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学网 历代文学
收录来自古今中外 20 多个朝代,近 60个 国家的作者超 3万 人,诗词曲赋、文言文等作品数近 60万 个,名句超 10万 条,著作超 2万 部。

佛法概要 作者:明旸法师 近现代)

章节目录树

第六节 法相宗

上一章 下一章

(二)舍滥留纯唯识观:一切诸法皆不离识,识分心、境,境别内外。上云遣虚,仅遣去心外之虚妄执境,此云舍滥,乃将心内之相分境一并舍去,较为更进一层。然心外无本境,凡所缘皆心内相分,能缘皆是见分,悉统于百法之中。今就百法舍去十一色法,二十四不相应法,六变相所缘无为法今所留者,为八识心王及五十一心所。留能缘心,舍所缘境,是为能所相对之唯识观。

佛灭八、九百年间,弥勒菩萨应无著菩萨的请求,从兜率天降在中天竺阿瑜遮国内瑜遮那讲堂,宣说《瑜伽师地论》等,而树立唯识、法相的教义。无著菩萨复自造《集论》,明一切法相,授弟子师子觉选择,故后成为法相系。又造《摄大乘论》,明唯识之理,授其弟世亲选择,故后成为唯识系。然识为能唯,相为所唯,互有因果密切的关系,不可分离,故总名唯识法相宗。世亲既为《摄论》造释,复造《二十唯识论》,以广破外道小乘,造《三十唯识论》,建立识变因果的真理。后来又得陈那、护法、安慧、难陀、戒贤诸论师继续兴起,故本宗教义乃渐完具。我国南北朝时,真谛三藏及菩提留支,对法相经论虽有翻译,但未竟全功。迨唐玄奘三藏,以英敏绝伦的才质,坚忍不拔的志向,孤身万里,周历五印度,从戒贤论师受学五部大论、十支论等。更通达因明《论理学》、声明(语言文字学)。至贞观十九年返回长安,广译经论等一千三百卷,唯识法相的奥旨,识变因果的真理,始弘扬于中土,一洗国人思想界的空洞混杂。又得弟子窥基大师,作《成唯识论述记》二十卷,并广制章疏:如《大乘法苑义林唯识章》七卷,《唯识掌中枢要》四卷,《瑜伽略纂》十六卷,弘扬本宗,近代太虚大师亦盛弘本宗。

复次,玄奘大师又综合世亲菩萨的门下,护法、难陀、安慧、亲胜、火辨、德慧、净月、胜友、最胜子、智月等十大论师所著的《唯识三十颂》的解释,而编纂的《成唯识论》十卷,为本宗树立的网维,故亦为本宗重要的典籍。

(五)遣相证性唯识观:心王虽尊,有事有理:事者、差别之相用,必须遣之;理者、无差别之法性,必须证之。是为事理相对,事尽理显,智无得所,入真唯识之唯识观。

本宗所说宇宙一切万有,都是识(心)所显现,故称为唯识宗,又本宗不诠明宇宙本体,只详密地把现象分类、故又称为法相宗。由历史观点言之,世亲菩萨根据《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制造的《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论》,是为本宗的根本经典。但是世亲以后,贤哲辈出,各有著释书籍,及至唐玄奘大师,在《成唯识论》里,引用了《华严》、《深密》、《如来出现功德庄严》、《阿毗达摩》、《楞伽》、《密严》等六经,及《瑜伽》、《显扬》、《庄严》、《集量》、《摄大乘》、《十地》、《分别喻伽》、《观所缘缘》、《二十唯识》、《辨中边》、《杂集》等十一论,以证明心识的义理,故后来学者,遂以此六经十一论为本宗所传的经论。

(四)隐劣显胜唯识观:心王心所胜劣悬殊,心王为胜,心所为劣,以心所原为心王之所管领也。就胜义说,显主体之心王而隐属性之心所,亦由博而约、从粗而精之理,以便作观耳。至此又去五十一心所,仅存八识心王,是为王所相对之唯识观。

本宗成立唯识义,古德以五重唯识观括之。

(一)遣虚存实唯识观:云何遣虚存实?即遣遍计所执之虚妄,而存依他、圆成之实有也。前已云遍计所执,如认梦为实境,如执云为固体,唯是虚妄。依他起性,如心现梦,如云浮空,幻不离真而无自体。此云遣遍计执之虚,而存依他圆成之实者,以双观真俗二谛,而专遣虚妄执耳。就俗谛说、依他起亦为实,就胜义说、圆成实方为实。对虚说实,是为空有相对之唯识观。复次、二谛又为性相二门,相依性而常显,性离相而常住。起信论云:“一心生灭门”即是依他起性,“一心真如门”即是圆成实性;二者皆不离乎一心,此唯识所以成立也。

(三)摄末归本唯识观:一心所法各分本末,本者、心之自体,末者、自体上所现之相分见分。上虽已舍相分,犹存见分之用,此则摄彼相见二分归就识心之体。心体云何?即自证分也。谓摄取识心上之相分、见分、而归于自证分。比较上二重更进一层也。是为体用相对之唯识观。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