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学网 历代文学
收录来自古今中外 20 多个朝代,近 60个 国家的作者超 3万 人,诗词曲赋、文言文等作品数近 60万 个,名句超 10万 条,著作超 2万 部。

有吸收力的心灵 作者:玛丽亚·蒙台梭利 意大利)

章节目录树

第九章 生命之初

上一章 下一章

如果我们必须对人类的精神生活给予帮助,我们首先要明白,幼龄儿童具有吸收力的大脑是从周围环境中吸取养分的。大脑根据所吸收到的知识来完善自己。因此,在生命之初,我们就应该努力给儿童提供一个充满兴趣和吸引力的环境。我们知道,儿童的发展阶段是循序渐进的,虽然每个人生存的环境不同,但是环境在儿童的发展阶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婴儿刚刚出生的时候,周围环境最为重要。然而,鲜有人意识到这一点。不久前,还有人对2岁儿童已经有了精神上的需求这一观点持怀疑的态度。我们必须了解儿童的需求,不能忽视儿童,以免给他们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但动物因为天性使然,对眼睛的利用相对局限。它们只能注意到某些事物,而非环境中的所有物体。因此它们不能吸收环境中的一切东西。它们身上有一种力量指引着它们只能朝某个特定的方向行动,而它们也会遵循这种力量的指引。比如,猫的眼睛(与所有夜间捕食的动物一样)适应黑暗中的环境,不过即便如此,它也只能看到黑暗中移动的物体,而那些静止的物体它们则感觉不到。一旦看到黑暗中有物体在移动,猫便会马上行动,但对于不动的东西,它完全不在意。它不是对环境中的所有东西都感兴趣,只有其中的某些东西才能吸引它。同样,昆虫也只会被某一种颜色的花朵吸引,因为在这类花上面它们可以采集食物。刚破茧而出的昆虫一样毫无方向感,只能依赖本能和眼睛慢慢探寻,在这样的引导下,昆虫才能行动。个体并非机制地受感官奴役。感觉器官的存在是为个体服务,并且引导着个体的行为。儿童却不一样。他同样有感觉器官,但却不像动物那样受限制。猫只能感觉到环境中移动的物体,并被其吸引。儿童没有这样的限制,他能观察到环境中所有的物体,而且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他把这些东西都吸收进去了。此外,他并非依靠眼睛机械地吸收,而是周围事物让他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环境。

过去科学家把关注全部集中在婴儿身体的健康上。特别是随着医疗和保健设备的进步,大大降低了新生儿的死亡率。由于这些设备的目的在于减少伤亡率,因此它们的关注范围仅限于身体上的健康。精神健康领域却完全没有被开发,而那些意图涉足此领域的研究者们也很难找到历史记录和理论指导。在婴儿时期,培养的主要目的应该是让婴儿逐渐适应他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自然历史又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呢?它告诉我们,刚刚出生的婴儿在精神上处于适应外部世界的阶段。即便对那些刚出生便已经具备了特殊行为能力的哺乳动物来说,也要经历这个阶段。我们要知道,婴儿刚出生的时候并不具备天生的行动力。对婴儿来说,行为能力的产生不是由于精神能力被唤醒,而是由于精神能力的创造。我们会发现环境在他的生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环境的价值和重要性非常大,不过也要承担风险。因此我们必须全方位地关注新生儿所处的环境,这样他才不会不适应,抑或表现出回归倾向,而是被他即将涉足的新世界深深吸引。这将有助于他完成对环境的吸收这一伟大任务。吸收知识是他取得进步、成长以及发展的基础。婴儿出生后的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我们都应给予特别的关注。①个阶段很短,也就是他刚出生的时候。在此阶段内,我们应遵循几条简单的原则。最初的几天,婴儿应该尽量多地与母亲保持紧密联系。环境中的温度、亮光以及声音不应该与他在母体里的环境相差太大。因为母亲子宫内的环境是安静、漆黑且恒温的。在现代的儿科诊所内,刚出生的婴儿和母亲都被安置在四面都是玻璃墙的房间内,温度需严格控制,并将其慢慢调节至与外界的正常温度相同。玻璃是蓝色的,光线也较为柔和。触摸和移动婴儿也要遵守一定的规矩。不能像以前那样把婴儿放入。

在生命之初,我们就应该努力给儿童提供一个充满兴趣和吸引力的环境。特别是婴儿刚刚出生的时候,周围环境最为重要。

他们把婴儿放在房内,任他睡觉,就好像患病的孩子一样。后来发现这种做法对婴儿的健康不利。我们必须知道,这种我们自认为对婴儿身体健康发展有利的方式,会对他的精神造成伤害。如果婴儿被安置在婴儿房内,除了护士之外没有机会接触别人,也感受不到母亲的爱护,他的发育和成长必然会受局限。一种不满的感觉以及精神上的渴望会给他的精神造成严重的影响。婴儿不能与跟他有着特殊联系的母亲一起生活,反而面对的是鲜少和他说话的护士。他经常被放置在婴儿车内,根本看不到外面发生的事情。此种状况在富裕的家庭更为严重。幸运的是,二战过后这种情况有所减缓。战后的贫穷和新的社会观念把父母又带回到了婴儿身边,这让婴儿有了爱护和照顾他的好伙伴。对待婴儿的方式应该被看作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通过观察以及但是让我们想想一些其他的不同文化和阶层的人吧,他们的育儿措施比我们文明、明智得多。我们对待儿童的方式是最不符合自然规律的。在几乎所有的国家里,婴儿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出门的时候会带着孩子,母亲在说,孩子在听。即便母亲在跟小贩讨价还价的时候,孩子也在一旁看和听。在一个人的整个幼儿阶段,他与母亲都是寸步不离的,这是为了让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为母亲要喂养孩子,她出门的时候不可能把孩子单独留在家里。这层关系加深了他们相互之间的感情。也正是通过喂养孩子和对孩子的爱护,双方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让孩子顺利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这一切发生的时候极为自然,母亲和孩子好像是一个整体。如果这一习惯没有被现代文明破坏,母亲不会轻易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他人看管的。孩子是母亲生活中的一部分,她的所言都被孩子收入耳内。人们说母亲都很健谈,这正好有利于儿童的发展以及对环境的适应。但是,如果儿童听到的仅仅是母亲对他们说的话,那么他学到的东西就太少了。他只有听到了成年人的全部谈话内容,弄清楚他们每一种行为的意义,这样才会慢慢地学会说话。这远比母亲对儿童说的一言半语重要得多。语言体现了行为背后的思想。所有的社会群体、国家以及民族在这方面都有所不同。比如他们背孩子或者带孩子的方式就不一样。这方面的研究是现代人类学中最有意思的一个方面。在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母亲都会把孩子放在一张小床或一个大袋子中,她们不会伸胳膊去抱他。在一些国家,母亲会用绳子将孩子绑在一块木板上,出门工作的时候把木板扛在肩膀上。有的把孩子挂在脖子上,有的背在背上,还有的会放在背篓里。但不管怎样,母亲都会把孩子带在自己身边。为了保证婴儿呼吸顺畅,避免窒息,母亲会把婴儿的脸的正面对着自己的背。这样的防护措施是很正常的。在日本,背婴儿的时候,婴儿的脖子要放在背他的人的肩膀上。这就是最先到日本去的人把其称为“双头民族”的原因。印度人一般把婴儿放在臀部以上。美洲印第安人把婴儿系在一个类似摇篮的框子里,让婴儿和母亲背对背,母亲还可以随时看到背上婴儿的情况。遗弃孩子的想法对这些母亲们来说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曾经在非洲某个部落的皇后加冕典礼上,出席典礼的教士们惊奇地看到,皇后是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的。还有一点要提的便是延长哺乳期这一习俗。有的会延长到一年半,而有的则会延长至两到三年。这与营养需求无关,因为这一时期的孩子已经可以吃其他食物了。哺乳期的延长可以让母亲继续和孩子在一起,母亲在潜意识中帮助孩子去适应社会,完善自我。因此,和母亲待在一起的时候,即便母亲没有对他说话,他也可以与环境进行接触。他可以听到人们在街上说话,看来往的车辆和动物,等等。虽然他叫不出名字,但这些东西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脑海里。当母亲和水果商贩讨价还价的时候,你可以看到他脸上兴致勃勃的神情。你会看到,语言和动作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跟母亲在一起的时候,如果不是病了或是受了伤,孩子是不会哭的。有的时候他可能会睡着,但是不哭。如果你去观察那些记录各个国家社会生活的照片,就会发现孩子和母亲在一起时都不会哭。但在西方国家,儿童通常比较爱哭。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抱怨孩子总是不厌其烦地哭。人们都在讨论怎样才可以让孩子安静下来,怎样才会让他高兴。现代心理学给我们的答案是这样的:“儿童常常哭,脾气急躁,容易发怒,是因为他在精神上的需求尚未得到满足。”确实如此,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才会喜怒无常。儿童被禁锢在一个狭小的空间,无法发挥其潜能,因此常处于精神饥渴状态。唯一的解决办法是让他从这种隔离状态中走出来,融入社会生活。这种方法已经无意识地在许多国家运用。我们也应当明白这一点,并且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方法。

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个3岁的孩子,他可能会自己告诉我们他需要什么。我们应该明白,他缺少的不是鲜花和漂亮的玩具。我们应该在儿童的发展时期预见到并为他提供所需的东西。我们应该轻易就能探究出他发挥成长能力所需要的行为条件。但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刚刚开始适应周围环境的新生婴儿,我们又要给他创造一个怎样的环境呢?我们现在还无法回答这一问题。不过,婴儿正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发育成长的。若要学习一门语言,他就要跟说这门语言的人生活在一起,否则就无法做到。而若是想要获得某些特殊的精神力量,他应该和经常使用这些力量的人生活在一起。这些生活方式、社会习惯和传统只能通过和具有这些东西的人一起生活才能获得。事实上,这是最具革命性的观点,与我们过去的所想、所做完全不同。因为以前仅仅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因此我们认为儿童应该被隔离起来,这是一种错误的方式。婴儿被隔离在婴儿房内,医院便是如此。

说的独立之路,向环境张开双臂。他开始吸收周围的环境,学习社会风俗习惯。婴儿在独立之路上最初的活动便是运用他的感知力,这种活动被我们称为“征服”行为。因为他的骨骼还未发育完整,尚无站立的力气,四肢还不能使用。因此他的生活还不能向前发展,仅仅是他的大脑处于活跃状态,从外界吸收知识。他的双眼炯炯有神,充满了求知欲。有科学表明,儿童的眼睛并非只接收光亮,毫无疑问,他的眼睛可以吸收周围的万事万物,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是一个活跃的探索者。他自己会到处寻找信息。如果我们对动物的眼睛进行解剖研究,我们会发现,它们的视觉器官和人的眼睛并无差异,都是一种类似于暗房的器官。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