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学网 历代文学
收录来自古今中外 20 多个朝代,近 60个 国家的作者超 3万 人,诗词曲赋、文言文等作品数近 60万 个,名句超 10万 条,著作超 2万 部。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作者:周振鹤 近现代)

章节目录树

第一节 政区幅员的尺度

上一章 下一章

2000年来,县级政区的幅员相对比较稳定,县以上各级政区的幅员都是变动不定的,例如从秦到宋,统县政区就有越来越小的趋向,其中有出于政治目的和行政管理的需要,也有为了适应自然区域和经济开发状况等原因。因而不但在同一朝代中同级政区的幅员悬殊很大,历代同类政区的幅员也有很大的波动,尤其是某一朝代新创置的政区更有其特殊的幅员。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三级不同政区的幅员变化情况。

至于方百里的数字如何确定,历史文献上没有记载,推测是为了与当时的管理水平相适应。假定县城位于该县的几何中心,那么从这个中心到四境的距离都是50里,相当于今天的17.5公里,这样的距离,如果起早贪黑的话,可以在当天徒步往返。对于官员下乡劝课农桑,农民进城交纳租赋都是比较合宜的。当然这是就理想情况而言,因为一个县的地域不会是四正四方的,县城也不一定恰好在几何中心。但是这样的推测大约并不离谱,因为一切基本原则都是按标准情况制定的。秦汉时代,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已经形成关中与山东(崤山以东地区)两个经济中心。在地理景观方面,黄河中下游是以一马平川的大平原为主,因此在平原上订出方百里作为县的幅员标准也是合乎情理的。

在国外也有类似的例子,法国大革命以后,重新划分行政区划,其中最高一级区划幅员的划定,是以使这个区划之中所有居民都能在一天之内往返于区划中心与居住地之间为原则的。

县是中央政府直接任命长官的基层政区,因此划定县的幅员是确定其他层级政区幅员的基础。秦汉时就定下了一个基本原则:“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也就是以百里见方的面积作为县的幅员的基数,再以居民的数量作调节,人口稠密的地方,县的面积划得小些,人口稀少的地方,县的面积划得大些。

县以上政区的幅员则没有面积大小的明确规定,大致是以所辖县的数量作为大小的衡量标准。汉代的人俗称郡为“千里之郡”,指的是一个郡大约领有十县之地。三国时代的人称州为“万里之州”也是表示一个州大概包含百县之地的意思,并不是郡非千里见方,州非万里见方不可。说到底,千里之郡与万里之州也还是间接以地域面积和人口数量两项指标来确定幅员大小的。因此在秦汉时代,南方的州郡幅员都比北方大得多,其原因就是南方户口少,所以县的分布稀。

第一节 政区幅员的尺度

这个原则自然合乎道理,因此为以后历代所遵奉,百里之县成为习惯的称呼。实际上,如果除去方百里这个具体数字,至今也还没有更高明的原则来代替它。所以今天青海省的一些县,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些旗,地域之辽阔几乎和沿海的省一般大,但却无法划小,因人口太稀少。

幅员就是指面积的大小,那么政区的面积大小到底是如何确定的?

层级是政区之间关系的体现,而幅员、边界、地理区域和地理位置则是政区自身的要素。这里先说历代政区幅员的变迁过程。《礼记·王制》说:“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这是对于政区必须有一定幅员,以及幅员与人口数量关系的最早论述。虽然这里的邑还不见得是后世的县,但这句话正和“体国经野”一样,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