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2=a2b2,
人们把天元术与方程术结合起来,便创造了二元术、三元术与四元术,即二元、三元、四元联立高次方程组的解法。祖颐在叙述了天元术的历史之后,接着写道:“平阳李德载因撰《两仪群英集臻》兼有地元,霍山(今霍县)邢先生颂不高弟刘大鉴润夫撰《乾坤括囊》,末仅有人元二问。吾友燕山朱汉卿先生演数有年,探三才之赜,索《九章》之隐,按天、地、人、物立成四元。”(《四元玉鉴·后序》)李德载、刘大鉴的著作亦失传。不过此处地元不再表示负幂,而是与天元并列的另一未知数。三元术则以天、地、人为未知数,四元术以天、地、人、物为未知数。
但是,怎样想到由½(ab)2/(c-a)开始变换,是个十分技巧的问题。不过,从刘徽到王孝通,其共同的方法是将两数相乘看成面积,三数相乘看成体积,通过出入相补原理解决。这种方法在宋朝发展为演段法,它实际上是通过等积变换列出方程的方法。在这里,未知量与已知量一样投入图形变换和数量运算。问题在于,对未知数没有统一的符号,显得繁琐。天元术以一个符号“天元一”表示未知数,通过天元多项式的运算相消,列出开方式,开方式造术有了规范的程序。
由于史料散佚,天元术的早期发展情况尚不清楚。祖颐在《四元玉鉴·后序》中谈到了天元术的发展概况。他说:“平阳(今山西临汾)蒋周撰《益古》,博陆(今河北蠡县)李文一撰《照胆》,鹿泉(今河北获鹿县)石信道撰《钤经》,平水(今临汾)刘汝谐撰《如积释锁》,绛(今山西新绛县)人元裕细草之,后人始知有天元也。”就是说,天元术通过从蒋周到元裕一系列数学家的不断努力,才完善起来。可惜这些著作除《益古》的部分题目保存在李冶的《益古演段》中外,其余已荡然无存。这里未提到李冶,其中元裕是不是李冶至友元好问,学术界亦未有定论。无论如何,李冶时代,天元术已是北方金元数学家的共同财富,《测圆海镜》、《益古演段》只是目前传世的使用天元术的最早的著作。李冶的笔记中对天元术的发展情况则谈得更为详细。他年轻时在东平县看到一算经,以人表示常数项,居中,仙、明、霄、汉、垒、层、高、上、天表示未知数的9、8……、1次幂,居人之上,地、下、低、减、落、逝、泉、暗、鬼表示未知数的-1、-2……8、-9次幂,居人之下。后来他看到的天元术著作取消了表示各幂次的汉字,而以天元表示正幂,在上,地元表示负幂,在下,其幂次按位置值表示,在上距天元愈远,幂次愈高,在下距地元愈远,幂次愈低。太原彭泽、彦材作了重大改革,他们交换天元、地元的位置,采取天元在下,地元在上的方式。我们知道,开方图式中常数项在上,之下依次排列未知数的一次、二次……幂,彦材的改革使天元术表示法与开方图式一致,简便得多了。李冶《测圆海镜》表明,洞渊已经有了立天元一的明确步骤。李冶对天元术的重大贡献在于,他取消了表示负幂的地元,只用一个“元”字表示未知数的一次幂,或用“太”表示常数项,其他幂次皆按位置值给出,进一步简化了天元术的表示和运算。他在《测圆海镜》中仍取正幂在上,负幂在下的方式,在《益古演段》中则颠倒过来,正幂在下,负幂在上,后来的数学家都采取这种方式。
½(ab)2/(c-a)=½a2b2/(c-a)=½a2(c2-a2)/(c-a)=½a2(c+a)=a2[a+½(c-a)]=a3+½(c-a)a2
用开方术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列出开方式和开方术两方面的内容。上节介绍了开方术,现在来谈开方式造术。宋元时代,开方式造术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叫做天元术。后来又发展出二元术、三元术与四元术。
在第五节,我们已经看到了刘徽怎样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次方程的。唐王孝通列出了更复杂的方程。如《缉古算经》第15问,已知勾股相乘幂ab=706(1/50),弦多于勾c-a=36(9/10),求勾a、股b、弦c。他的术文是关于勾a的开方式:a3+½(c-a)a2=½(ab)2/(c-a)。自注的列开方式的思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