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穷奢极欲,不惜滥用民力。他多次征发大批民工在江南采伐大木料大造龙舟和各种名目的船只数万艘。人民不堪苦役,死者十有四五。隋炀帝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三月下令开通济渠,八月就乘大龙舟巡游江都了。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四月还洛阳,这是第一次。第二次是大业六年(公元610年)三月游幸江都,次年二月御龙舟,入通济渠,至涿郡。第三次是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七月游幸江都,至十四年(公元618年)被杀,隋亡。
大龙舟高数层,船体要用很多大木料。木料的长度有限,这就要求把许多较小较短的木料连结起来。同时,船体的骨架与板之间,船体与上层建筑物之间的连结技术要求很高,连结不好就不坚固,所以在龙舟的结构强度中,连结是极重要的。隋代大龙舟的连结方法是采用榫接结合铁钉钉连。用铁钉比用木钉、竹钉连结要坚固牢靠多了。隋代已广泛采用了这种先进的方法。
水运的畅通,说明着造船业的发展。隋炀帝曾三次乘坐水上宫殿“大龙舟”通过运河去江都巡游。
尽道隋之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第一次:公元605年(大业元年)开通济渠和进一步开通邗沟,以作为游幸江都(今江苏扬州)行驶龙舟之用。故又名“御河”。通济渠以东都洛阳的西苑为起点,引谷、洛二水入黄河,顺流东下,再从板渚〔zhu主〕(今河南荥阳北),引黄河水入汴河经商丘入安徽至泗县与泗水合流,到盱眙〔xuyi须仪〕(今江苏盱眙东北)入淮河。再顺淮河到达山阳(今江苏淮安)。开通邗沟是把吴王夫差时所开邗沟加宽取直,使水从山阳到达江都(今江苏扬州)而入长江。通济渠“水面阔四十步,通龙舟;两岸为大道,种榆柳,自东都至江都二千余里,树荫相交。每两驿置一宫,为停顿之所,自京师(长安)至江都,离宫四十余所”(杜宝《大业杂记》)。
提起龙舟,民间早就有端午节赛龙舟之风。据说这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他忧国忧民,约于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人民恐怕水中的龙吞掉他的遗体,就把船造成龙形,行驶于江上,敲锣打鼓以驱散水中的龙。这就是五月初五端午节赛龙舟的缘由了。古代人认为龙是极为神圣的庞然大物,如能乘龙过海上九天就成神仙了。要过海,就得乘龙舟,我国历代帝王都自命为真龙天子,他们要借助龙威来加强在民间的统治。他们在地上有巍峨华丽的宫殿,他们在水上就要住凤阁龙舟了。
隋文帝派大将杨素在永安(人复县,今四川奉节白帝东)营建各种战舰,最大的称为“五牙”大战舰,上有五层,高百余尺,左右前后设置六个拍竿,高50尺,可以拍击敌船。可载士兵800人,旗帜加于上。其次是“黄龙船”,可载士兵百余人。公元587年(开皇七年),隋疏浚了扬州境内的山阳渎,以利舟师通过。并派大将韩擒虎、贺若弼驻军庐江(今安徽合肥)、广陵(今江苏扬州)准备过江灭陈。公元588年(开皇八年)10月,隋文帝下令攻陈,51万多人分八路出发,利用589年(开皇九年)元旦大雾过江,进占建康,俘陈后主,灭陈。隋灭陈,结束东汉末年以来近4OO年(中间有西晋短期统一)的分裂局面。全国统一后,社会秩序安定,南北经济发展。隋文帝继续实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规定50岁以上的农民可以纳绢代役,使农民有较多时间从事生产。在20多年的时间里,隋的耕地面积大量增加,粮食丰足,手工业特别是造船业有很大提高,国家富庶强盛,史称“开皇之治”。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为了巩固隋的政权,平陈后进一步控制江南地区,征调江南的财物,加强南北交通,隋朝还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公元584年(开皇四年)隋文帝命宇文恺率水工开凿了广通渠(富民渠)引渭水自大兴城(隋文帝所建新都,在长安旧城东南,今陕西西安)东到潼关长300余里,漕运便利。至隋炀帝杨广公元605年即位后,就三次下令开运河。
隋开大运河,过度地征用民力。开通济渠时,征发河南、淮北民百余方。开永济渠时,“又发河北诸郡百余万众……自是,丁男不供,始以妇人从役。”(《通典·漕运》)修邗沟也征发淮南十余万人。民工相继于路,民怨沸腾。据《隋书·元弘嗣传》:“大业初,炀帝潜有取辽东之意,遣弘嗣往东莱海口监选船。诸州役丁苦其捶楚(杖刑),官人督役,昼夜立于水中,略不敢息,自腰以下,无不生蛆,死者十三四。”这一方面说明造船工匠、民工的苦难,也可知隋炀帝时东莱(今山东掖县)海口是隋的重要造船基地。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大贵族杨坚废掉年仅9岁的北周静帝宇文阐,自立为帝,国号隋,改元开皇,都长安。他就是隋文帝(公元581—604年在位)。
唐代诗人皮日休《汴河怀古》云:
第二次:公元608年(炀帝大业四年)开凿永济渠,当时是由于“将兴辽东之役,自洛口开渠达于涿郡,以通运漕”(《隋书·阎毗传》)。修永济渠主要利用自然水道,从汜水县(今河南荥阳)东北引黄河北连沁水、淇水,至临清到天津会白河入海,又北通涿郡(今河北涿州市),全长2000余里。
“七年冬,大会涿郡。分江淮南兵配骁卫大将军来护儿,别以舟师济沧海,舳舻数百里,并载军粮。”(《通典·漕运》)船只前后相接数百里,船运的声势何等浩大!
大运河北起涿郡,南达杭州,把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五大水系连接起来,全长2700余公里,修成后,“运漕商旅,往来不绝”(《通典·州郡典·河南府》),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直至后世仍有深远的影响。
在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杨素之子礼部尚书杨玄感起兵黎阳(今河南浚县境)反隋,进围东都时,大龙舟等都被烧毁。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炀帝令再造龙舟等数千艘,规格要超过旧船。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7月,江都龙舟已造成并送至东都洛阳。炀帝作诗留别宫人“我梦江都好,征辽亦偶然”,遂第三次巡游江都。大业十一年令造龙舟数千艘,只用一年就造成,可知隋代造船能力之强,技术之高。
第三次:公元610年(炀帝大业六年),修江南河。自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到余杭(今浙江杭州)水入钱塘江。江南河即在旧有江南小河基础上拓宽加深而成全长800余里,宽十余丈。大运河全部修成仅用短短六年,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隋炀帝所乘龙舟体势高大,计有四层,高45尺(隋尺折今29.51厘米),长200尺,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二层有120个房间。这些船都“饰以丹粉,装以金碧珠翠,雕镂奇丽”(杜宝《大业杂记》)。下层是内侍居住之所。皇后乘坐的龙舟叫“翔螭〔chi痴〕”,比皇帝的龙舟稍小一些,装饰也极尽奢华。船队中有高三层,称为“浮景”的水殿九艘,还有称为漾彩、朱鸟、苍螭、白虎、玄武、飞羽、青凫、凌波、五楼、道场、玄坛、板(舟(塌)去土)〔ta踏〕、黄蔑等各种名号的大船数千艘。奴侍、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蕃客按品位分别乘坐。另有一部分船载帝后以下所有乘船人使用的物品。共用挽船士八万余人。其中挽炀帝龙舟的要几百人,挽“漾彩”级以上船的有9000人。这9000人被称为“殿脚”,都穿着锦绣衣服。十二卫士兵又乘船数千艘,都是自挽而行。船的名称是平乘、青龙、艨艟、艚〔cao曹〕(舟爰)等。船只航行时首尾相接200余里,照耀川陆。骑兵夹岸护送,旌旗蔽野。所过州县500里内居民都要来“献食”,多的一州要献100抬。食物都是美味佳肴、水陆奇珍,后宫吃不完,出发时就挖坑埋弃。人民倾家荡产,无法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