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学网 历代文学
收录来自古今中外 20 多个朝代,近 60个 国家的作者超 3万 人,诗词曲赋、文言文等作品数近 60万 个,名句超 10万 条,著作超 2万 部。

口才大全 作者:水中鱼 近现代)

章节目录树

第一章 口才是一种资本

上一章 下一章

他在《凤凰周刊》2000年试刊号的一篇文章中说:“人要珍惜每一个当众出丑的机会。我在上初中的时候,教师让我参加演讲比赛,写了演讲稿,也倒背如流了,我让家里的人说任何一个自然段的头一个字,我唰唰地就把下面的给背出来了。上台的时候,底下黑压压的一片,我背了第一段,就想第二段开头的字,背完了第二段,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冲着全校师生沉默了足有一分钟,吓得尿裤子了,全校师生目睹我跑出校门。后来我回学校总觉得旁边有女生笑我。老师对我说:‘虽然你没有讲得完,在学校没有名次,但是你朗诵的那两段挺好的。你不要紧张,能背下来肯定能得一个名次,我推荐你去区里参加比赛。’我这次答应得比上次痛快,好像觉得无所谓了,结果背下来真得了一个名次。从此之后我就有点变化了……卸下这个负担后,我觉得自己还行,也能经常在这种场合露露脸。再往后,我就慢慢总结出一个道理,只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讲话,就要设法进入一个心理上的自由王国和无我的状态。”

口才一词的来源

正确的观念、信念、人格品位,是良好的口才不可或缺的深层基础,当它们从“水面”下显露出来的时候,很可能形成语言的气势、强烈的感情色彩以及话语的针对性。语言的艺术性完全是受正确的观念、信念、人格品位支配的,其中,信念又显得特别重要,它是精彩演讲如响箭呼啸前行的一股强劲的动力。当一个人将自己确信的观点、原则和理论当作行为动力的时候,信念往往首先从语言上呈现出来。1998年3月,刚刚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的朱镕基面对中外记者庄重地讲道:“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伟大的承诺,给全国人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被广大人民称颂不已。

“口才”一词,远在两千多年前的周朝已有所见。据孔丘门人所撰《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称:“宰予,字子我,鲁人,有口才着称。”正如古时也有将“人才”写为“口材”,“口才”抑或写为“人材”。如宋王明清《挥尘后录〈十〉》有载:“周望,字仲弼,蔡州人,有口材,好谈兵。”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传统,并已充分认识到口头表达在安邦定国、社会交际中的作用。如我们常说的“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便典出刘勰的《文心雕龙.论说》。

好口才必备的四种素质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虽无实体可触可摸,但却实实在在地决定着人的表达和反应。“心慌意乱,语无伦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鲁迅先生分析认为,某些人“‘急不择言’的原因并不在没有想的工夫,而在有工夫的时候没有想”。鲁迅先生剖析的是深层次的原因,是平时积累的问题。但我们要看到,“急不择言”与心理素质、心理因素总是有关系的。情绪紧张,不善于控制和调节情绪,易受周围环境干扰,就很可能使本来准备好了的话发生障碍。

据1993年6月份的报道,几年中,他在全国的许多讲台上为国家干部、企业职工、大学师生演讲1280多场,听众达200万人次。他是全国一百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27个大型企业的高级思想政治工作顾问,受聘如此众多的单位,堪称全国之最。1992年6月29日,他被请到中南海给领导人演讲20分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场录音,并在全国新闻联播中播放了4分钟,在全国性的新闻联播中播发一位普通人的讲话录音达4分钟时间,还是第一次。彭清一的讲话为何吸引听众?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艺术素质起着最主要的作用。国内着名美学家张道一教授,虽然年过古稀,但音色仍然浑厚、圆纯如男中音。有一年,在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的开幕式上,他的声音如乐声在会场内震响。其中有这样两句特别耐人寻味:“牛郎织女每年相逢一次,那是为了爱情,我们每年相逢一次,则是为了美学。”话语充满感情而又具有对仗、错综美,再加上音色非常好听,引来台下长久不息的掌声。

如果你在说话中,不管听者的情绪或反应如何,只是一个劲儿地提到我如何如何,那么必然会引起对方的厌烦与反感。谈话如同驾驶汽车,应该随时注意交通标志,就是说,要随时注意听者的态度与反应,总以自我为中心,必然招致别人反感。

你如出言不慎,跟别人争辩,那么,你将不可能获得别人的同情、别人的合作、别人的助力。这是千真万确的。所以,一个人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必须具有能够应付一切的口才。要使别人瞧得起自己,先要自己瞧得起自己,决不可露出乞怜的样子。你可以谦逊,但决不可谄媚。你不可单是唯唯诺诺,使人觉得你语言没有动人之处。你发表意见时不可肆意批评别人;更不可告诉对方说你的计划一定成功,如果雇用你,必可使业务发展等语——这只能让对方心里称许,不应由自己说出。自夸必连带着固执,这种态度只会使人厌恶。去访问一个人,把目的简单地说出之后,你就应该告辞。即使环境许可你逗留一些时间,你也应该立刻把话题转到别处。

曾经打败过拿破仑的库图佐夫,在给卡捷琳娜公主的信中说:“您问我靠什么魅力凝集着社交界如云的朋友,我的回答是:真实、真情和真诚。”可以毫无疑问地说,真实、真情和真诚的态度是成功的说话者的法宝。用真的情感、竭诚的态度去呼吁人们的心灵,对真善美热情讴歌,对假丑恶无情鞭挞。用诚挚的心去弹拨他人的心弦,用虔善的灵魂去感化他人的胸怀。让听者闻其言,知其意,见其心,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就会令讲话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以发生磁铁般的影响,唤起群众的热情,这样就能以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发生“共振效应”。

你会说话吗

不要冷落任何人,即使他的言行举止是多么令人生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想想自己被人冷落的滋味。要想使别人觉得你的谈话洋溢着饱满的热情,因而对你有好感、感兴趣,就不要让人“冷”在那里。

4、有没有“我”字满天飞

今天,人们对口才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没有良好的口才,已作为衡量一个人素质的基本标准之一。从一个人的口才上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的综合实力,口才几乎在每一个人的命运里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口才好,有可能改变你的命运。我们拿面试来说,现在国内外大小公司,已把面试作为人才招聘的必要途径,其中有太多行业尤其看重口试。在这种情况下,“口才”这门课程在许多高校已经属于必修课,即使设为选修课,选修的人也很多。因为,现在高校一般不包毕业分配,绝大多数学生根据人才市场需要来寻找职业,在最后一学年,也就是说在学习尚未完成、毕业论文尚未启动或刚启动的时候,他们已首先通过口才叩击着求职的大门,学生们越来越感到口才的重要性。

一个人如果讲话华而不实,缺乏真挚而热烈的情感,虽然能欺骗听众的耳朵,却永远得不到听众的心,只有讲话时袒露情怀,敞开心扉,才会达到语调亲切、说理虔诚、激情迸发、内容充实的效果,也就会字字吐深情,句句动心魄。

艾森豪威尔说:“为祖国牺牲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遗憾的是我只能牺牲一次。”

富兰克林的自传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在约束我自己的时候,曾有一张美德检查表。当初那表上只列着12种美德。后来,有一个朋友告诉我,说我讲话时有傲气,这使人觉得盛气凌人。于是我立刻注意这位友人给我的忠告,我觉得它足以影响我的前途。然后我在表上特别列上虚心一项,我决定竭力避免说出一切直接触犯别人感情的话,甚至禁止自己使用一切确定的词句,像‘当然’‘一定’‘不消说’……而以‘也许’‘我想’‘我认为’‘就是这样’‘大概’‘或许’……来代替。”富兰克林又说,说话和事业的进展有很大的关系,是一个人力量的主要体现。

总而言之,尽量不要打断别人的讲话。除非讲话成了“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把时间拖得太久,或讲话受到众人起哄,或者讲话者口出狂言而旁若无人时,打岔才会显得必要。

彭清一曾是一名出色的舞蹈表演艺术家,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85年,有一次他排完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后,给青年演员做示范动作时,不幸摔伤左腿。从此,他由舞台走上了讲台,开始了自己的演讲艺术生涯。彭清一认为,给当代青年人作报告,必须讲求艺术美,“入脑入心首先要入耳”。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知识面宽,口味高,宣讲大道理不愿听,必须要有较高的艺术性,才能打动听众。“我在演讲时,根据报告的内容和听众的情绪,不时插入一段舞蹈动作,或引吭高歌,或朗诵几句古诗,把声音与态势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会场的气氛热烈起来,能使听众消除疲劳,在听众兴奋过后,再引发出一段革命道理,听众就容易接受。”面对众多喜爱他的听众,他讲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谈话时首先要尊重对方,其次要诚恳,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也就是谈话时要掌握分寸,避免任何可能伤害别人的成分。即使对方确有缺点也不可抓住不放,喋喋不休,礼貌的做法只能是委婉批评,适可而止。总之,不论谈话内容如何,只要你对别人尊敬,就能得到相应的回报。

一个人说话的美丑优劣,与其道德素养是分不开的。人们在评论一个人的文章时常说“文如其人”。其实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的说话,更如其人。因此,说话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准。《光明日报》1994年7月25日有一篇题为《不同寻常的足迹——记我国杰出的女工程物理学家王承书》的长篇通讯,读来令人十分感动。王承书1954年从美国回来,回国几十年中,她只有一次是主动去看病,因为这个病太影响她的工作了。当她得知,她的眼病已无法治疗的时候,她既不紧张,也不懊丧。医生对她说,有一种进口药,可以打十针试一试,王承书问:“能治好我的眼病吗?”“恐怕不能,最多只能暂时控制。”医生答道。“多少钱一支?”“600元。”王承书笑了,幽默地说:“你看,我这眼睛还值6000元吗?”王承书没让医生给她治疗眼睛,她觉得自己这么大年纪了,既然自己的青光眼和白内障只能暂时控制,无法治好,又何必浪费国家和集体的钱财呢,即使眼睛看不见了,也可用嘴、用手为党和国家做点贡献。她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党的忠诚,始终贯穿着她的全部事业,成为她思想、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大变动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及其内部的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错综复杂,加上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士”这种阶层的出现。再加上王权发生动摇,人们对“天”产生了怀疑,私学悄然兴起,促进了各种学术思想的发展。而其传播的主要途径无一不是通过学者的辩论和对学生的口授。儒家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庄子,法家的韩非子,名家的惠施、公孙龙等,都纷纷表述自己对治理天下的政治见解和思想,对社会大众进行游说,形成了“百家争鸣”、游说风气极盛的时代。这也是我国古代演讲学、口才学的第一个鼎盛时期。

说话是一种艺术,需要一定的技能去表现,我们必须认识和掌握这种技能,然后才能获得想要拥有的成功。一个人会说话,首先得会听话。在说话的时候要认清对方,考虑对方的反应,坦白直率,细心谨慎,说话时间不宜太长,更不要一人说到底。说话的时候不可惟我独尊,把大家排除在外面,因为说话的目的是说明一些事情,使人发生兴趣。所以,说话要清晰、要明白、要坦率、要易懂,而且要给足对方说话的时间。

怎样称得上有口才

2、有没有用情

天天说话不见得会说话

5、不说过头话

1、思想素质

不说过头话,就是人们说的“慎言”。“慎言”,是针对言与行的关系提出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多闻疑,慎言其余,则寡尤”。这就是说,做事情要勤劳敏捷,说话要谨慎讲究分寸,做不到的事情,压根就不说,如果在言与行实在无法一致的情况下,宁可多做事,少说话,也绝不能说多做少,言过其行。

人天天都在说话,但是,有的人说起话来,娓娓动听,使人听了全身的筋骨都感觉到舒服;有的人说起话来,锋芒锐利,像是一柄利刃,令人感觉到十分恐惧;有的人说起话来,一开口就使人感觉到讨厌。所以人的面貌各不相同,而人所说的话和获得的效果,也正像面貌一样各个不同。

3、有没有让别人感到不安

4、说话内容的深浅要与对方的接受能力相宜

谈话时排除他人,就如同宴会时赶走客人一样荒唐和不可思议。千万记住,不要遗漏任何人,让你的双眼环视着周围每一个人,留心他们的面部表情和对你谈话的反应。在众多人的聚会中,常有少数人被无情地冷落,假如被你冷落的恰巧是来日对你事业前途至关重要的人物,那将是怎样的后果呢?

言为心声。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苦乐观、审美观,常常支配着人的话语品位。“良好的口才”与“巧舌如簧”是两个感情色彩不同的词语,后者有时候可以用来作为贬义词。我们说某人具有“良好的口才”,尽管是侧重于语言技巧上的赞美,但往往也包含着对其说话所表达出来的正确的观念、信念和人格品位的赞赏。

我们在日常交往中,不要企图揭露他人的隐私,更不要去“攻击”别人,这是与人谈话的最基本准则。

“会说话”,即善于说话,就是指说话者能够准确自如、恰到好处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图;能够把道理讲得清楚明白、形象生动;能够轻松自然、简洁明了地使他人听清和理解自己的话语。同时,还要能够从与他人的交谈之中,测定他人说话的意图,增多自己对他人的了解,跟他人建立良好、和谐的友情。善于说话的人,一定也要敢于说话,并有巧妙的言辞和精彩的语句,如果不敢于向他人表述,不敢直言,便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可。

在工作上,要能胜任并心情愉快,不要摆一副冷面孔,尽量减少情绪上的困扰及不切实际的空想。你可以和同事谈谈工作上所需要的知识,谈谈工作上的经验,要诚心诚意,不存任何成见。在一块儿工作的人,必须彼此尊重、关心,互道平安,态度温和,坦诚相待,心中有话,就要直言不讳。

3、具有较高的领悟能力和反馈能力

闻一多说:“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2、道德素质

好口才通常要具备以下四种素质:

亨利.福特曾说:“无聊的人是把拳头往自己嘴里塞的人,也是‘我’字的专卖者。”的确,很多人在说话中总是“我”字挂帅。比如在一个鸡尾酒会上,主人10分钟内用几十个“我”字:我的车子、我的别墅、我的花园、我的小狗,我想……令听众十分反感。

根据口语交际的构成要素和口才的含义,说一个人有口才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如果不顾场合,不看对象,夸夸其谈,滔滔不绝,这种“能说会道”的行为只会引起反感甚至厌恶,不能称之为有口才。荀子在《劝学》中曾明确指出:“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急躁),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瞽”,就是瞎子。这说明讲话应随境而发,相机行事。

随着人们越来越认识并热衷于口才修炼和培养,口才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一跃成为当今世界十分走俏的一门学问,而它的前身,或者另外一种形式或分支——演讲学,则是一门更古老的学问。中世纪前的中国、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古巴比伦、印度等具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古国,演讲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在中国,演讲这一形式在先秦的古代社会已广泛盛行。中国传世最早的一部政治文献汇编《尚书》里面就记载了盘庚“动员民众迁都”的演说。这是中国至今发现的最早的一篇有文字记载的演说,也是世界演讲史上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的演说稿。此演说稿分上、中、下三篇。中篇为迁都前的演说,上篇、下篇为迁都后的演说。其中以中篇最为精彩,它无论在构思立意、遣词造句上,还是逻辑思维的演绎、归纳和情感的发挥上,都相当成熟,真切感人。《尚书》中还有《甘誓》、《汤誓》、《牧誓》等好几篇演讲辞。其中《甘誓》是公元前21世纪夏启与有扈氏战于“甘”这个地方的战前动员,文字虽简短,却义正词严、气势恢弘。

口语表达是人们运用声音和势态语言对一个人思维活动的扫描和表达。也就是说,说话是人思维的物质外化,人们常说想得清才能说得好,说得好才算会说。因此,我们可以简明扼要地说,说话是一个人素养、能力和智慧的一种综合体现。具体地说,说话是在交谈、演讲和论辩等口语交际活动中,表达者根据特定的交际目的和任务,切合特定的言语交际环境,准确、得体、生动地运用连贯、标准的有声语言,并辅之以适当的体态语表情达意以取得圆满交际效果的口头表达能力。

别人谈话时有打岔习惯的人最容易惹人厌烦,这是缺乏礼貌的表现。没有比打断别人说话更让人难以忍受的了。比如在别人讲话时不要用他人的话来打岔,也不要提出不相干的意见来打岔,更不要用鸡毛蒜皮的小事来打岔。

在工作及事业上,会说话的人,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来说服他人,使工作顺利进行,左右逢源。可以说,会说话的人,必定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为他的事业成功打下基础。为此,我们不妨从以下几点测试一下自己:

5、有没有冷落人

平心而论,中国传统并不鼓励人研究交谈方法,顶多不过提出若干基本原则,让各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已。但是,我们中大部分人却没有能力去体会并运用这些原则,甚至曲解“巧言令色,鲜仁矣”的道理,弄得简直不敢开口。然而在当今社会,社交场合交谈艺术却已是处世的第一要诀,不可不细加研究。律师出身的美国参议员,也是美国最着名的演说家之一——戴普曾经说过:“世界上再没有什么比令人心悦诚服的交谈能力更能迅速获得成功与别人的钦佩了,这种能力,任何人都可以培养出来。”

再者,失言是常有的事。不要故作糊涂,或者虚张声势。应该立即承认自己犯了错误,认错同样能赢来尊重,而且还会大大增加你说话的力量,使你往后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

近代美国诗人弗洛斯特从说话的角度,把一般人巧妙地分成两类:第一类是满腹经伦,却说不出来的人;第二类是胸无点墨,却滔滔不绝的人。弗洛斯特的观察非常深入,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一肚子学问而讷于言辞的人,也经常听见不学无术的人废话连篇。所以,交谈最根本的条件是:既要有充实而有价值的内涵,又要善于表达,使人听得痛快,而且回味无穷。所以“有话可说”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要达到“言之有物”的境界,更要不断学习,力求充实自己。

《论语.雍也篇》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对中等水平的人可以讲说高深的道理,对中等以下水平的人就不可以讲说高深的道理,说话的内容超过或低于对方的接受能力都不会收到好效果。

2、具有明确的对象意识和语境意识

1、会不会听话

4、艺术素质

6、有没有打断别人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动人之心者莫先于情。”一个说话者如果感情不真切,是逃不过成百上千听众的眼睛的,是不能打动听众的心的。1858年,美国着名政治家林肯在一次竞选辩论中说:“你能在所有的时候欺瞒某些人,也能在某些时候欺瞒所有的人,但不能在所有的时候欺瞒所有的人。”这句着名的政治格言成了林肯的座右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年近70岁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对秘书口授反击法西斯战争动员的讲稿时,激动得像小孩一样,哭得涕泪横流。他的这一次演讲,动人心魄,极大地鼓舞了英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志。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或许都有这样一种感受:与朋友在一起,兴高采烈、高谈阔论,回来后猛然想起自己还有一句关键的话没有说出来,或者有一句话说得不合时宜,心中不免顿生遗憾。于是便问自己一句:我会说话吗?

“我会说话吗?”这是一个看似十分简单实则常常困扰我们的问题。

即能根据交际意图和目的熟练地运用语言技巧来展开话语,同时应具有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即对应情况而说话。《论语?选进篇》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听到的事就马上做吗?孔子在回答子路时说:“有父亲、哥哥在,应听听他们的,怎能听到了就做呢?”在回答冉有时又说:“听到了就干起来。”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回答,使在座的公西华大惑不解。孔子解释说:“冉有胆量小,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说一听到了就干起来,是鼓励他,给他壮胆;子路胆量大得超过一般人,勇于作为,所以我说,有父亲、哥哥在,要压一压,使他有所退让。”这件事一向被用做孔子“因材施教”的例证,其实也是说话看对象、针对不同实际情况而选择不同说话内容的范例。

说话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们天天都在说话,但并不见得个个都会说话。“口齿伶俐”“三寸不烂之舌”这种赞词,完全是对于会说话的人的称赞。话说得好,小则可以欢乐,大则可以兴国;话说得不好,小则可以招怨,大则可以丧身。

3、心理素质

马雅可夫斯基曾说:“语言是人的力量的统帅。”意即精湛的口语表达艺术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具有不可估量的魅力和伟力。公元前14世纪,商朝明君盘庚用生动质朴、雄辩有力的语言,说服了难离故土的民众,实现了迁都的主张;周恩来、陈毅在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生活中善于辞令,口才横溢,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国际金融家萨克斯说服美国总统罗斯福尽快研制生产原子弹,从而为尽快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当今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商务谈判时中肯有力的言辞会迫使对方作出让步,或取得共识,以利于达成协议;慷慨陈辞,促成外引内联,就会振兴一方经济。所有这些,都说明通过充分发挥口语表达技巧的口才艺术,能够创造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不重视或不懂得口语表达规律,总是会带来或轻或重的不良影响甚至造成失败。赫鲁晓夫曾在联合国大会上作过一次感情充沛、内容丰富的演讲,但因为演讲最后他激动得几乎忘乎所以,用脱下的一只皮鞋代替手掌在讲台上使劲拍打而使整个演讲宣告失败——粗鲁无礼的体态语,引起全场一片哗然,不但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留下了笑柄。

语言是人的力量的统帅

比如求职应聘,最重要的是表现自己的资格和能力,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是不宜的,只能虚骗一时。如果应聘令你胆战心惊,那么这也许是你深深地明白自己肚子里究竟有几滴墨水的缘故。这时谈话的范围要守在一定的界限内,不要谈办公室的陈设,不要谈对方的一身装束,而且要有一定的时间观念,你必须把你的资格和能力浓缩表达,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将其交代清楚,所以这时就是检验你所受训练、教育及能力如何的关键时刻。

即既能准确地接受和理解,又能作出恰当、必要的应付。这是与人交谈很关键的一条。在口语交际时,说话者不仅要表达,而且还要接受,即领悟对方话语或表情动作等体态语所蕴涵的意思,同时还要作出有针对性的反馈。1969年9月,基辛格就越战问题与前苏联驻美国大使多勃雷宁举行会谈。正当发言时,尼克松总统打来电话,谈了几分钟之后,基辛格对多勃雷宁说:“总统刚才在电话里对我说,关于越南问题,‘列车刚刚开出车站’,现在正在轨道上行驶。”老练的多勃雷宁试图缓和一下气氛,接过话头说:“我希望是架飞机而不是火车,因为飞机中途还能改变航向。”基辛格立即回答说:“总统是非常注意措辞的,我相信他说一不二,他说的是火车。”在这段对话中基辛格从坚持自己的立场的原则出发,不仅明确地理解多勃雷宁变“火车”为“飞机”的用意,而且采取“借言”的方式维护了自己的观点,显示出机智的外交家风采。

1、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

清朝着名的文艺批评家叶燮曾提出,“才、胆、识、力”是人才成长的重要因素。这里的“才”,其一就是“口才”;这里的“胆”,更是在强调人在社会交往中敢于说话、在大庭广众前敢于演讲的“胆”。

的确,能够在交谈中把意思有效地表达出来的人,走到哪里都可以出人头地。他们不但可借口才引起旁人的重视,也比一般人拥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一个人必须了解:如何探寻事物,如何说明事理,以及如何进行说服性的言谈,才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和事业上的成功。

如果说思想素质在“水面”以下,那么艺术素质则是直接露在“水面”上的一种素质。一个人说话的好坏,首要因素就是发音,这也是说好话的一个基本条件。着名演讲者如李燕杰、曲啸、彭清一等,首先都是发音清晰洪亮、吐词清楚、话音美妙动人的典范。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荷兰被德军占领,荷兰流亡政府在伦敦设立总部。荷兰总理原来很少出国,几乎不会说英语。有次会见丘吉尔时,他刚刚看到丘吉尔就伸出手友好地说:“Good-bye。”丘吉尔愣了一下,回答道:“先生,我真希望所有政治性会见都如此简短而且切中要害。”这里,表现了丘吉尔反应的迅速和善意的幽默,同时也看出了荷兰流亡政府总理的心情有一点紧张,他虽然“很少出国”,但毕竟出过国;虽然是“几乎不会说英语”,但毕竟懂一些客套语。再说作为欧洲的一个政府的总理不见得连何时该说“Good-bye”也不懂吧!闹出这个笑话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他见到丘吉尔这位大名鼎鼎的首相,心里有些紧张的缘故。香港凤凰卫视的着名节目主持人窦文涛,上初中时还很腼腆,曾被人误认为是女孩子,而且还有点结巴。后来经过刻苦练习,长大后居然成为着名主持人。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