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一切成功都令海伦激动,但过失却避开不谈。令海伦惊异的,并不是他所犯的过失,而是这些过失并没有令他的精神受到伤害。本书的作者麦考利才华出众,海伦认为他犀利的笔锋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并钦佩和赞叹他的写作能力。虽然很欣赏麦考利,但是海伦对有时他表现出的自负也会有些不满,还有他迁就功利而牺牲真理的某些做法,海伦也抱着怀疑的态度。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自我突破的过程。当我们走到了某个特定的高度,想要成就更优秀的自己,就必须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其间,吉尔曼先生担任了海伦几个月的英国文学老师。他们一起阅读了《皆大欢喜》,贝尔克的《调停美洲的演讲词》、麦考利的《塞缨尔·约翰逊传》等作品。吉尔曼先生有着渊博的文学和历史知识,枯燥的知识经过他的讲解,变得出神入化,这也极大地调动了海伦的学习兴趣,这种学习状态是那种机械背诵和记笔记所无法相比的。
伯克激昂澎湃地预言,如果坚持敌对的状态,那么得益的终将是美国,而英国将蒙受屈辱。令海伦困惑的是,英王和大臣们为什么对伯克的预言置若罔闻。她感到,伯克那充满智慧的思想火花,竟然被这种无知与腐朽所淹没,实在是件遗憾的事。
她与几个同学一起居住在校舍附近的一间房子中,她们不仅一起做游戏、捉迷藏、打雪仗,还经常携手漫步,一起讨论所学的知识,分享各自的心情,大声朗读美妙的作品。一些女孩还学会了手语,孩子们彼此间的交流,已经不需要莎莉文老师从中翻译了。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海伦不仅感受到了伙伴的温暖,还更加坚定了继续追求知识的信心。
在剑桥中学,莎莉文老师陪海伦上课,并为她翻译老师讲授的知识。但是,莎莉文老师不可能将书本中的内容要点都写在她手上,也无法轻而易举地将课本改为凸字版来方便海伦使用。有时,海伦不得不把拉丁文用盲文抄下来,方便与同学们一起朗读。
那年的圣诞节,海伦的母亲和妹妹米珠丽来到学校和她共度节日。吉尔曼先生负责照顾她们,并且让米珠丽来到剑桥中学学习。米珠丽也因此和海伦一起留在剑桥中学,形影不离地共同度过了6个月快乐的时光。
在剑桥中学学习的这段时间是海伦学习计划的重要一步,在这里,海伦不仅扩展了自身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更体会到了正常孩子的生活状态,并且可以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更重要的是,在这里,融入正常孩子学习和生活的挑战,她已经出色地完成,海伦离自己的目标——哈佛大学,越来越近。剑桥中学的学习,为海伦实现进入哈佛大学的梦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1896年10月,海伦进入剑桥女子中学上学,为进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做准备。在还是个小女孩之时,海伦曾经参观过卫斯理女子学院,那时她曾对大家说:“将来我一定要进大学,而且是哈佛大学。”对于海伦的豪言壮语,朋友们都很惊讶,众所周知,哈佛大学的入学考试非常难,人们问她为何不愿进入卫斯理女子学院,海伦回答:“因为那里只有女学生。”
在剑桥中学,海伦接触到了很多以前未曾涉及到的知识。在她所读过的政治著作中,伯克的演说最令她受启发。岁月的动荡总是牵动着海伦的心,很多重要的历史人物都纷纷以各种姿态展现在她眼前。
在剑桥中学,海伦不仅吸取了之前未涉及到的知识,更在一生中第一次享受到了与同龄、视听正常的健康女孩生活在一起的快乐。
海伦接触到的麦考利的作品《塞缨尔·约翰逊传》也令她兴趣盎然,但这本书却散发着迥异的情趣。作为一个孤独者,塞缨尔·约翰逊在克鲁勃大街饱受苦难的折磨,但他非但没被这种逆境打倒,还对那些卑微的劳苦大众给予了同情和慰藉,并伸出了援助之手。
拒绝柏金斯盲人学校校长邀请的几年后,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海伦的奋斗获得了辉煌的成果。
在剑桥中学,老师们没有教育聋哑孩子的经验,要听懂她们所讲的话,只有触摸她们的嘴唇。一年级,学校开设了英国文学、英国史、拉丁文、拉丁文作文、数学、德文和其他科目。此前,海伦并没有为进大学而专门学习某种课程,但在莎莉文老师的精心辅导下,她的英文进步很大。在法文学习上,海伦曾打下一些基础,此外,她学过6个月的拉丁文,但学习时间最长的还是德文。
上大学的想法在海伦心中不仅根深蒂固,而且成了她最期盼的事情。面对种种反对和质疑声,海伦依然想与正常的女孩子们一争高下。于是,她决定进入剑桥中学,并把这个选择看作通往哈佛、实现梦想的一条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