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在我们所关注的楚汉争霸的时代,只有张良具有在这种不平等文化下与人平等相处的智慧。
楚汉时代已经成为了过去,但因为同样的时代已经在我们的历史中循环了两千多年,这漫长的时代,导致了我们文化中残存有许多不平等的奴性因子,并造就了许多缺乏平等观念与平等意识的人。所以即使是到了文明时代,也仍有很多人不懂得如何交朋友,又或是,仍然以张耳、陈馀时代的观念来交朋友。所有这些人,其朋友关系终将会因为求索过度或缺乏足够的人格尊重,而最终走向破裂。
何以如此?为什么这么珍贵的友情,能善始而不能善终?
友情比爱情更稀有
一个没有朋友的人,问题大半出在自己身上,但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平等观念有关。比如说刘邦,他虽然智慧过人,却心性险恶,将每个人定位于他的奴仆的地位。追溯刘邦的一生,所有他遇到的人,如夏侯婴、他的大嫂,包括他的妻子吕雉,都被他要求无限地付出。这种不对等的朋友关系,到了汉朝灭亡的时候,刘邦的后人刘备,与关羽、张飞的朋友关系,也是这样一个定位。关羽和张飞之所以被后人永世景仰,留名青史,就是因为他们认可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死心塌地地坚守这种社会伦理。那些不认可这种伦理的人,则被视为小人与奸贼。由于平等意识的匮乏与平等文化的空缺,导致了中国人无法找到朋友。除非你愿意像关羽、张飞这样,硬生生地管朋友叫主公,否则主公不认你这个朋友!
比如说韩信,他就是一个能够从平等文化中获益,却沦为不平等文化的牺牲品的典型。
井陉之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伤心之战。张耳和陈馀,一对老伙计,两人一起历过生死,共过患难。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们头顶上就悬着追杀两人的通缉令,两人相互保护对方,爱对方甚至超过了爱自己。后来两人又齐心协力,追随陈胜复兴赵国,但钜鹿之战后,危机解除,两人却突然之间形同陌路,最终竟成为不死不休的对头。
推究起来,导致两人翻脸成仇的症因,还在于他们彼此介入对方的生命太深,彼此都将对方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再视对方为一个独立个体。正因为不再尊重对方的独立性,所以就无法容忍对方的独立意识和独立选择。井陉战役,死的不只是陈馀一个人。张耳在杀死他的时候,因其人格破产,在诸侯中失去了声望与名誉,从此沦为刘邦的附庸,成为一具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所以说,人际交往,必须要建立在尊重对方独立人格的前提之下,不能无限苛求与索取。一旦你的要求超过了对方的心理承受能力,相互的信任就会迅速转化为彼此的不满与怨怼。
第一,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朋友,只有那些有平等观念、具平等意识的人,才能够成为朋友。因为他们不会无限地苛索,而是尊重你的独立与尊严。
张耳和陈馀,正是这种不平等文化的牺牲品——两人结怨之由,是张耳要求陈馀与自己共同赴死,而陈馀拒绝。这个拒绝成为了双方友谊断绝的转折点。之所以中国人能够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正是因为患难之时,大家都是平等的,不需要分出主从。而一旦富贵了,总会有一人努力要骑到对方的脖子上去,不管你是让他骑还是不让他骑,朋友关系到此已经不复存在。
张良,是唯一知道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理与规程的时代智者。他知道在这个时代不能独存,所以选择依附刘邦,却始终保持着客卿的身份,这个身份让张良避免了遭受刘邦的恶意羞辱。
第二,与朋友交往的规则,要注意底线之所在。每个人对周边的人群,都有一个定位。如果你不清楚这种定位,或是不关心,就必然会触犯对方底线。这也是古人所说的,君子之交淡如水,意即朋友之间一定要注意为对方预留私人空间,如果失去对这一点的把握,也就必然会失去朋友。
实际上,同性之间的友情,比之于异性之间的爱情更为稀有。异性之间有着天然的吸引,始终存在着“合作”的可能。而同性之间更多的是竞争,合作与友情只有在极特殊下的情形下才能产生。张耳和陈馀,如果不是被大时代的命运抛到了相依为命的低谷状态,他们也许早就打得你死我活了。而如项羽、韩信,这些大时代的失败者,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孤独一生,没有朋友。
而张耳,在杀掉老朋友陈馀之后,人格破裂,心理也趋于崩溃。他的儿子张敖显然是陷入了心智恍惚的状态,才会干出娶了刘邦的女儿,却把自己的宠姬送给刘邦,又把自己和刘邦女儿生的女儿嫁给刘邦儿子的乱伦事——所谓心理崩溃,实际上是大脑思维的崩溃,已经无法理解正常社会的行为法则,所以才会干出正常人所无法理解的异常事。
总之,泥陷于不平等文化背景下的人,莫不是受限于不平等文化的负面因素,感受到莫大的痛苦。
所以,从张耳陈馀的悲剧中,我们得出朋友交往的规律:
第三,不做不知分寸的人——不知分寸,就是不知道别人的底线在哪里,贸然逾越,必然会引起怨憎。同时也要注意那些不知分寸的人,不知分寸者多半心智不成熟,给他足够的时间,等他心灵成长起来,能够接受人际交往的基本法则,再与之成为朋友也不迟。
所以,能够成为长久朋友的人,必须是具有平等意识的人。只有具有平等意识,才会尊重你的独立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