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学网 历代文学
收录来自古今中外 20 多个朝代,近 60个 国家的作者超 3万 人,诗词曲赋、文言文等作品数近 60万 个,名句超 10万 条,著作超 2万 部。

凯南日记·用一百年和美国告别 作者:乔治·凯南 美国)

章节目录树

要事年表

上一章 下一章

1939年~1941年:派驻柏林。

1931年:与安娜莉丝·索伦森(Annelise Sorensen)结婚。

1944年7月~1946年3月:在莫斯科担任美国驻苏联大使威廉·埃夫里尔·哈里曼(W. Averell Harriman)的副手。

1928年:相继在德国柏林、爱沙尼亚塔林、拉脱维亚里加的美国领事馆或大使馆任职。

1944年:供职于伦敦盟国欧洲顾问委员会。

1950年:从国务院辞职,到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建议杜鲁门政府对北朝鲜与南朝鲜开战做出反应。

1961年~1963年:担任驻南斯拉夫大使;后重返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在随后的四十年间致力于通过学术活动促进美国公众对外交政策的了解与关注。

1981年:荣获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平奖,在领奖演讲中建议美苏超级大国将核武器存量削减50%。

1921年~1925年: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

1959年~1960年:继续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以学者身份做研究,就德国问题和冷战政策发表公开评论。

1983年~1991年:几至冷战结束,都担忧核战争的爆发迫在眉睫。

1942年~1943年:派驻里斯本。

1931年~1933年:在拉脱维亚里加的美国大使馆任职。

1927年:担任美国驻瑞士日内瓦领事馆副领事,随后任驻德国汉堡领事馆领事。

1947年:出任国务院政策规划室主任;在《外交》季刊上以笔名“X”发表《苏联行为的根源》一文。

1951年:在芝加哥大学查尔斯·沃尔格林基金会(Charles R. Walgreen Foundation)资助下发表系列演讲,演讲汇集为《美国外交:1900~1950》出版;协助开启对苏谈判,最终解决朝鲜战争问题。

1952年:5月~9月担任驻苏联大使;后重返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

1926年:就任外交官。

1938年~1939年:在美国驻捷克布拉格大使馆任职。

20世纪70年代: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俄同盟史,撰写了两卷相关著作;对核军备竞赛的关注与日俱增。

1966年:出席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举行的电视听证会,批评美国的越南政策。

1982年:加入“四人团”,呼吁华盛顿政府采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

1904年:2月16日出生。

1948年~1949年:任政策规划室主任期间,参与制定马歇尔计划及其他政策,但对美国僵化的冷战政策方针持保守态度。

20世纪90年代:获得多项荣誉和奖项,公开反对北约东扩。

1941年12月~1942年5月:被关押在德国巴德瑙海姆(Bad Nauheim)。

1946年:撰写“长电报”,随后奉调回华盛顿,受邀成为国家战争学院教授。

1937年~1938年:供职于华盛顿国务院。

1968年:率先支持反战的民主党参议员尤金·麦卡锡(Eugene McCarthy)竞选总统;批评青年反战者的反战策略。

1933年~1937年:派驻莫斯科。

1957年:应英国广播公司之邀,在“里斯讲座”上演讲,提出从冷战中“脱离接触”的建议。

1929年~1931年:在柏林大学学习俄语、俄罗斯历史和文化。

20世纪90年代~2004年:翔实记述了自己身体和精神的衰退,在此期间,仍然出版了一本有关个人哲学和政治哲学的畅销书,以及一本有关凯南家族的书。

2005年:3月17日逝世。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