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脆弱的生物。一旦得到了金钱与名誉,就会心满意足,很难再提升自己,继续成长,然后就会紧抓着高于自身市场价值的金钱与名誉不放。然而,其结果就是成了被社会淘汰的人。正因为如此,我才强行将自己置身于严酷的场所。因为我觉得,人类能成长成“今天比昨天、明天比今天更为强大”的样子,才是幸福的。
年轻时,我以为人生存在于一条“直行道”上。
正因为如此,我的员工才能将智能手机的问世视为一次良机,果断发起挑战,进而成功研发出了LINE。
因为职场上的察言观色不幸成为工作的目的。这完全是本末倒置。公司并不是为了搞好员工关系而存在的。归根结底,公司是生产场所,用来生产取悦用户的商品。为此,我们不该害怕破坏职场的氛围,不该害怕冲突。
最先做的一件事是建了个面向公司内部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当时我根本没取得上司的许可,不过“喜好新事物”的制片人倒是常来找我,一会儿问:“这个能实现吗?”一会儿说:“来帮我点忙吧!”
不贯彻到底的做事态度不可能给用户带来喜悦。为了提供与用户需求分毫不差的服务,必须保持神经的高度紧张;为了打造高质量的产品,也需要艰苦卓绝的努力,而且还不允许失败。身心都暴露在巨大的压力之下,这才是工作。工作辛劳是理所当然的。
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了日本电视放送网。从孩提时代起就热衷音乐的我,一直希望做与音乐节目制作相关的工作,哪知却被分配到了计算机系统部门。由于做的尽是幕后工作,有半年时间我一直在闹情绪,心想:怎么就我这么倒霉呢?
反复经历着这样的体验,我在想,这“幸福”究竟是什么呢?
只要在笼中照饲养员说的去做,就能每天按时得到喂食。这或许是非常安全而轻松的人生,但无法按自己的意愿生活。当动物被放归热带大草原时,却难以再靠自己的力量获取食物,这才是最可怕的。所以,我决定离开动物园。
LINE株式会社的“厉害角色”们面对工作时,也抱着同样的理念。他们完全没有“失败也没关系”之类的纵容,反倒对失败十分苛刻,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公司氛围虽然自由,但也没有丝毫空子可钻,公司绝不允许员工态度散漫地对待工作。
转机突然降临。
害怕用户。
当然,职场中人必须好好磨炼各自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但是,专家常常会迷失本质,说起来就和颠球高手一样。颠球技巧本身当然很了不起,但比赛一旦开始,不能射门得分的话就毫无意义了。然而,专家有时却会在比赛中颠起球来。
在线游戏离不开大流量通信,所以宽带建设滞后的日本几乎不存在同样的服务。换句话说,日本就是一个全新的市场,而我们给这个市场带来了一种崭新的商业模式:依靠免费提供游戏增加用户,通过在游戏内收取低额费用,以实现网络免费服务的收益化。
在Hangame·Japan株式会社的时代,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件事。
重要的是,身处此境的我们该如何绞尽脑汁拿出成果。而这反复摸索的过程才能锻炼出真正的工作能力。相比资源丰沛的环境,倒是“一无所有”的环境更能使我们成长。
说不清是幸还是不幸,我是在大型企业开始职业生涯的。身处其中,往往认识不到,其实大企业拥有极为丰富的资源。因此,工作也非常容易开展。比如说市场营销这一块,在日本电视放送网的时候,光是发布一个公告,就会有大量媒体跟进报道。当时预算也充足,所以也很容易确保广告位。
我进公司是在株式会社创立的3年后。当时,公司虽然已拥有100多万用户,但离实现收益化还十分遥远。要使这个商业模式取得成功,唯有增加用户。于是,我便开始四处奔走,招揽用户。
原来,公司为了我竟然设立了一个网络商务的专属部门。我万万没想到会是这样,不由得大吃一惊。于是,我终于得到了“想做的工作”,开始了一段与如今的我紧密相连的职业生涯。
总是对周围顾虑重重、做事模棱两可的人,或许工作也能干得不坏,但绝无可能超越“不坏”的境界。想取得出类拔萃的成绩,就绝不能察言观色。只有纯粹地追求用户需求的人,才能创造出卓越不凡的东西。
我进行了各种尝试,比如彻底研究怎样制作公告才能吸引媒体人的关注,向亲友兜售服务、靠口碑推广产品,等等。相比在日本电视放送网的时候,我所耗费的心血是巨大的,但就是在这不断摸索的过程中,我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我转职来到了索尼。虽然年收入减半,但我并不在意。当时,索尼公司的志向是通过网络把电视设备与音乐、电影等资源连接起来,而这正是我想做的事。
那就是“理解用户的感受”。人们玩热门游戏时会觉得“有趣”,而这份感受与其他用户的“有趣”感受是相互重合的。因为大家都是人。所以,如果我们一边遥想用户的感受,一边追求自身对“有趣”的感性,那么,产品自然会趋向于使用户感到愉悦。
想找到工作,想讨上司欢心……为了这“眼前的成功”而扼杀自己的感性,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由于这“成功”没有与自己的本心相重合,结果就变得十分浅薄。这样是绝无可能“做好工作”的。
而所谓的有逻辑地开发产品就是建立假说:在这90度的范围内应该有鱼群吧。一旦有鱼咬钩的迹象,再考虑进一步缩小到45度的范围即可。如此这般不断缩小范围,终有一天会成功。
未来不确定,所以才有无限的可能性——我认为,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就取决于他是否相信这句话。
当然,光依赖感性恐怕也只会做出自命不凡的东西。所以,通过客观数据进行逻辑思考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仅凭这个就能做出爆品的话,谁都不用苦恼了。“这个有趣!”“这个必须要有!”——制作方诸如此类的真情实感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人常常会受到“现有之物”的影响。有了接收电波的电视,便误以为这就是电视,然后开始偏离本质的努力。比如,提升画质一直是电视行业长年以来的最大课题。于是,高清(Hi-Vision)电视应运而生,最近又出现了4K分辨率,其中大量地用到了最尖端的专业技术。但是,这真的是电视的本质吗?这真的是人们所追求的东西吗?
如此这般,我从头开始摸索有效的市场营销方式,从中学到了本质性的技巧,也成功磨炼了自己的项目规划能力。正是资源不足才使我拥有了力量。
这些人磨炼技艺的欲望比别人强一倍。他们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所以半瓶子晃荡的技术无法令他们满足。所以,无须旁人多言他们也会努力。
从拜托做宣传的亲友那里,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因为我能看到他们体验服务时的真实反应,知道反响良好的服务与反馈迟缓的服务之间有何不同。这种切身感受的有无,将大大左右服务产品的开发能力。进行规划或架设服务时,我眼前总会浮现出用户的脸庞,我会问自己这样能不能让他们开心呢?一个人越是能在这时浮想起用户的真实表情,就越能开发出拥有高需求的服务和产品。
过去的我所描绘的“直行道”只是单纯的幻想。倒不如说,没觉得未来不明才是危险的。尤其是在瞬息万变的现代,我们必须始终绷紧神经,想着“天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什么事”。只有这样,感性才能不断得到磨炼;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做好准备,以应对变化,当变化发生时便能迅速做出反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这种充满野性的生命力。反之,相信“直行道”、期待有人告知未来会怎样、不面对现实、迷迷糊糊地过日子才是最危险的。
世界上不存在百分之百的好事。任何事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看到好的方面,积极向上地思考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吧。当然,在“未来不明”“变化剧烈”之中确实存在消极的一面。可是,“未来令人不安所以不去挑战”“变化太快所以跟不上了”,又怎能创造出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呢?倒不如想着“未来不明所以才有了各种可能性”“变化剧烈所以才有了机会”,积极向上地生活为好。
如此这般,靠着口耳相传,来参加活动的人像滚雪球似的不断增加。最初办活动时,网站的同时访问人数有几千人,后来增加到了1万、5万……当我们集满了梦寐以求的10万人时,甚至有用户在留言板上说:“我在电脑前哭了。”
不察言观色。
所以我认为,置身于资源丰富的环境未必是值得高兴的事。倒不如说,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人才能迅速成长。进而在反复摸索的过程中,我们还能获得一种确信——即使资源不足也能成功。而这种确信正是职场中人自信的源泉。
这才是工作的根本。走不出“被动”,就只会让不喜欢的工作聚拢过来。主动出击绝对好过被动等待。开始时,想做的事就算微不足道也没关系,先做着试试,并为此而努力学习。一旦取得成果,就一定能得到你想做的工作。我想,你的人生也将因此得到拓展。
金钱与名誉对人类来说是非常有诱惑力的。
我对这句话深有同感。
在采纳企划时,我重视的是提案者是否将个人的“真情实感”注入到企划内。即使亮出再多的市场调研资料和销售数据,即使再三说明“这里有很大的市场”,我不认为光凭这些就真的能创造出“好东西”。
以前我在索尼工作时也有过这样的感受。
然而,我却在半路上抛弃了这条“直行道”活到了现在。因为我想追寻自己喜欢的事度过人生。走在没有路的道路上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为了能给这个世界提供一点价值,我日夜奋斗,总算是成功地走到了今天。
这种时候也是没办法的。我从来不听借口,因为这样做毫无意义。相比之下,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才是最重要的。这时,之前的逻辑思考就派上了用场,因为我们可以借此对失败进行分析查证。
于是,我再度转职,这次进的是Hangame·Japan株式会社。36岁,普通员工,年收入再次减半。由于这是一家毫无知名度的“风险公司”,还有几个熟人因此而离开了我。但是,我终于找到了一个能充分发挥自身力量的场所。
正因为如此,我才越发投入到工作中去,想在互联网产业的世界里提升自己的价值。于是,日本电视放送网为我组建了互联网产业的专属部门,干劲十足的我则在大学研究生院取得MBA资格,着手推动了一项又一项利用网络的新型商务。
当时,日本电视放送网还没有过辞职的人,所以公司内部引起了一次小小的骚动。在预定离开公司的三天前,上层把我叫去,对我说:“反正你都想辞职了,就做你喜欢的事好了。”
不是这样的人,就不可能做出卓越不凡的产品。要制造“好东西”,最忌讳的就是调整。“把A的点子和B的点子融合一下吧”,如此这般添上“这样那样”的功能,只会做出复杂而难用的东西;又或者“迎合上司口味”的话,就会搞出偏离重点的“四不像”。这样又怎能抓住用户的心呢?
但是我无法对此产生共鸣。当然,工作是有趣的。因为有趣,所以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但是,“享受工作吧”这句话所含有的微妙语义与我的感受大相径庭。因为工作是严酷的。
当时,游戏市场的主角正逐渐从电脑移向功能手机(featurephone)。与此同时,流行于电脑世界的是凭借计算机图形技术制作出来的精美游戏。但是,同样的技术在功能手机上很难实现。因为数据量过大,而且在手机小小的屏幕上无法再现那样的画质,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开发面向功能手机的“小巧游戏”。
一次次退回重做的情况也有,最终不被采用的规划也多得是。但是,经过这样的流程筛选后,直觉一旦得到了逻辑的支持,确信便应运而生,我们也就能明确地描绘出成功的前景了。只有在握有确信时,我才会发出执行规划的指令。
因为他们害怕。
我观察至今,注意到他们有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所有人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在追求自己觉得“好”、觉得“有趣”的事。他们不“放弃”,不“忍耐”。也许可以说,他们是在凭本心生活。我想,也正是因此,他们才能保有孩提时代的灵性吧。
但是,公司内部的阻力很大,我怎么也无法如己所愿地开展工作。不管怎么说,电视台的正业是播放节目。在某种意义上,我力图推行的互联网产业对从事播放工作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妨碍。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再次决定辞职。这是在我33岁的时候。
不过,当时我又想到:抓住那些东西不放手,放弃想做的事,这种生活,这种就像在动物园被饲养的日子,我可不想过。
一旦看清了球门方向,他们就会自己带球射门。即便队长在另一侧示意“传过来”也不管不顾。他们凭自己的头脑把握比赛的整体节奏,用确信为最佳的方式谋求攻门得分。
害怕什么呢?
这位社长给应聘者做面试,结果所有人都说了一样的话,社长觉得奇怪。某天当他看到自家公司的主页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大家都在复述主页上的“公司方针”,却装作在讲述“自己的梦想”。当时,社长表情阴沉,说了一句:“现在进入了一个可怕的时代,不是吗?”
很多项目规划都是从直觉开始的。“这个不是很有趣吗?”“有了这个不就便利了吗?”……缺少这种直觉的话,就策划不出优秀的项目。
为什么会有调整?
找这种借口的人,没一个能干好工作。我坚信,就算给了充足的预算,他也拿不出成果。
“预算太少,做不出结果的。”
这是“做好工作”的绝对必要条件。
我们可以把产品开发比作钓鱼。把船停在洋面上,身子转个360度,思考哪里会有鱼群(需求),然后放下钓线。如果能碰上鱼群,这个产品就算成功了。依赖直觉的产品开发就相当于胡乱放下钓线。这样的话,失败时根本就无法进行分析查证。
说完全没犹豫过,那是撒谎。如果留下来,既可保证将来的生活,也能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我也觉得放弃这一切有点可惜。
一部分员工对此十分抗拒,他们说“这种东西算什么游戏”。我很理解他们的心情。过去这些人靠制作精美的游戏取得了实绩,对他们来说,制作“小巧游戏”就等同于否定过去的职业生涯。但是,我坚持认为这想法不对。因为我觉得他们偏离了本质。
我的职业生涯始于挫折。
“享受工作吧!”
于是,我们每周都搞活动,也向用户公开了“揽客目标”,请求他们带朋友过来。用户们能和朋友们一起疯闹,想必也很开心吧。他们帮了我们不少忙,简直就像合作伙伴一样。
有时我会听到这样的话。
那时我还在日本电视放送网工作。当时,仅因为我拿着惊人的高薪在日本电视放送网上班,周围人就对我百般奉承。然而,放眼环顾整个社会,我深切地认识到自己有多少实力。相比自身真正的市场价值,我当时的薪水和地位都过高了。我不禁害怕起来:再这样下去我就完了。
当然,世上不存在约定好的成功。
通过市场调查把握用户需求就不用说了,我们还要对位寻找相似产品,明确“这项规划”试图满足的是哪种需求,弄清“这项规划”现在为什么是必要的。总之,我会让员工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可是,意志再消沉也没用。于是,我改变主意,心想“既然干了,就干个彻底吧”,正式学起了计算机。但即便如此,我也感觉不到快乐。等我的工作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各种各样的人都来找我办事。结果,调往音乐节目制作部门变得越发困难了。
认为上司的目标方向有误,就毫不怯弱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有软件工程师给图案设计师提意见的,也有图案设计师给软件工程师提意见的。有时他们会不顾周围的反对,制作自己有信心的产品。只要觉得“并非如此”,他们就会奋勇前进,而不是察言观色。
因此,不怕被误解地说一句,我感觉很多“厉害角色”都无法适应大型企业的氛围。
还有一点更为重要。
不久,我的互联网商务之梦不断地膨胀。然而,越是出成果上司就越是不放人。我始终没法摆脱计算机系统方面的工作。“我要专心致志地搞互联网!”有了这个想法后,我开始找下家,决定向日本电视放送网提出辞职。
如今我已确信,“甚至不知道明天会怎样”实乃人之常态。
即便如此,他们也不会改变比赛的方式。
打个足球上的比方,他们就像野性十足的前锋。
这时,电视给了我一个启发:免费游戏与观众可免费收看的电视不是很相似吗?最有氛围的电视节目要数现场直播。我想,既然如此,那就办个现场活动好了,然后通过网络视频直播,让来不了现场的人也能在网上参与活动,这样的话气氛应该会很热烈……
工作要自己去争取——这个简单的理念是LINE株式会社的活跃人士共同的行动准则。
综上所述,我十分确信:工作并非旁人给予之物,而是自己创造之物。
可是,电视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电视的发明者并不是那么想的。恐怕他们是想开发一种“把影像送往远方的技术”,这也是全世界人类的需求,而当时能利用的技术只有电波。既然如此,那电波就只是手段,而非本质。接入网络当能大大拓宽电视的发展前景。
然而,在那里我也遇到了公司内部的阻挠。现有部门表现出强烈的抗拒,说:“为什么一定要把电视连入网络呢?”当时,公司恰好成立了一个构建宽带服务的联营企业,我便加入进去,总算是成功培育出一项年销售额达数十亿日元的事业。不料,就在这时,总公司竟派来数名即将退休的人员。我想更自由地工作,便决定把这个微小的成功也抛弃掉。
他们都是电视领域的超一流技术人员,却一味地固执己见,说“为什么一定要让电视入网呢”“电视不是这样的”。归根结底,对他们来说,电视就是一种“通过电波接收影像的机制”。
Hangame·Japan株式会社创立于2000年。当时,面向个人计算机的在线服务“Hangame”在韩国已拥有多达1000万的用户,创立这个公司就是为了在日本开展此项服务。
至今我成功地体验过好几次“幸福”的瞬间。我也常会想起刚进Hangame·Japan株式会社没多久时的一件事。
对此我也满心欢喜。
是玩。能让人们玩得开心的游戏就是好游戏。如此看来,“美丽的图画”并非游戏的本质,它只是游戏的要素之一罢了。拘泥于图画,不去开发功能手机所需要的游戏,简直就是本末倒置。一旦忘了“本”,谁都会犯下这样的错误。
这也是“厉害角色”们的共通之处。
LINE株式会社里有很多“厉害角色”。
在大型企业里,无视上司的“示意”,凭自己的判断“射门”后,结果会怎样呢?射偏的话就不用说了,即使破门得分了,也会受到批评。“那家伙总是擅自行动”“那家伙很难派工作给他”……周围的人群也会敏锐地觉察出异样的气氛,开始远远地观望他们。
当然,我时常会感到不安。
恰好就在那时,互联网登场了。我觉得这东西“很厉害”,如果把电视和网络融合在一起,就能做一些比现在更有趣的事。抱着这个想法,我抛弃了“被动”的工作方式,决定一边做好计算机系统的工作,一边任意地创造一些可对互联网加以利用的工作。
当然,干事业离不开人力、物力、金钱等资源。而为现场的员工准备必需的资源则是经营管理层的责任。然而,每次都备好所有必需的资源是不可能的。资源总是稀缺的,这是商场的现实。
进公司后,我被分配到一个新的事业部门。部门的任务是通过把电视或移动设备联入网络,创造出新的服务。这是我一直以来都想做的事。我每天整理企划书,反复向电视事业部提出方案,却怎么也说不到一块儿。
也许这朴素的提问容易被“专家”们瞧不起,但正是这样的提问使我回归了事物的本质。
任何事不去做一下谁也不知道能不能成功。新产品从来就是一种赌博,“绝对会成功”是不可能的。对此我深有体会。正因为如此,为了成功我从不轻易妥协。我会努力进行各种尝试,直到确信“绝对会成功”为止。这就是“厉害角色”们采取的共同态度。
用户使用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时,耗费的是宝贵的时间和金钱。而我们却来一句“失败也没关系”,未免也太无礼了吧。更何况,项目还有投资人。我无法容忍一个职业人拿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去面对工作。
我们一起经历过盛衰荣辱。在Hangame·Japan株式会社的时代,我们曾大获成功,夺取了日本在线游戏业界的桂冠。但好景不长,一部分也是因为对功能手机问世这一变化应对有误,致使公司后来陷入了一段时间的苦战。当时的情况相当不如人意,我甚至还和部下一起放声大哭过。
然而,我总觉得世间扼杀自身感性的年轻人正在增加,对此我深感忧虑。前些天,我还从某社长那儿听说了一件事。
“我想做这个工作”“这个项目有我在会比较好”——如此这般,自己去争取工作,然后一干到底。不受限于部门或项目组划定的界线,只要觉得某工作“似乎很有趣”“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就毫不犹豫地一头扎进去。这样的人能够不断拓宽自身的发展前景。
所以,他们经过反复思考,确信“用户需要的是什么”后,就绝不会再妥协。当然,他们会听取各方人士的意见,进一步打造自己的产品形象,但不会做出迎合职场氛围的含糊举动。因为比起在职场上受到批评,他们更害怕偏离用户的需求。
然而,我进公司时的Hangame·Japan株式会社没法这么操作。虽然想强化市场营销,但苦于公司默默无名,即使发布了公告也几乎无人理睬。当然,我们也没有投放广告的预算。过去我所掌握的那套方法几乎失去了用武之地。
当然,光凭直觉也很危险。因为那可能只是一时冲动的产物,也可能是自以为高明的东西。而且,能对自己的直觉抱有确信的只有了不起的天才。除了天才,谁都会感到不安。所以我才要敲打,从各种角度挑刺。倘若经不起考验,我就会退回这个规划,并要求对方进一步在逻辑上深思熟虑。
游戏究竟是什么?
然而,这就是世界的现实,所以我们还不如去享受这个不安。我想,正是因为未来不明,所以其中才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而我们则可以拿自己赌一赌这个可能性。我认为,树立这样的生活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即便如此有时也会失败。
因为我为了这一瞬间一直在拼命努力。这是一家创办没多久的“风险公司”,人手不足。区区几个人,从游戏开发到宣传、营销,什么都得干,而且每周还要搞活动,所以大家每天都在杂居楼的某个楼层过夜,连睡觉的时间都要省下来工作,觉得“好苦啊”,也是经常的事。然而,正因为如此,得到回报时才会感到“幸福”。上述经历使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我认为,要“做好工作”,这一点必不可少。
在这里,重要的是“假说的精度”,也即“深思熟虑,直至握有确信”。而接下来要做的则是加快这一循环的进程。人的成长速度就取决于此。
切身地体会到这一点,是在我进入Hangame·Japan株式会社之后。
倒不如说,我们应承受这份辛劳,淡然地面对每天的工作。然后度过这艰苦的岁月,切身地体会到取得成果时的“幸福”感。我想这才是真正的职业人吧。
我们常能听到这句话。但至今为止,面对自己的工作时,我从未想过“失败也没关系”。诚然,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恐惧失败、不做任何挑战。然而,话虽如此,我却认为“失败也没关系”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想法。
我觉得这才是职业人。
曾经有一件事令我十分害怕。
始终在磨炼自身感性的“厉害角色”们,必然都会在企划中注入这样的真情实感。我想,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不断地创造出爆品。
当时也有人离开了公司。不过,留下的全是彻头彻尾的乐天派,反倒非常享受互联网世界的剧变。因为他们知道,掀翻业界魁首的大潮不涌来,他们就将永远处在最底层。大潮到来之际,就是机会来临之时;大潮频繁到来,就意味着无限多的机会。为了赌赢这些机会,他们每天都在磨炼自己。而我的身边就只留下了这些人。
这些“厉害角色”在不断地创造爆品。
不管怎样,现在只能先绞尽脑汁,挥洒汗水,积极地行动起来……
我的结论如下:每个人都希望被别人认可,所以当他通过工作取悦了世人,就会感到自身的存在价值得到了承认,这就是“幸福”。为了这“幸福”,可以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我认为这才像职业人的样子。
我对他们的工作方式感到高兴。因为,人要是觉得“工作是别人给予的”,就无法活出自己的样子了。与其一直忍耐着做不想做的事,还不如去做想做的事,我想这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而且,正因为是想做的事,人才会有干劲,当然也容易出成果。因我的个人经历,我对这一点深信不疑。
“失败也没关系,去挑战吧!”
就算制造的产品只与用户的要求偏差“1毫米”,用户也不会接受。他们从骨子里了解市场的严酷性。
只要从好大学毕业、进入好公司、认真工作,就能出人头地、涨工资,孩子也会茁壮成长,然后迎来幸福的晚年生活。我以为世上有这样一条“直行道”,这大概是因为我下意识地相信世人普遍都会相信的观点,又有点害怕偏离这条“直行道”。
但我认为,以此作为工作的动机反而是危险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一旦得到了金钱与名誉,就会想方设法去维持它们。其结果是,我们无法再进行新的挑战,并停止了自身的成长。我觉得这是件非常可怕的事。
追求“想做的事”,一路努力而来;感到能提高自身价值时,甚至可以抛弃“金钱”和“名誉”,一路转职而来。此外,当我把自己逼入必须从零开始创出业绩的境地时,自身能力就得到了发挥;当我打开局面、渡过难关时,便实实在在地感到自己有了惊人的成长。
说起来,人类就像是被抛进了这个世界。这里不存在固定的道路。我认为人类是自由无羁的,一切都应该由自己来决定。做什么工作,如何对待工作,在什么公司工作,要以什么为重……我想,人生就是由这些选择决定的。
依自己的感性生活。
做得出好游戏的人都喜欢游戏,做得出好软件的人都喜欢软件。玩遍各种游戏,左一个右一个下载心里在意的软件试用。不喜欢的话,是无法做到这个地步的。也正是因此,他们才会明白这些东西的“好坏”,明白好东西好在哪里,坏东西坏在何处,感性也随之不断地得到磨炼。
我一向重视这样的提问:“这究竟是什么?”
我的幸运就在于,LINE株式会社聚集的都是这样的人。
这就是我所走过的职业道路。
我曾和后进公司的员工一起策划过智力竞赛节目。具体方案是:把电脑发给出席节目的嘉宾,请他们当场回答问题,然后让艺人猜测他们的回答。为了对系统进行操作,我也在节目中出场了,结果被上司讽刺说:“你干吗自说自话地做这些事?”
所以,在做我自己领导的项目时,我会对规划进行彻底敲打。
我认为“专家”是当不得的。
就说公告的制作方式吧,比如文案的写法、公告正文的逻辑构成,等等,为了扣动人心,实则需要高深的技巧。只要能找到一句瞬间即可传递出产品魅力的话,对方的反应就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在一发公告便有媒体跟进的日本电视放送网,我可学不到这些知识。
不仅如此,上述经历还锻炼了我规划新项目的能力。因为直击人心的文案就是优质服务的理念本身。先想出文案,能让很多人觉得“喔,这个好像挺有趣的”,然后反推着去设计服务内容。这样做可显著提高命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