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克孜族主要居住在新疆克孜勒苏的柯尔克孜自治州。在黑龙江富裕县有少量柯尔克孜人居住,他们是从新疆迁移过去的。柯尔克孜族人口有14万人(1990年)。柯尔克孜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柯尔克孜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现在,柯尔克孜语用阿拉伯字母拼写。黑龙江富裕县的柯尔克孜族人大部分使用汉文。
柯尔克孜族是个古老的民族。唐宋时代称为“黠戛〔xiajia侠颊〕斯”“辖戛斯”,元明时代称为“吉利吉思”、“乞儿吉思”,清代称为“布鲁特”。
东乡族因居住在甘肃临夏东乡地方而得名。该地现已建立“东乡族自治县”。除东乡县外,和政、康乐、广河、定西、兰州以及新疆、宁夏等地也有散居的东乡族。东乡族人口有37万余人(1990年)。东乡族的先人据认为是来自中亚的“回回”与业已伊斯兰化了的蒙古人。在发展中,它又融纳了河州(临夏)东乡一带的原住民(多为蒙古人)。东乡族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语、汉文。
在东乡族中,信奉“门宦”的人数占大多数。哲合林耶、虎非耶和格底林耶在东乡族中都有广泛的传布。虎非耶的分支门宦有白庄、胡门、穆夫提、华寺、风门、北庄等,哲合林耶的分支门宦有沙沟等,格底林耶的分支门宦有大拱北、海门等。其中北庄门宦和胡门门宦的创始人是东乡族人。北庄门宦的创始人是马葆真。他生于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死于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北庄门宦虽创于东乡,但很快就越出东乡地方成为跨省区的大门宦。胡门门宦的创始人是马伏海。他生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死于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胡门仅次于北庄,是东乡族中的第二大门宦。历史上两个门宦在地方军阀调唆下曾发生过流血冲突。正如上述,中国伊斯兰教伊合瓦尼派的创始人马万福也是东乡族人。他传播伊合瓦尼教义的初期,重点地区是在东乡一带。
8世纪上半叶,塔吉克完成伊斯兰化。11世纪时,塔吉克族接受了伊斯兰教十叶派中的伊斯玛仪派教义,成为同正统逊尼派对立的十叶派队伍中的一员。塔吉克族不太重视去麦加朝觐,认为年龄在40岁以下的人可以不做或少做礼拜,崇拜宗教头人——“依禅”。
保安族主要信奉虎非耶门宦的崖头门宦和高赵家门宦,华寺、伊合瓦尼也有少量信徒。高赵家门宦是以保安族为主的一个分支门宦。
保安族主要聚居于甘肃临夏大河家、刘集一带,少数散居于临夏地区各县及青海循化县。因其先人曾在青海同仁地区“保安三庄”(保安城、下庄、尕撒尔)居留,故称“保安回”。清初,“保安回”迁居甘肃临夏。保安族先人是元时东来中国的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在其后的发展中,它融合了当地的蒙、藏、回、土等族而形成一个新的稳定的民族共同体——保安族。保安族人口有1.2万余人(1990年)。保安族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语、汉文。
哈萨克族主要聚居于北疆,在伊犁建有哈萨克族自治州。在甘肃、青海一些地区也有少量哈萨克人居住。哈萨克族人口有111万余人(1990年)。关于其族名有三种释义:第一“白鹅”;第二“脱离者”;第三“勇敢自由的人”。哈萨克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现在,哈萨克语以阿拉伯字母拼写。
撒拉族自称“撒拉尔”。其先人来自西突厥乌古斯部的“撒劳尔”部族。元明时期业已伊斯兰化了的撒劳尔部族部分人经由中亚撒马尔罕一带迁来中国青海循化地区。在后来的发展中,它融合了当地的原住民(回、藏、汉等族)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撒拉族。清代史籍称其为“撒拉回”。撒拉族主要聚居于循化一带。在青海化隆、西宁,甘肃积石山,以及新疆乌鲁木齐、伊宁等地,都有少量撒拉族人居住。撒拉族人口有8.7万余人(1990年)。撒拉族有本民族语言,无文字;通用汉语、汉文。
中国伊斯兰教各个教派和门宦在撒拉族中都有信徒。与内地广泛实行的清真寺“三掌教制”不同,在撒拉族中实行“总掌教制”。在撒拉族清真寺中设总掌教一人,称“尕〔ga〕最”。在尕最之下再设三掌教名目。
在10至18世纪之间,柯尔克孜族完成了伊斯兰化。在历史上,柯尔克孜族信仰过萨满教。今天,居住在新疆额敏县的部分柯尔克孜人信仰藏传佛教;居住在黑龙江富裕县的部分柯尔克孜族人仍在信仰萨满教。信仰伊斯兰教的柯尔克孜族人在宗教功修上带有本民族的特点,例如,除念功外,对于其他功修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比较少见,等等。对于境外的柯尔克孜族,通常译为“吉尔吉斯”。
15世纪中叶,哈萨克首领克烈汗和贾尼别克率部东迁楚河流域,建立哈萨克汗国,哈萨克族最终形成。17世纪初,哈萨克人分为大、中、小三个“玉兹”。清代文献称其为右、左、西三部。18世纪中叶,清政府平定北疆蒙古准噶尔部叛乱,清朝统一新疆,哈萨克大、中玉兹归属清廷。后来,哈萨克人牧地被沙皇侵吞,大、中玉兹的一部迁回新疆北部地区。
我国塔吉克族主要聚居于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约占其人口总数的60%。其余40%散居于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地。塔吉克族人口有3.3万人(1990年)。塔吉克族属于印欧人种。塔吉克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塔吉克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我国塔吉克族现在通用维吾尔文。
对于境外的乌孜别克族,通常译为“乌兹别克”。
维吾尔族分布于新疆,南疆为其主要聚居地区。在湖南桃源、常德,河南渑池、郑州也有少数维吾尔族散居。维吾尔族人口有721万余人(1990年)。维吾尔是本族自称,意为“联合”、“团结”。维吾尔族有本民族的语言。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现在,维吾尔语用阿拉伯字母拼写。
中国伊斯兰教的主要载体是十个少数民族。它们是回、东乡、撒拉、保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塔吉克。在历史上,这十个少数民族几乎全族信仰伊斯兰教。人们称这种情况为“族教一体”。族教一体在信教民族中形成了强大的内聚力。但是,它也因此缺少主动地、积极地向外散射自身影响的激情。族教一体现象本世纪初开始发生变化。在上述十个少数民族中,每个民族都存在着不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群。不过,在这十个少数民族中即使今天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在数量上仍占绝对优势。所以,在书籍、报刊中才有这样的文字:“某某民族信仰伊斯兰教”。这种行文严格地说并不科学,但其含意是相当清楚的。
塔塔尔是本族自称。在历史上,塔塔尔曾被称作“鞑靼”。鞑靼后来被成吉思汗吞并,成为蒙古族的一部分。我国塔塔尔族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俄国喀山等地迁入的。迁入前他们业已信仰了伊斯兰教。塔塔尔族主要居住在北疆的伊犁、塔城、乌鲁木齐、奇台等地。塔塔尔族人口有0.48万人(1990年),塔塔尔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塔塔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现在,塔塔尔语用阿拉伯字母拼写。
维吾尔在历史上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祆教和佛教。在10世纪中叶哈拉汗王朝苏图克·布格拉汗统治时期开始信奉伊斯兰教。哈拉汗王朝的统治中心在喀什噶尔。大约在11世纪初,于阗地区归信伊斯兰教。15世纪初,吐鲁番、哈密等东疆地区居民开始由佛教改宗伊斯兰教。16世纪初,全疆地区基本上实现了伊斯兰化。
乌孜别克是本族自称。这一称谓取自14世纪前半叶金帐汗国统治者苏丹·穆罕默德·乌孜别克汗的名字。此人元代史籍称之为“月即别”。月即别汗在域内大力推行伊斯兰化政策,域内民众逐渐归信了伊斯兰教。后来,乌孜别克人南下,占领中亚农业区,在撒马尔罕、布哈拉一带建立过强大的汗国(浩罕汗国、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十八九世纪乌孜别克人的汗国被沙皇鲸吞,乌孜别克人陆续迁入我国新疆境内。乌孜别克人散居于乌鲁木齐、喀什噶尔、伊宁、塔城、莎车、库车、乌什、和田、奇台等地。乌孜别克族人口有1.4万余人(1990年)。乌孜别克族有本民族的语言。乌孜别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现在,乌孜别克语以阿拉伯字母拼写。
伊斯兰教传入哈萨克草原是8世纪的事情。10世纪中叶,哈萨克族先人之一部开始接受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哈萨克族中的传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15—18世纪,哈萨克族基本上完成了伊斯兰化,伊斯兰教成为全民族的信仰。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略称。回族散居全国各地,呈大分散、小集中局面。主要集居区在西北,以宁夏、甘肃为多,河南、新疆、青海、云南、山东、河北、安徽、辽宁、陕西、北京等省市也有相当数量的回民集居。回族人口有860万余人(1990年)。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是最多的。回族中信奉格的木的人数占大多数。回族通用汉语、汉文。回回教一词最早出现于元末,其意即指伊斯兰教。与回回教或回教这一称谓并行的,还有“清真教”、“天方教”等称谓。本世纪50年代以国家政令形式,废止“回回教(回教)”等称谓,只称“伊斯兰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