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车为立车,即立乘之前导车。通长2.25米,高1.52米。单辕双轭,套驾四马,即两骖两服。车舆呈横长方形,车上置一圆形铜伞,伞下立一御马官俑,双手执辔〔pèi沛〕。舆内有铜方壶、弓、弩、镞、盾等。四匹铜马均饰金银络头。鞍具上有编号文字29处,共49字,均小篆体。
一号基址,平面略呈“L”字形。东西60米,南北45米,台高6米。依台建屋,重叠高起。基址分上下两层建筑。上层正中为主殿,周围及下层,分别为卧室、盥〔guàn灌〕洗、沐浴等室。底层为回廊。
二号车为安车,即坐乘之轿形车。全长3.28米,高1.04米。车厢分前、后两室,前室为驾驶室,内有一跽坐的御官俑,腰际佩剑,执辔前视。后室为乘主坐席。车厢上有椭圆形车盖。车亦单辕双轮。前驾四匹铜马。
已发掘部分,共出土武士俑800多件。木质战车18辆,陶马100多匹。青铜兵器、车马器共计9000余件。如按兵马俑排列形式复原,这三个坑的武士俑可能原有7000个,驷马战车100辆,战马100多匹。坑内兵马俑排列方向全部面向东方。据俑群排列现状,暂可推测,这是模拟送葬军阵的仪仗俑群。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陵,在陕西省临潼县城东五公里处骊山北麓平原上。北临渭河,像一座耸立的山丘。经考古工作者长期普查钻探,现已查明,陵园规模之宏伟、地下埋藏之丰富,真可谓亘古所无。
1994年,正式发掘秦俑二号坑。现已初步探明二号坑的面积约6000平方米,平面呈曲尺形,为土木结构的地下坑道式建筑。
兵马俑庞大的军阵体系,形象地展现出秦军的兵种组成、编列和武器装备情况。显示了秦王朝兵强马壮、威震天下的军事力量。
据初步推算,二号坑约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0多辆和众多的青铜兵器。其中鞍马骑兵俑、跪姿射俑等,为其所独有的特色。
秦都咸阳遗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以东15公里处。是秦国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时期的政治中心。1959年开始勘察,现已发掘一组高台宫殿基址,坐落在秦的上原谷道(今名牛羊沟)的东西两侧。西侧为第一、第三号基址,东侧第二号基址。据研究,当时由跨越谷道的飞阁回廊将这组对峙的宫殿连成一体。形成富有艺术魅力的台榭复合体。
二号基址,平面略呈刀把形。西宽东窄,东西127米,南北32.8—45.5米。主室在西半部正中,平面呈方形。东西19.8米,南北19.5米。东半部残存四室,其中两室可知是地下盥洗室。基址周围有回廊和排水设施。
秦俑二号坑的发掘,将使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俑坑,增添新的风彩。
骑兵俑出于二号坑,一律戴小圆帽,帽两侧有扣带结在颔下。上衣和铠甲较短,腰系带,下穿紧口裤,足蹬短靴,身高1.8米以上。
1980年,发掘的两辆铜车马,其大小为真车真马的1/2。完全模拟实物制成,也是前所未有的考古发现。
三号基址,在一号基址的西南方,其间有夯土连接。平面长方形,东西17米,南北约60米,高台残高1.5米。主殿已无遗迹。现存周围11室,其中最大面积为115.2平方米。基址东侧有一条南北向的画廊,南北32.4米,东西宽五米,计九间。东西两壁绘制壁画。题材为秦王出行车马仪仗之属。其中有车马、人物、花木、建筑等形象。秦宫壁画,为我国目前最早的宫殿壁画资料。
兵马俑坑,在陵园东一公里处。1974年发掘,一组四坑,呈南北两行排列。一号坑在南,坑体东西长230米,宽62米,面积14260平方米。二号坑在一号坑的东北,东西124米,宽98米,面积约6000平方米。三号坑在二号坑之西,面积为520平方米。四号坑是一个尚未建成的空坑。
陶俑身材高大,高的达两米,矮的1.75米。一般在1.8米左右。种类也多,有骑兵俑、车兵俑、步兵俑。其中步兵俑按地位又可分将军俑、军吏俑、铠甲步兵俑和轻装步兵俑。车马俑按职务可分为甲士俑和御手俑。陶俑形态各异,神情逼真,展现了我国秦代高超的雕塑艺术。
二号坑内兵马俑大致可分为四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即由跪式、立式弩兵俑组成的方阵;由驷马战车组成的方阵;由车、步、骑兵俑混合编列的长方阵;由众多骑兵俑组成的长方阵。四个部分相互勾连,有机地构成曲形阵。其大阵套小阵,大营包小营,可分可合,军阵编列形式科学严谨,独具特色。
陵墓周围有内外两重城垣,均呈南北向的长方形。内城南北长1355米,东西宽580米,周长3870米。内城中部有一条隔墙,把内城分为南北二部。南部是陵的封土区,北部是地面宫殿建筑区。外城南北长2173米,东西974米,周长6294米。陵园东边有始皇诸公子、公主的陪葬墓和埋置陶俑、陶马、活马的从葬坑群。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兵马俑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