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图书馆是中国的国家图书馆,是一座历史悠久、典藏丰富、闻名于世的文化宝库。它是1909年4月24日,张之洞奏请清廷筹建的。辛亥革命后由北京政府接管,并于1912年8月27日开馆,称为京师图书馆。1917年确定为国家图书馆,接受国内出版物的缴送本。1928年7月改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1929年8月,隶属于中美庚款基金会的北海图书馆与隶属于教育部的国立北平图书馆合并,名称仍为国立北平图书馆。由于原北平图书馆古籍善本多,北海图书馆外文洋书多,二者的合并,使国立北平图书馆的馆藏中外古今图书极大丰富起来。1931年建成的文津街馆舍是中国当时最大的现代化图书馆。1933年南京中央图书馆成立,两个国立图书馆并存。北京图书馆的历届馆长,大都是国内外著名的学者,如蔡元培、梁启超、马叙伦、袁同礼、丁西林、刘季平等,现任馆长为任继愈。1987年北京白石桥新馆建成,占地7.42公顷,建筑馆藏为14万平方米,连同文津街分馆,共计17万平方米,目前馆藏居世界各大图书馆的第五位,亚洲图书馆的第一位。
北京图书馆自创办以来,作为国家图书馆在保存中国文化典籍、传播知识信息、培养图书馆专门人才、推动全国图书馆普及与发展方面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国任何图书馆不能比拟的。
北京图书馆创立以来,特别是进入民国之后,在我国启迪民智、革新图强、引进先进的理论学说和科学技术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至今为止,外文书刊共有8368337册,为国内之最。中国学术界的一些大师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与北京图书馆密切地联系着,因而北图所选购的图书多为精品,反映了该时期学术和科学发展的脉络,推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北京图书馆藏书总量,截止1995年已达到1959万册(件),辟有30余个阅览室,拥有3000多个阅览座位,日平均接待7000余人次。1995年全年共接待读者1443283人次,阅读书刊5228978册,外借书刊191376册。现在,它正在向现代化过渡,我们相信它将以新的姿态迎接更多的中外读者,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北京图书馆是世界上保存中国古籍最多的图书馆,馆藏古籍线装1633658册,藏有中外善本316955册,其中包括时间最早的北魏太安四年(公元458年)的敦煌写经和数量可观的宋、金、元刻本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宝贵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