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学网 历代文学
收录来自古今中外 20 多个朝代,近 60个 国家的作者超 3万 人,诗词曲赋、文言文等作品数近 60万 个,名句超 10万 条,著作超 2万 部。

骑驴找马:职业发展路线图 作者:徐小平 近现代)

章节目录树

第三部分:经典错误:大学生就业神经紊乱症

上一章 下一章

徐老师:

我不想跨太大的专业,应该是经济或者是管理类。工作几年再考GMAT可行吗?问题是到时我也不一定会有上百万的学费呀。或者现在就准备考10月份的GRE,横下心来开始申请?帮我出个主意吧,学生在这儿有礼了。

问题是我认为考取一个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研究生的难度不亚于申请留学,所以我现在准备出国。即使我不知道自己该怎样问一个像样的问题,您也不会怪罪我对吗?

不要忘记,如果你是读学术类硕士研究生的话,那么其惟一的目的,就是继续完成博士学位,成为这个领域的研究者、学者、专门家。从这个意义上,它其实也是大学后职业教育,只是这个大学后再教育的时间,略微长了一些,长达五六年甚至六七年。

亲爱的布岩:

你可以说,我们没有就业中心意识,是教育制度造成的。我同意这个指控。而我的作用,恰恰是要警醒我们的青年人,对环境和历史造成的个人能力的缺失,责备是没有用的。惟一的办法,是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奋起改变自己的命运。君不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即使是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说法甚嚣尘上的今天,有多少优秀的青年,抛弃了昨日的烦恼,把握了明日的先机,找到了自己一生发展的通道,获得了自己全力搏击的位置。

“本科生不好找工作”,我认为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最大的谎言之一。虽然大学生就业难和大学扩招有一些关联,但真正的原因,并不在于扩招本身——别忘记,中国可是世界上大学生占人口比例最少的国家之一!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大学生人数就是再扩大许多倍也不能算多。

教育,工作,再教育,再工作,活过一生。

近几年,高校接连推出了许多所谓的专业学位,但在最关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却是换汤不换药,由此导致专业学位声誉的巨大贬值,MBA的由热变冷,法律硕士,软件硕士的报考降温无不说明了这一点。

不幸的是,你的来信恰好完美体现了我反对的这种思维方式。在你的奋斗心理结构中,你遗漏了我最提倡的就业中心取向,表达了我最反对的那种为学位而学位、为出国而出国的考研和留学意愿。你的这种心理结构,是中国大学生经典的错误的就业心理结构。这个心理结构,是造成大量中国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原因之一。大学生自身在就业心理、就业观念、求职技能以及就职文化等方面的迷茫和滞后,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问题之一。

挣钱买车(自行车),存款买房(简易房)。买车不断升级——从奥拓到奥迪,从宝莱到宝马;买房不断扩大,从一居到四房,从筒楼到宽墅。

想考研吗?请告诉我:毕业以后你想做什么?

王祖光

诗曰:人人都说考研好,硕士工作也难找!

也许我们不能一味模仿美国的教育体制。但至少,我呼吁我的读者和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一个问题:假如根据国家标准你具备了某个行业里从业资格教育,你就应该大胆投入这个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时进修,而不要把美丽时光,白白耗在那种培养目的性很不明确、从创意到实践都落后于时代的“研究生教育”!!!(好像这是我在写作中第一次故意使用三个惊叹号。这是虚弱无能的表现!)

你最好的人生选择,是首先开始大胆地寻找工作,在职业场上好好甩开膀子干上几年。积累了特定的经验之后再出国读你的MBA。那个时候,根据具体情况,说不定也可以在国内读。中国有光华管理学院这样的本地院校,有中欧管理学院这样的合资学校,还有必将越来越普遍的境外大学在中国办的那种纯外国的项目。你的教育选择,会琳琅满目。

现在让我就你来信提的考研问题,为你提供一个一加一等于二的答案吧:你在信中告诉我,虽然你并“不太想考研,但我怕在这种社会状况下,不考研找不到工作”。

我现在大三,学的是人力资源专业。我刚从新东方回来不久,在那里,为时20天的GR E培训不只是给了我英语,更多的给了我迷惑。我不知道自己下一步的路该怎么走。直接毕业工作心有不甘,就业形势不好,所以我初步打算考一个经济类或者管理类的研究生,据说一个知名度高的学校的研究生出国是非常有希望的。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学生的你,居然不知道如何管理自己这个“人力资源”,如何销售、出卖你自己这个“人力”,怎样开发、挖掘你自己的宝贵“资源”,这真的是中国大学教育的失败啊!

是该制止新的“考研无意识”的时候了,作为在中国第一个喊出了拒绝“留学无意识”的您,是否也关注、呼吁一下警惕考研无意识?毕竟,作为一个对中国社会发展予以高度关注的人生咨询专家,您的声音更有力量!

而放眼今天,新的“考研无意识”正在日益流行,甚至大有超过留学无意识之势,由于就业形势的空前严峻,使得几乎所有的大学毕业生都把前途压在了考研上,似乎研究生学历是他们就业的一方灵丹妙药,而高校也以年年扩招的方式推波助澜。时至今日,我国研究生教育进入到了一场大跃进的状态之中。依目前的形势进行下去,用不了几年,我国硕士、博士培养人数就会像中国的人口数量一样跃居世界第一。

许多人认定留学就是幸福,然后不惜一切代价去奋斗,最后在这个梦想中毁灭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坚定地拒绝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各种“中国机会”,这不是邪教是什么?

亲爱的读者:我建议,至少我希望我的读者在精神上,从此不要把职业学院professional graduate school的大学后教育即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教育理解成“硕士研究生”教育,而理解为大学后“职业硕士教育”就可以了。

有没有解决办法呢?我认为办法只有一个,即在高校中真正地开展针对学生的职业人生规划设计,让大学生们明白:自己作为社会的一个个体,其实是有局限的,人只有选择适合自己的事业,才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有所成就。由此去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培养自己的才能。在高校的教育水平不可能在短期内有根本的改善和提高之前,要允许学生们自己去选择,自己去培养自己。千万不要忽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只要给予一个好的制度,人才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这就像民营企业一样,没要国家一分钱投资,如今却占有GDP的近1/3。

附录:关于“考研集体无意识”的通信

英语单词research,是re和search的组合。re是重复的意思,search是寻找。重复寻找,就是研究。找过的东西,再找一遍——在发现了的东西中间,再去发现新的东西——这样的行为,只存在于学术类研究生领域。学术领域的学位追求者,才可以称之为“研究”生,而不至造成语义学上的混乱。

假如仅仅是因为“就业形势不好”的话,为什么不创造条件去努力寻找就业机会呢?就业,在职业场上寻找你的未来(包括教育和职业双重发展),是你这样的应用型专业学生大学毕业后的主要出路,甚至是惟一出路。无论中国还是美国,人们在这方面的追求都一样。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大学生,你本身就是中国社会紧缺的人力资源。中国人力资源的理论与实践非常落后,正是学有所长的你龙腾虎跃的大好舞台。放弃这个舞台而空谈什么留学与考研,毫无疑问是一个重大战略错误。

但是,来自读者和学生的认可,确实是实实在在的。到底是我出了问题,还是这个社会的教育出了问题?

徐小平

热烈祝贺!

一个小问题:谁说出国读MBA一定需要一百万人民币的?假如是新东方哪位老师说的,我要向管理层告状来扣他的工资。事实上,除了世界上几个顶尖的商学院之外(这些商学院,说到底也不是人读的,而是——借用新东方著名的GRE老师杨继的话来说——是大牲口读的),绝大多数的MBA,一年只要十几二十几万人民币就能够解决问题。而发达国家的MBA,顶多两年、很多只需要一年就能拿下。

唉!我的文字,我提倡和宣传的东西,其实只是像乘法口诀表之类简单而真实的公理,居然得到包括你在内的无数读者学生的夸奖,真使我有欺世盗名之感。我无力地抗议!

认为本科比研究生就业机会差,是中国社会一个惊人的误区。有一个叫王祖光的读者,曾经给我写信说:“老师你提出了留学邪教的问题,请问是否有考研邪教呢?”

我总算对中国的语言学,贡献了我的一点点发现了。在这个意义上,我才是“研究”生呢——虽然是老生,尽管是差生!惭愧。

亲爱的汶峦:

徐老师,不光我很迷茫,周围的同学也是如此。只不过我去了新东方,心里面又多了一块砝码,压得我更加无所适从。您说我该考研吗?如果是,什么专业什么学校更有利于出国呢?

考研读学术类专业,是为了读到博士做研发、当教授,在大学和大公司研发部门(包括李文和先生就业的美国政府出钱的实验室即研究所)为主的研究和机构“就业”。物理学、数学、化学、文学、哲学、历史学研究……等等学科,在美国非常发达繁荣,引导着文明的挺进。因为,从事这些学术研究的人,都享有不低于社会平均机会的“工作待遇”、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就业保障”、不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

假如我是你的话,我就立即投入火热的工作中去,在未来三五年之内,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成为这个时代的职业英雄之一。然后,再根据当时的情况,决定出国还是不出国、读还是不读一个硕士职业学位!

在美国和加拿大,确实没有人会把本科四年之后再花三年才能得到的法律学位(JD or LLB)当成中国人语义里的研究生,更不是Doctor博士,而仅仅视为一个能够使你有资格成为执业律师的law degree法学学位而已。中国社会,学生、家长和教育当局,对于大学后职业硕士教育post graduate professional Masters education在教育理论上的认识还处在比较模糊的状态。“有硕士总比没有硕士好”,“本科不如研究生好找工作”……这些观点,就是这种落后模糊认识的表现。

而职业类研究生,人们读它也是为了能够获得在某个职业领域就业的资质和技能,从而实现在这个领域里的“就业”目标,做一个professional——专业人士。比如律师、教师、医生、药剂师以及建筑师、工程师等等职业。我曾经在多次演讲中提出,对于美国人的职业类硕士学位教育,我们不能翻译为研究生,而应该称之为“大学后职业教育”post-graduate professional education,或“职业硕士教育”professional training for an Master’s degree。这样咬文嚼字是有意义的。因为名不正言不顺,把这种本质意义上的职业硕士课程,翻译和理解成“研究生”教育,容易造成观念上的混淆——这些学位,只是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资格”为主要目的,不以“研究”为目的,根本不需要学生去发现什么“未知”的东西。你在那里,只是记忆、理解、分析、掌握某种行业从业的知识和能力,从而获得进入文明社会重要职业的——比如律师、医生的准入证而已。美国的职业人士,很多都要求在两个学位之上,再考一个执业执照。我遇到过好几个法律学生,本科硕士都有,他们在即将可以参加律师考试的前夕,脑子里只有一根继续升学的筋。及早知道自己错误的,也许能够悬崖勒马;太晚发现求学真谛的,其实已经为邪教殉葬。本书有两篇文章“律师心中的解放区”以及“无头律师欲磕头”,就是反映了正反这两种情况。

本人现就读于一所重点大学的硕研,想当初,拼死拼活考研,等梦想成真,却发现不过如此。现实对于理想而言真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汶栾

这是中国社会需要提升和进化的地方。我激情满怀,期待着社会的发展——但在此之前,我要呼吁,我的读者与学生们,不要被社会落后所造成的这种“学位集体无意识”破坏了前途和幸福!

在我所留学过的美国、加拿大,所谓考研也是很流行的东西。但是,美国人考研,和中国人考研有一个根本性的目的性上的区别。美国教育体系,把研究生教育系统,分为两个大的范畴,一个是学术类科系,academic faculty;一个是职业类科系,professional faculty。

美国有MBA,工商管理硕士;也有DBA,工商管理博士。工商管理硕士,只要求你会用现成的知识和工具去解决未来发生的问题;而工商管理博士,则要求你对工商管理这个东西——subject——提供新的、别人还没有发现、没有提出、没有想到的思想、理论和方法,idea, theory and method。法学博士LLD,与法律学位JD——加拿大称之为LLB——的关系,也是一样。医学博士,医学生化专业的Ph.D和医生M.D之间,也是这个关系。

想起这个问题,我又大叫一声,陷入了恶梦之中。

你的迷惑,是一个时代的迷惑,所以,我要写信给你,让你走出这个迷惑。依照你信中的逻辑,好像大学生毕业后,天经地义要出国,或者考研究生。对于毕业后就业这样一个重大问题,用一句话轻率地否决:“直接毕业工作心有不甘,就业形势不好”。

这个故事的教益是:无论你学什么专业,攻什么学位,我都不反对。我惟一反对的,是不考虑就业前景,一味追求学位、知识的那种奋斗思维。

亲爱的繁悠,看到这里,还考研究生吗?我知道你还没有答案。但是,让我来告诉你:考研,还是不考,只要用就业目标来衡量一下,就能够得出明确而万无一失的结论。读研究生——不对,应该用我的新型词汇——追求“大学后职业硕士教育”,你到底有什么就业目标?而你选择的这个“大学后硕士教育”学位,对你的这个就业目标有好处吗?好处大吗?不读它是否就不能实现这个目标?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坚决读;如果是否定的,就坚决不读。瞧,是否读研究生——大学后硕士教育,是如此地容易决定。

这样,在你带着丰富的中国经验出国读完MBA,再回到国内职业场上与国内人才开展竞争,轰轰烈烈地过一辈子专业人士的生活。你的工作肯定有挑战和压力,但生活充满了激情与乐趣;和高中时代的甜心结婚固然幸福美满,与酒吧邂逅的帅哥同居显然也是你的权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社会,你最先进入中产阶级;在这个庞大的中产阶级队伍里面,你努力避免沦陷为低级中产阶级(lower middle class),拼命追求进入高级中产阶级upper middle class;保尔为了解放全人类而战斗一生,你只要为了解放你自己而工作一世。只要你自己解放了你自己,释放了你自己最大的生命能量,其实就解放了全民族、解放了全人类。

“考研集体无意识”的语义学病源

虽然男友不断选择你,但你也保持不断选择男友的权利。虽然一切政治权力归“苏维埃”,但性爱权力归自己!直至发现自己白头偕老的爱情。

我认为有。什么是邪教?在《图穷对话录》里面,我说得很清楚:邪教是那种许给你天堂,但却有意无意诱导你把今生当作地狱的信仰。

考研,真的快成为一个新的邪教了——或者说得温柔一些:成为了一种“学位集体无意识”——有诗为证。

看您的《图穷对话录》,我动不动就流泪,有时是因为您点亮的那支希望的火把,有时是因为落魄人儿绝望的处境。时而您给予我万丈激情,时而您提醒我正在冰山一角。

就你个人想从事的与人打交道的工作看(模特、主持人、空姐等),我的感觉,读不读大学后职业硕士教育,其实是无所谓的。不读,通过工作来积累经验会更好。

教育的本质,在于观念的更新。有了正确的理念,专业其实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反之,如果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错误,譬如让一个天生五音不全的人去追求成为音乐家,那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功的。当然这个例子有点绝对,事实上许多人学习的时候浑然不觉,等到发现错误的时候,为时已晚。

我最喜欢的学生,是那种能够理解我的学生。对于一个从事教育的人,还有什么比学生理解了自己说的话,自己的思想成为他们自己养料的一部分之时更加愉快和有成就感的呢!

谢谢你的来信给我带来的欢乐。

让我问你一个问题:到底是因为“就业形势不好”而要出国或考研呢,还是没有留学和读研就“心有不甘”而不想工作?

憧憬你的,徐小平

本文讲的不是大学生如何就业的问题。这个问题,我在许多地方都有一如既往的观点。但因为你提到“研究生比本科生好找工作”这个观点,所以我要表明一下我的立场。我反对你这种说法,更反对,基于这个错误的认识再做一次错误的决策,为了躲避就业的挑战而考研。我并不反对考研,我反对的,是没有目的的考研,就如同我从来不反对留学,只反对没有目的的留学一样。

我们的教育部门总是只学到人家的皮毛,而领会不到西方现代教育的精髓。更要命的是,中国的绝大多数高校的所谓就业指导名不符实,只是满足于搞几场招聘会,统计了多高的就业率,忽视了真正核心的东西——引导学生进行职业人生规划——使得毕业生们两眼只盯着高薪,而根本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职业,这样的学生,就业焉有不失败的?往大里说,人生焉能成功?!如此一来,眼下的大专生、本科生就业难,很快就有可能变成研究生、博士生就业难,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相会,分手,再相会,再分手,直到永恒。

我在加拿大最大的新闻杂志《McLean》上读过一个“大学生就业难”的故事:一个大学生,拥有加拿大最好的麦吉尔大学(McGill)的两个学士学位,社会学和人类学,结果虽然他关注“社会”,喜爱“人类”,但“人类社会”却几乎要抛弃他。三十上下的人了,找不到工作,没有饭吃,只好回到一个社区学院去读一个汽车修理大专。他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知识越深越贫穷,学位越多越反动(后面一句话是我加的)!

中国大学生对社会需求而言,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就业难的问题,只是难在人心上,难在观念上,难在我们的思维方式上!许多大学生小公司不去、没有底薪需要靠业绩提成的工作不做;自己创业吧——创业所需要的企业家精神在中国学生身上又是一种罕见的品质,私营企业被很多人鄙夷;国营企业又失去了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吸收力;外企——许多人虽然向往外企但自身却没有获得外企所需要的那种素质和文化,因此也是欲进无门;最后剩下政府机关——但可怜的政府机关啊,这么多年来一直在人浮于事的压力中喘气,从延安时代以来六十多年更一直在“精兵简政”的梦想中呻吟……中国青年就业,路在何方?

亲爱的徐老师:

路在何方?路在市场上,路在就业意识上,路在就业意识铸就的求职和就业能力上,路在中国教育改革开始强调就业出路和目标上!

这是你这样的应用类人才(相对于科研学术类)人生发展的最佳途径。那些没有经验就急于出国的人,很多在国外陷入了一种历史性的悲惨困境:回国?没有经验找不到好工作心有不甘;留下?没有经验在美国加拿大也没什么好果子。留学领域里的一代漂泊者,在海平面上已经浪迹很久。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当初没有工作经验就匆匆出国,没有就业意识就急急赴美。以零经验拿到一个硕士学位或者博士学位,高不成、低不就,在大洋两岸都失去了最佳工作机会和最佳从业心态。

学以致用。毕业后努力寻求人力资源方面的职业发展,才是你人生最重要的目标。假如你仅仅因为这个最重要的人生目标——即职业目标并不像瓮中捉鳖那么容易获得就轻易放弃它,或者故意躲避它,这样的思路,是失败者的思路,我可不敢苟同。

你的心态,与中国社会迅速发展的人力市场、日益变化的就业需求很不相称。它是如此落后,如此不适应形势,逆反于时代,它简直就是一种时代病症。这个时代病症,因为是刚刚被我发现的,所以,还没有来得及来给它命名,本来我想用科学界的传统,以发现者的名字来命名病毒和疾病,把它称之为“徐小平综合症”——但我怕我的老母亲不理解而反对,所以,姑且让我把它称之为“大学生就业神经紊乱症”吧!

根据这个语义学解释,你在决定是否读研究生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把硕士后职业,当作你是否考研的主要决策依据,而不是把考研本身当作奋斗目标。这样,你就能够走出考研集体无意识,或者,如同王祖光先生来信所说的那样,走出“考研邪教”的控制。

(如果你自己都养不活你自己,你不是民族负担是什么?我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友?)

于是,有一天,你坐在星巴克和你的伴侣静静地喝着一杯浓浓的Cappuccino,两个人的眼睛无意间同时发出了一道任何人都看不出但惟有你们能够感知的电光火石——是的,是时候了,生一个吧!于是你们两人等不及喝完咖啡就回家。唉,这样的生活,才是摆脱了就业神经紊乱症的健康生活,才是生命最根本的价值和归宿呢!

我给你写信,目的就是要扭转这个贻误了很多人的错误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改变这错误的心理结构、治疗这个就业神经紊乱症。

但是,这个“世界第一”就是合理的吗?我看未必。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其他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独独高等教育这一块还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块堡垒。陈旧的专业设置,落后的教学方式,空洞的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教学内容,使得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与时代需求相比显得格格不入,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一方面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新兴的行业却招揽不到急需的合适人才。

一加一等于二

就业神经紊乱症:人生追求不以职业发展为终极目标,而以学位、知识、出国为终极价值。一生奋斗为学位,拿到学位难为生。

我梦见,我是小学算术老师,在教导学生背诵“一一得一,二二得四……”乘法口诀表。窗户外面,无数家长手持大红花,在等着下课,给我授奖——祝贺我教会了孩子们这么伟大的知识!教室是如此地拥挤,几乎要被他们挤破了。我惊呼“狼来啦……”,惊醒过来。

我已给您去过两封信了,在几次重读了您的《图穷对话录》后,我感觉到您所讲的警惕留学无意识,反对留学邪教的观点十分有意义。

话说回来,如果真是因为“就业形势不好”而继续在学校读书,是可以接受的理由。这在西方社会也是一个合理的选择。但问题的核心是:西方人如果遇到就业形势不好而读书,他一定是去读那个毕业出来之后能够改变他的“就业状态”、确保他能够找到工作的专业。他绝对不会为学位而读学位,他更不可能迫于家庭和社会压力而读学位。否则,从失业到失业,直接灭亡。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