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学网 历代文学
收录来自古今中外 20 多个朝代,近 60个 国家的作者超 3万 人,诗词曲赋、文言文等作品数近 60万 个,名句超 10万 条,著作超 2万 部。

红色三步曲2: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作者:叶永烈 近现代)

章节目录树

“神仙”王明从天而降

上一章 下一章

那时,日军大举侵略中国。大敌当前,中共表示愿和国民党结成统一战线,共同抗日。王明提出了“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口号,而毛泽东则坚决主张中共在统一战线中必须保持独立自主。

虽说毛泽东已经是中共的领袖,然而,王明却是共产国际的执行委员会委员、主席团委员、政治书记处书记,明摆着是毛泽东的上级。

从机舱里走出一位个子矮小的人物,那双高统、发亮的黑皮靴显得格外醒目。他摆着一副领袖的架势,在机舱门口站了片刻,频频向欢迎的人们招手,留下充分的时间给摄影记者拍照。

1937年11月29日,延安机场戒备森严,人们不时仰视着黄土地之上的那顶蓝天。希冀找到飞机的影子。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博古、张国焘等延安党政军要人,都在机场上伫立静候。

飞机来自莫斯科。只是由于续航力有限,不得不中途在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甘肃兰州降落、加油。根据苏联政府和国民党蒋介石政府签订的协定,开辟西北航线,从苏联运输军用物资,帮助中国抗日。这架军用运输机是秘密地由兰州飞来延安的。

在机场上,举行了热烈的欢迎仪式。毛泽东以《饮水思源》为题,发表热情洋溢的欢迎词:

王明和毛泽东之间的分歧和斗争,口益表面化。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作了长篇演讲《论持久战》。毛泽东把这一重要著作派人送往武汉,交给《新华日报》发表。《新华日报》是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所办的一份公开发行、很有影响的报纸,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王明扣下了《论持久战》,不同意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只同意印成小册子。

王明呢?当然也欣喜万分。这位“从昆仑山下来的‘神仙’”,是来摘“桃子”的。在苏联的六年,使他躲掉了上海中统特务的盯梢,使他躲掉了蒋介石“围剿”的炮火,使他躲掉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千难万险,眼下正是回来坐“帅椅”的时候。

当时在场的张国焘,用“握手拥抱,一堂欢叙”形容王明和毛泽东见面时的情景。

王明期待着来自莫斯科的指示。

王明回国不久,他和陈云、康生一起被增补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37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成立了筹备中共“七大”的委员会,以毛泽东为主席,以王明为书记。

毛、王之间,不光是政见不同,而且王明明显地表现出对毛泽东领袖地位的觊觎。他擅自拟定了中共中央委员名单。他在武汉时,经常以中共中央名义,擅自对外发布宣言,甚至以毛泽东名义发表谈话。他还提出要求,把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从延安迁往武汉……由于他的政见与毛泽东不同,因此由他在武汉擅自发表的中共中央宣言,与延安毛泽东的主张不同,在外界造成恶劣的影响。

终于,一个黑点在天际出现,隆隆机声响起来了。哦,一架苏制军用运输机由远而近,降落在机场上,引起了一片欢呼。

三天之后,王明和妻子孟庆树同周恩来夫妇及博古一起去武汉,同国民党代表陈立夫进行国共合作秘密谈判。从此,王明任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

不言而喻,将有大人物自天而降。

王明当时俨然是捧着上(尚)方宝剑的莫斯科的“天使”,说话的态度,仿佛是传达“圣旨”似的,可是他仍是一个无经验的小伙子,显得志大才疏,爱放言高论,不考察实际情况,也缺乏贯彻其主张的能力与方法。他最初几天的表演就造成了首脑们一些不安的情绪……

欢迎从昆仑山下来的“神仙”,欢迎我们敬爱的国际朋友(指苏联机组人员——引者注),欢迎从苏联回来的同志们。你们回到延安来是一件大喜事,这就叫“喜从天降”。

在战胜了张国焘之后,毛泽东又面临着一次严重的挑战。

和王明同机归来的,还有陈云和康生。

此人便是王明(陈绍禹)。自从1931年10月18日和妻子孟庆树在上海登上赴苏海轮起,已匆匆六个春秋。离去时,上海一片白色恐怖;眼下,陕北不仅拥有南北长九百里、东西宽八百里的红色区域,有十几万人的红军,而且红都延安居然有飞机场,虽说这机场那般简陋,不过是一片山间平地罢了。

就在这时,有一位苏联人要从武汉回莫斯科,王明暗中托他密告季米特洛夫和斯大林,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存在原则性的错误……

王明深知欲取毛泽东而代之,最为关键的一步棋,那就是共产国际的表态。

终于,王明走出了一步险棋:

王明回国之初,毛泽东曾对他谦让。只要稍微注意一下那一段时间里中共中央首脑们的合影,就会看到居中的总是王明,而毛泽东总是站在最旁边的位子。偶然有一两张是王、毛并列站在正中的照片,王明的脑袋只及毛泽东的肩胛。

初来乍到,王明俨然钦差大臣,在延安作长篇报告,毛泽东等“洗耳恭听”。就连张国焘,也有点看不下去。他在《我的回忆》中写道;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