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统治者学习宋朝政府设置官窑的作法,在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的波罗城)就设置了官窑,所产白瓷也仿邢窑、定窑。定瓷上有“官”、“新官”字样,辽瓷上也出现“官”和“新官”字样。
金的陶瓷实际上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东北地区继承辽瓷的传统,是辽瓷的延续。金入关以后,占领宋代中原、关中大片领土。这些地方在北宋就有发达的陶瓷手工业,如定窑、磁州窑、钧窑、临汝窑、耀州窑、宿州窑、泗州窑等。墓葬发掘中,金人墓中出土上述各窑瓷器屡见不鲜。当然中原、关中广大地区的瓷窑生产者仍然是汉族工匠。北宋一些技艺熟练的工人,进入金朝后继续生产,其品种和艺术风格当然保持了汉人的艺术风格。例如定窑白瓷,从制作风格上几乎和北宋分不出来。只是随时代演变,装饰艺术、造型艺术有一些变化,如印花工艺更广泛流行。花纹组织上北宋多二方连续布满全器,金代则较多地出现多格,每一格一束折枝花。在山西的霍县窑、安徽的宿州窑、泗州窑出现仿定窑风格的瓷器,造型、胎釉和装饰花纹内容,以及覆烧工艺方面都有定窑风格,质量虽不如定窑产品,但在民间却比较广泛地使用。
辽瓷以白瓷为主,胎质有点像磁州窑的瓷胎,但比磁州窑瓷粗松,白度不高,造型多仿邢窑、定窑、磁州窑瓷器,一些精细瓷也有相当水平。晚期学习磁州窑的白釉黑花瓷、点彩瓷器,数量有明显增加。辽瓷也生产高温缸胎茶叶末色、黑色、赭色或杂色釉瓷器,如缸、盆等。产量也很大。
唐宋之际,党项人的活动范围扩大到“幅员千里”。宋朝时,党项人势力进一步增强。特别在宋真宗时,西夏统治者采取与宋辽都友好的政策,进行贸易,把都城移到兴州(银川)。1032年李元昊上台,1038年称帝,国号大夏,建都兴庆州。这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所进步,西夏陶瓷手工业就是在这个时期得到发展的。
西夏瓷器,以不上化妆土的那一部分黑釉粗瓷最多也最好。这些瓷器常用刻花和剔花手法作装饰。没有剔除的釉层部分很明亮,而露出的胎体却很粗糙,刀锋非常犀利。以简洁有力的线条表现出深邃的意境,把一些自然或社会形象描绘成人们很容易理解、明白通晓、愿意接近的事物,如婀娜多姿的花卉、憨厚温顺的骆驼及带故事性的人物形象等,显示出其民族的生活韵味。有的黑瓷上还刻有西夏文字。
西夏陶瓷主要是为满足本地区人民生活的需要,因而显示出地区特点,也就是它的民族特色。第一,器物种类除中原、关中地区的常见器物以外,许多器物造型很特殊,如黑釉剔花双耳小扁壶。在扁平腹部的中央有一圈足,灌上液体,如酒浆或水,既可以在坚实的双耳上套上绳索,挂在帐篷里,或在行进中的马背上使用;也可以在安静的环境里平放在桌上、炕上使用。又如酱釉小双系罐,壶的口沿做成像一朵刚刚冒出地面的蘑菇,颈部也很小,斜肩,腹部结实宽肥,很能装东西,颈肩的双耳又小又结实。这也是游牧民族爱用的器物。
在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中,曾经建立了比较稳固的政权,在其统治区域开发经济,具有自己的陶瓷手工业的强悍民族,就是辽、西夏和金。
在金代还流行一种红绿彩瓷器。它是在高温烧成的白釉瓷上,挂红彩和绿彩。用这些颜色绘成花卉、虫鸟、图案和题写文字等,再入窑低温烧成。以前曾称这类瓷器叫宋加彩,在山西长治的八义窑、临汾的龙祠窑、河北的磁州窑里有生产,据说山东的德州窑也生产。根据墓葬出土的资料证明,宋代极少发现过,而金人的墓葬出土不少。红绿彩是一种釉上彩工艺,系低温烧成。它的发明为瓷器的美化开辟了新的途径,是明清五彩瓷器的前身,明清五彩在景德镇得到突出的发展。
西夏窑址在灵武磁窑堡,规模比较大。从窑址调查、发掘得到的资料,墓葬、遗址出土的瓷器来看有黑瓷、白瓷、青瓷、黄褐釉瓷。其中以黑瓷、白瓷数量最多,其他品种数量不多。白瓷有两种,一种比较细腻,釉色白度较高,生产数量少,一种比较粗,釉面不够光润,发涩,釉色白中发灰。有的是同一种釉,由于烧成气氛的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的颜色。西夏瓷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胎体比较粗,多少都含有一定的细砂,胎色都不够纯,有的发黄,有的泛褐,有的泛灰,为了增加白度,施釉之前上一层化妆土。由于原料所含的细砂在胎体中起到强煅作用,所以胎体很坚硬结实,形成稳定性较好。许多作品,特别是一些细白瓷胎体比较薄。
西夏,党项族贵族于11世纪初在我国西北地区建立的政权,称大夏。
阿保机在一定程度上接受汉族的封建制生产方式,把掳去的汉人不作奴隶对待,而是向他们学种田、冶铁和陶瓷生产技术,其陶瓷生产便发展较快。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在东北三省、内蒙古自治区和山西浑源等地都发现了辽瓷窑址,生产地域很广泛。
辽是以契丹族为主的政权。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当选为可汗,他破坏选举制,一直占据可汗宝座。公元916年即皇帝位,建立了契丹国,称为辽太祖。
辽瓷器形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中原汉族常用的器物如碗、盘、瓶、罐、盒、碟、暖盘、壶、瓮、枕等;另一类则是富于契丹民族特色的瓷器,如皮囊壶、有系扁提壶等。它们的造型类似皮革缝制的皮囊,甚至把缝线的针痕都制作出来。这类器物显然是适应草原游牧民族生活中的需要而生产的,也是辽瓷民族特征的表现。
金是以女真族为主的政权,在松花江流域继辽之后兴起。开始受辽的统治和压迫,公元1114年女真人在其领袖阿骨打的领导下,发动抗辽斗争,很快强大起来。公元1115年阿骨打摆脱辽的统治,即皇帝位,国号金。公元1125年灭辽。到金太宗继位,以急风暴雨的方式于公元1126年灭北宋。
磁州窑系统的黑瓷、白釉黑花瓷、白釉酱花瓷,在金代不但继续生产,生产地域扩大,而且还有创新。如隆化窑,在金代受定窑影响生产白瓷,也生产白釉黑花瓷。还在瓷器上画墨竹,这在其他瓷种中是少有的。
西夏瓷器器形种类及数量最多的是生活用具,如瓶、罐、碗、高足碗、壶、釜等;文房用具如砚台、水盂、砚滴;娱乐用具如围棋子、牛头瓷乐器、西夏游牧人室内用的帐钩等。雕塑艺术品有人物形象,如供养人、人头;动物形象有骆驼等。建筑材料有白瓷板瓦,素瓷(无釉)板瓦、筒瓦、黑瓷瓦、莲花形滴水、兽面纹瓦当。西夏的白瓷瓦洁白细腻,与高级白瓷生活用具一样。
此外,还有一种低温釉陶,多为单色的黄釉、绿釉、白釉器皿。二彩釉、三彩釉比较少,这类釉陶称为“辽三彩”。辽三彩是直接受唐三彩工艺影响而发展起来的。胎料里羼有细砂,原料很少加工,质地松软,釉面不均匀,质量不如唐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