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一部药典《神农本草经》,反映了三代至秦汉的药学水平,该书收集药物365种,现在常用的滋补药如人参、鹿茸、狗鞭、石龙子、灵芝、黄芪、杜仲、巴戟、贝母、石斛、当归等;消炎清淤的贵重药物如麝香、牛黄、熊胆、犀角等都已具备。夏、商、周三代常用的调味品如甘草、蜂蜜、梅子、陈皮、紫苏、姜、蓼、葱、荞等都已入药。《神农本草经》已列有阿胶和明胶(鹿角胶),可见这两种成药的炮制,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已出现系统的养生理论和平衡膳食理论。《黄帝内经》,是夏、商、商三代医学的结晶,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典,也是古代世界直观医学的一部卓越专著。《黄帝内经》总结了保健的三大途径:其一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顺之则奇疾不起,是谓得道。”其二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埤(配)……以养精气”;其三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聚,炅〔guì贵〕(热也)则腠〔còu凑〕理(体表)开气泄,忧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郁),何病之生?”这三段话的意思,就是一要使肌体与生物圈的自然变化相适应;二要膳食平衡(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膳食平衡理论,我国膳食平衡的饮食传统,完全符合营养卫生原理);三要使自己处于和谐的人际关系中,情绪经常保持镇定和乐观。这三者都是根本的养生之道,就是要保持肌体与外界物质交换和精神生活的物质平衡,把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看作一个错综复杂的矛盾统一体,可见当时已能把养生经验提到整体理论上来总结,是对世界医学保健事业的一大贡献。
中国是天然药物王国,本草学凝集了我们祖先数千年治病验药的丰富成果,是对世界医学宝库的不朽贡献,到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集药物已达1892种。1993年出版的《中华药海》,共载中药8488种,是迄今为止载药最多的中药本草学巨著,是中国医药界对世界的卓越贡献。
食疗学、本草学与气功学,是中国养生学的三大支柱,三者都在《黄帝内经》中有所体现。食疗学是在中医营养卫生理论基础上的一门专门学科;本草学是中医摸索药用食料(主要是植物,也包括一些动物和矿物)的结晶;气功学是中国动静结合的健身和医疗体育的特有保健体系。
养生学是探讨人体与外界物质交换和精神协调的最佳境界,以达到保健长寿目的的一门学问,又称保健学。它在预防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是预防医学的鼻祖,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强调“治未病”的重要,关于营养保健,夏、商、周三代后期已有相当高的认识,说到吃的目的,春秋后期的思想家墨翟就说:“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而已矣。”(《墨子·辞过篇》)用现代医学原理来分析:“增气”,就是补充热量,使食物的热能变为体能,即有力气;“充虚”,就是补充消耗,保证新陈代谢的需要;“强体”,就是要供给合理的养分,以增强体质:“适腹”,就是满足口胃,使大脑皮层从合适的口味中得到良性刺激,兴奋味觉,以保证食欲,增强吸收机能。古人从切身体验中,已能体会到生理营养的道理。
中国的养生学可以和现代的人体科学接轨,人体科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是生理学、营养学、运动学、环境学、生物工程等学科的综合研究领域,是探讨人类的保健、优生、最佳生存条件和长寿等课题的一项保健系统工程。中国古代的养生学,可以说是这项系统工程的滥觞〔shāng伤〕。庄周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庄子·刻意篇》)。他又说:“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可见战国时已认识到呼吸新鲜空气、体育运动和劳逸结合对长寿的意义。庄周又说:“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悒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就是说:人和流水一样,水无杂质则清,不搅动它则顺流,停滞也不会清。没有杂念,不与俗世争私利,则能心安理得,但又不能自我闭塞而脱离人世的变动。可见战国时的思想家已认识到,期望长寿,不仅要有清净的自然环境来吐故纳新和有适当的运动,还要使自己在人际关系中有一个相适应的环境。从《黄帝内经》的保健理论和庄周的这一番话,已能看到中国人对营养学、环境学、运动学的初始认识。
食疗学在中国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食疗学不仅包括基本的生理病理知识,还要掌握食疗物品的性能,这就包括许多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的知识。在这方面,夏、商、周三代已有颇高的认识:“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周礼·天官冢宰·疡医》)。现代医学告诉我们:酸能帮助食物中钙质的溶解,以补充骨骼所需的钙,所以酸能“养骨”;辛烈的东西能兴奋神经系统和提高血压,所以对于体弱和血压低的人,就能“养筋”;咸能补充血液里盐分的正常浓度,尤其在夏天,能使患中暑流汗过多处于虚脱状态的人脉搏稳定下来,所以咸能“养脉”;苦的东西很多是清凉剂,中医认为清凉剂能去湿热,清肺气,有些苦的东西如杏仁、陈皮、贝母等,能祛痰镇咳,所以苦能“养气”;甘的东西主要是糖类,多存在于谷类和杂粮中,多吃能使人胖起来,所以甘能“养肉”;滑的东西如蜂蜜、果瓤等,能润肠利尿,所以滑能“养窍”。
秦汉以后,两千多年来,中国有关食疗、本草、气功和养生的典籍十分丰富,今天收集、整理这些典籍,对这一领域中纷繁庞杂的内容进行科学的鉴定和筛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对世界保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黄帝内经》还提供了食疗的几个具体方剂,《山海经》还列举了近百条认为有食疗价值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