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税所从来,官府宜爱惜。
怪当休明时,狼藉多盗贼。
如何恣刻剥,渗漉尽涓滴。
丈夫事耕稼,妇女攻纺绩,侵晨荷锄出,暮夜不遑息。
田家无所求,所求在衣食;
饱暖匪天降,赖尔筋与力。
岂无仁义矛,可以弥锋镝。
安得廉循吏,与国共欣戚,清心罢苞苴,养民瘳国脉。
[1]侵晨:天蒙蒙亮。
[2]不遑(huáng):无暇。遑:闲暇,空闲。
[3]匪:通“非”。
[4]筋与力:体力。此指体力劳动。
[5]恣:放纵,无拘束,无限制。刻剥:苛刻的剥削。
[6]渗漉:水向下渗漏。上二句说:怎么可以无限制地刻剥农民,就像水渗漏那样点滴不留呢?
[7]休明时:美好清明的时代。(晋)潘岳《西征赋》:“当休明之盛世。”这里是不得不用的颂辞,即套语。
[8]狼藉:纵横散乱的样子,这里是到处都有的意思。盗贼:古代封建地主阶级常把因饥饿而起来造成的农民称为“盗贼”。
[9]仁义矛:仁义的“武器”。即仁政。
[10]弭(mǐ):消除,停止。锋镝(dí):指战乱。
[11]廉循吏:廉洁奉公、守法爱民的官吏。
[12]共欣戚:意即“休戚与共”。欣:喜。戚:悲哀。
[13]苞(bāo)苴(jū):指贿赂。《荀子·大路》“苞苴行与?谗夫兴与?”杨倞注:“货贿必以物苞裹,故总谓之苞苴。”
[14]瘳(chōu):病愈。国脉:国家命脉。《书经·五子之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此诗大约作于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15)左右。诗歌前八句,细致描述了农民的辛勤劳苦,“侵晨”即出,“暮夜”还不得息,用自己的体力换来收成。“租税”四句写统治者剥削农民,点滴不留,丝毫不爱惜、体恤农民的辛苦。“怪当”二句,指出因为官府无限制的剥削,农民不得温饱,不得不铤而走险,揭示了**的道理。最后六句是诗人的感慨,诗人认为任用循吏,施行仁政,与民同忧乐,必能根治社会的弊端。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局限性。作者当时正被革职还乡,他做官是以廉洁正直著称,诗中提到“安得廉循吏”也揭示了朝廷用人不当和抒发自己的怨愤情绪。
这首诗语言质朴,结构严谨,反映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时局、国运的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