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 分类相关的 “著作” 列表
“人物传记”
简介
人物传记是描写人物生平事迹的小说。
由纪实性传记发展而成。它运用小说的艺术手法,描写特定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以反映现实生活。以一定的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作品材料,地点、对话等的自由联想和虚构,在写法上比一般的传记有更大的灵活性。传记小说的创作,要立足于现实,用艺术眼光透视历史,人物的基本事迹须有历史的根据。如姚雪垠的《李自成》。
许多历史的教训,都是用极大的牺牲换来的。譬如吃东西罢,某种是毒物不能吃,我们好像全惯了,很平常了。不过,这一定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道的。所以我想,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不吃了。像这种人我们当极端感激的。——鲁迅
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人都降生在二十世纪初期希望与彷徨并存,传统与现代冲突同在的中国。林徽因的父亲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政治幻想家和新事物的探求者。由于他的原配夫人未能给他生下子嗣,他娶了两位妾,林徽因就是第一位妾所生的唯一存活下来的孩子。她受到了虽非正规但却很好的教育。1920年,她父亲被任命为中国驻英国国际联盟的主任。他带去16岁的徽因做为他的陪伴和家务帮手。但是当诗人徐志摩热烈地爱上她后,父亲就把她带回了中国使她可以再次与梁思成相处。梁思成是梁启超之子,徽因早已许配给他。
这是一部优美的动人的文学传记。作者对20世纪的伟大女性林徽因情有独钟。本书不仅仅写出了林徽因的生命历程、心路历程,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影子,有着很高的认识价值和积极的人生启示。……
林语堂是个奇怪的人。朋友常常问他:林语堂,你是谁?他回答说:我也不知道他是谁,只有上帝知道。又有一次他说:我只是一团矛盾而已,但是我以自我矛盾为乐。他相信善良、怜悯、快乐,他穿露脚趾的鞋子上学,靠妻子的嫁妆留洋,他至死怀念心爱的女子,却和妻子活出了半个世纪的金玉良缘;幼时他穷得吃不起一碗素面,后来成了上海滩数一数二的富翁作家,住上了花园别墅,却为了发明一台没有投产的打字机,把十几万的家产打了水漂;他因为幽默名动中国,又因为幽默而日夜被骂,却号称要钻牛角尖坚持到底;长女如斯自缢而亡,他歇斯底里流泪说要笑着面对。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烟鬼,带孩子看脱衣舞的清教徒,一个好儿子、好父亲、好丈夫、反教育的语言学博士,体育运动爱好者,无所顾忌的文人,崇拜金钱,不爱面子,喜欢流泪,安静而好客,待人真诚,骂人不遗余力,他是一个杂文家、小说家、散文家,写真话,会教书,他坦率、诚恳、乐观、风趣;怀着一颗未泯的童心、保持一分我行我素的矜式,是现实主义的理想家,也是满腔热情的达观者。纵令这尘世是一个黑暗的地牢,但我们总得尽力使生活美满。林语堂如是说。在这一点上,林语堂和鲁迅泾渭分明。他因为鲁迅的骂名而闻名,却和鲁迅保持了十余年的友情。他们对骂得越凶,私底下的感情越好,不再互骂的时候,友情也消失了。鲁迅要以匕首和投枪唤醒沉睡的民众,他却祥林嫂似的不厌其烦地唠叨一朵花开的美丽,陶渊明生活的精致和俭约,苏东坡失意时的旷达。鲁迅说一个也不宽恕,他说眼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之于鲁迅,那是时代的选择;之于林语堂,那是生活的选择。林语堂是快乐的智者,是日常里弄的哲学家,他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之外,发酵出快乐的因子,并用笔流传下来。他是不可重复的,也因而不能被忘记。
在本书里,作者并没有介绍她的学习方法或者成才经验,她只是在真实的呈现她的生命状态和生命进程,记录下了她在剑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那个古老而又年轻、深邃而又平和、优雅而又随意、紧张而又闲适、传统而又先进的剑桥,注定了要在她的生命里留下印记。这个中国女生,在剑桥那样异域的文化环境和竞争激烈的学术气氛中依然出色,而且是以她的生命方式,这无疑是让中国的学生、家长和老师感到欣慰的。作者在写剑桥,也是在写她自己,主体与客体相互碰撞交融,剑桥是她的剑桥,她是剑桥的她,还有她对自然的感悟,对人生、学业、事业,爱情婚姻、历史文化、社会现实的思考,在这本书中都有精彩灵动的表现。这是一本专题性的书,也是作者的散文集,每个部分都独立成篇,可以当之无愧称为文章的。这本书里的摄影和绘画也大多为作者亲手所为,因此这本书对自我生命的表达是立体的。在本书里你可以尽情解读一段别致的人生,一种激烈有效的面对,一种纵深全面的搜索,还有生命里的美。通过阅读,引领您去面对,去感悟,去思考,去调整,去卓越。
我是爱南开的,这是周总理的心声。当然,这也是所有南开人共同的情结。我们爱南开,我们的爱也发生在南开。在这个朴实的园子里,有那么多属于我们的故事。现在我们开始写,写四年一觉的大学梦,写刻骨铭心的泰达生活,写天津卫的十丈红尘,写枝头的黄鹂写毕业生写老先生写漂亮女生……总之,写南开人所爱。
人们常说文艺是时代的晴雨表,其实,教育界的风云变幻并不亚于文艺界。而在大学文科,特别是在中文系,这两界的风暴汇集到一起,冲击力就更加巨大。作者身居复旦大学半个多世纪,就读就教于中文系,长期处于政治运动的风口浪尖,曾经成为全系全校全市重点批斗对象,对于那段时期的政治风雨,自有特别深切的感受。他以自己的生活阅历为基础,真实地记录了二十世纪下半叶复旦园里的时代风涛和知识分子的人生际遇。本书不从既定的结论出发,打破流行的叙事框架,直接面向真实,力图写出事物本来的面貌;同时,又超越个人恩怨,而从历史的高度看问题,故在叙述具体的人事中,能引发读者进行深层的思考。
全书分四部,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童年和少年时期、大学时期、毕业后在农村锻炼和工作的时期、回到北京读研究生和从事哲学 研究工作的时期。当一个人回忆自己的生活时,往往受与透视相反的原理支配,他会发现,幼时再小的事也显得很大,近期再大的事也显得比较小。第一部所写皆儿时细小记忆,但是,童年无小事,人生最早的印象因为写在白纸上而格外鲜明,旁人觉得琐碎的细节很可能对本人性格的形成发生过重大作用。第二部在全书中所占比重最大,其中较多篇幅回忆了郭世英,因为他是影响了我一生的人,我一生的精神追求方向正是之他的影响下奠定的。如果读者想知道一个具有强烈精神本能的人是如何度过在农村的长期寂寞岁月的,也许可以在第三部中找到答案。第四部的时间跨度最大,篇幅却较小,笔调显得有些匆促。我对此的辩解是,许多事情正处在现在进行时态中,尚缺乏回忆所需的必要距离。不过,我的人生之路正是在这里有了基本的归宿,因而我在这一部分中比较集中地表达了我对自己和对世界的成熟认识。敏感和淡泊——或者说执著和超脱——构成了我的性情的两极,这本书描述的便是二者共生并长的过程,亦即我的性情之旅。
也许,阿道夫·希特勒是20世纪撼动历史的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在我们这个时代,毫无疑问,谁也没像他那样毁灭了如此众多的生灵和招来如此巨大的仇恨。他曾博得了广泛的尊敬,也曾是数以百万计的人们的希望和理想。在他死后的30多年间,无论是敌人还是朋友,对他的看法都没有多大的改变。今天,我们对与他同时代的其他领袖人物——罗斯福、丘吉尔、墨索里尼、斯大林——的看法已经不同了,比较客观了,但希特勒的形象却仍与从前一样。在希特勒的某些追随者看来,他是一个英雄,一个失败的救世主;在其他人眼中,他仍然是个疯子,在政治上和军事上是个蠢才,是个不可救药的杀人犯。他的某些成就,纯系通过罪恶的手段取得的。
胡适,一个相当复杂而又影响颇大的历史人物,他是新文化的战士,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的思想历久而弥新,他的影响在海峡两岸十分深远。本书易竹贤教授以史家之思、作家之笔为胡适立传,使读者对胡适的一生有深入的了解,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