对于《三侠五义》中侠客形象的塑造,颇为欣赏。
《三侠五义》虽然经过文人的润饰,但依然保留着民间说话艺术的特殊风格。全书并无确定的主角。书中着力肯定并描绘的人物,一为清官,如包拯、颜查散,一为侠客,如展昭、欧阳春、白玉堂等人。生活在专制铁蹄之下的古代民众,一寄希望于清官,二寄希望于侠客,三寄希望于鬼神。清官则执法无情,惩恶扬善,除暴安良。侠客则锄强扶弱、扶危济困。鬼神则若有似无、报应不爽。这就是《三侠五义》在民众中保持持久影响的主要原因。鲁迅曾经尖锐地指出,《三侠五义》“这一类书中底人物,则帮助政府”。侠客“虽在钦差之下,究居平民之上,对一方面固然必须听命,对别方面还是大可逞勇,安全之度增多了,奴性也跟着加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