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学网 历代文学
收录来自古今中外 20 多个朝代,近 60个 国家的作者超 3万 人,诗词曲赋、文言文等作品数近 60万 个,名句超 10万 条,著作超 2万 部。

佛法概要 作者:明旸法师 近现代)

章节目录树

第五节 佛法东传中国

上一章 下一章

经律论三藏教法,在古印度用巴利文和梵文结集的。自汉明帝时传到中国,先由摄摩腾、竺法兰译出《四十二章经》,以后汉末叶安息国安世高、月支国支娄迦纤、姚秦的龟兹国鸠摩罗什、东晋法显、道安、唐代玄奘等高僧大德共同努力下,把梵文和巴利文的三藏教法翻译成为中文。这些高僧对中国佛教的弘传和翻译,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值得佛教徒永远纪念的。汉语系和藏文系经律论三藏是中国现在所流传的大藏经。

到了九岁,有一次随他的母亲从龟兹国到罽宾国去求学,拜槃头达多做师父,修学小乘教义。二十一岁又到月氏国的北山求学,那个时候,有一个罗汉看到法师,感到这个人是非常奇异,当下就对他的母亲说:这个小孩你要好好保护他。将来到三十岁时候,如果还是坚持戒法,就会得到大众的信仰。所度的众生一定会超过优婆毱多尊者。优婆毱多度了一个人,就用一根毛竹筹子记数。他的记数筹子,居然把一间房间都装得满满的。后来他圆寂时,就用这些筹子为他举火化身。这说明他所度的众生很多。如果罗什法师破了佛制的戒法,那只能做一个才智聪慧的法师了。可是罗什法师,他能通达印度的智书,四围陀典,五明诸论,阴阳星算,具有渊博的知识,后来又回到龟兹国,拜须利耶苏摩为师,进修大乘教法。就大力弘扬大乘教法,过了一个时候,他的母亲证了三果阿那含以后,有了神通。在他到天竺国去以前,一再叮嘱罗什说:佛的方等大法,今后要阐扬到秦都。但是对你的自身不利,这怎么办?罗什说:菩萨修行,一切为了利益众生,只要佛教能够流行世间,对我个人来说,纵然受到镬汤鈩炭的痛苦,我也甘心接受。就依旧在龟兹国新王寺弘扬圣教,后来又到罽宾国为他的小乘师父槃头达多,宣说最上一乘甚深妙义。槃头达多闻法以后,就大开悟解,觉今是昨非,就拜罗什为大乘师父。所以罗什的名气,远播四方,汉地也非常景仰罗什法师。前秦符坚就派吕光将军,带了十万雄兵到龟兹国去请罗什法师、龟兹王就劝法师到中国去弘法,后来符坚被他侄子姚苌杀害,吕光割据凉州自立为王,将罗什扣留十七年。到姚兴继承王位弘始三年(公元401年)攻凉州,吕光投降,就请了罗什法师到长安,待以国师的礼节。姚秦弘始四年(公元402年)应姚兴之请,住逍遥园,大开译场,翻译了许多大乘经典,以旧译经本多处乖失原旨,所以选义学沙门五百人聚集一起,重新翻译了经论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据《开元释教录》)

对于编辑大藏经的风气非常盛行,在北方根据《贞观释教录》入藏经。南方根据《开元释教录》写经。在阅览藏经方面,也很流行,当时的许多讲经法师,遍览全部藏经,如后唐的贞海法师。为了精通《法华》,他在三十几年中,就讲了三十七座经,并且阅览藏经二遍。从隐法师精通《弥陀经》、《中观经》等,每天为大众讲经,就阅览藏经一遍。智佺法师专于《百法论》,讲过百余遍,他曾阅览藏经三遍。义楚法师精通《俱舍论》,讲圆晖疏十余遍,也曾阅读藏经三遍。文辈法师,专于修习禅定,也曾看过三遍藏经。这是唐代高僧阅览大藏经的一些情况。

一、鸠摩罗什法师(公元344——413年,一说公元350——409年),是龟兹国人,就是现在新疆库车县。本来名叫鸠摩罗耆婆什,他的父亲名叫鸠摩罗炎,母亲名叫耆婆,连父母名,所以名为鸠摩罗耆婆什,汉译童寿,就是说他虽是童年,而有耆年的德气。法师的母亲早已出家、而且证到初果须陀洹的果位,罗什法师从小就非常聪明智慧。在七岁的时候,一天能够背诵一千首的偈子,有一次,他跟随母亲,到了一个寺庙的大殿,看到一个铜的磬子,小孩好玩,用双手一举,就当着帽子一样,戴在头上,非常高兴,后来又想到这只铜磬很重,我怎么居然能够把它拿了起来,戴在头上?这样一想,当下就觉得这只铜磬十分沉重,赶快就把磬子拿了下来,因此就悟到万法唯心的道理。

佛经翻译方面的大德高僧,最杰出的可算唐三藏玄奘法师。(公元602年)。河南洛州缑氏县(河南偃师)人,俗姓陈,名袆,是陈惠的第四个儿子,幼习儒学,读到曾子避席的一段,玄奘深深体会到,要仿效曾子避席的美德,马上站起来,立在书房中,父亲当时看到这种情景,认为这个儿子是非常有礼貌,有孝心,心中十分欢喜。十三岁时,玄奘善根成熟了,他心里想,为了要远绍我佛如来的法身慧命,近光我佛遗留的宏伟教法,就跟随二哥长捷去发心出家做一个沙弥。到了二十岁,就在四川成都受具足戒。得戒之后,就到各处名山古刹,参访大善知识。同时就努力弘扬佛教,特别对于《大般若经》,更加积极弘扬,对于《涅槃经》、《摄大乘论》、《昙毗杂心》等有所心得,悟解很深。但当时玄奘法师多年来去各地闻法,异说纷纷,查检圣典也各有所宗,莫衷一是。很想得到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求会通一切。于是就立志去西方取经,同时又想到法显法师与智俨法师,他们为了弘法利生,探求真理,先后到印度求法取经。我也应该继承先哲之后,就立下了去印度取经的志愿,正巧这个时刻逢到从印度来中国的一位佛教大德波颇密多尊者(公元626年)向玄奘介绍了当时印度那兰陀寺戒贤法师在那里大弘法化,传授《瑜伽师地论》。肯定了这部论是佛教三乘学说大乘的体系道理。因此就在唐朝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修本请奏,决志自行,但没有得到批准,为了求法心切,只好从长安潜行出关,白昼隐伏,夜间赶路。当时正是八月秋高气爽的大好时光,开始走上了万里征途,历尽了艰难险阻,饱尝了风刀冰剑。以惊人的毅力,百折不回的壮志,在这冰天雪地和荒漠之中度过了漫长岁月。根据《慈恩传》记载,玄奘法师在四川时,曾于路上看到一个病人,满身生疮,真是臭污难闻,衣服也穿得非常破烂,玄奘法师心生怜悯,就把他带到寺里,给他请医生治病,又给衣服和饮食,对病人多方照顾。这个病人深感法师的慈悲心情,就传授他一卷《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玄奘法师得到心经后,心里感到十分欢喜,就发心修持这卷《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而且自利利他,到处宣说《心经》妙义。玄奘法师在前往印度取经,出关以后经过莫贺延迹地方,凡在有困难危厄的情况下,都经常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以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虔诚恭敬,专心诵念,所以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所有灾难,当下都得消除,转危为安。使《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风行于世,深得广大教徒的受持读诵,信受奉行,消灾免难,得大利益。所以说《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功德,真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我们佛教信徒,应当终身持诵《心经》,一定深得广大灵感。又传玄奘法师在益州空慧寺里忽然遇到一个生病的和尚,这位和尚知道法师就要继续上路去印度求法,就非常欢喜赞叹,同时又说:去中印度要经过很远很远的路,中间有不少的流沙和弱水,这一路上真是十分艰苦,而且也会碰到许多危险和惊恐。这位生病和尚,发慈悲心就口授了三世诸佛的心要法门,《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一卷。一再叮嘱玄奘法师,如遭到种种苦难危险时刻,要一心恭敬的称念“心经”,在往来路上,一定会得到感应可保平安,没有一切苦难。希奇的是,到了第二天早上,法师再去寻找这位和尚,已不见了。后来法师离开国境,在旅途之中,凡遇有困苦厄难环境,或碰到粮食发生缺乏时候,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键时刻,法师都随时随地至诚称念《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四十九遍。由于至诚感通,当下就得到灵应,转危为安,离苦得乐。在西行印度取经的前进道路上,经过千山万水,悬崖峭壁,终于到达了中印度,在佛成道处摩竭陀国,那里有一座那烂陀寺,当法师正在绕坛礼拜的时刻,突然间又看到上次在空慧寺碰到的那位和尚。玄奘法师说:“蒙你口授三世诸佛心要法门的《心经》,我在一路上,每当遭遇一切艰苦厄难时刻,总是一心诵念,仰仗《心经》的护佑,处处都得到顺利,使我安全到达西天,满我心愿,表示诚恳的感谢。”这卷《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不但是三世诸佛心要法门而且是观世音菩萨的慈悲灵感,有求必应,所以玄奘法师普劝人们要受持这卷《心经》。

(四)大藏经的刻印

到了二月间,玄奘法师就进谒唐太宗于洛阳行宫,太宗以极其隆重的仪式,来迎接他,奉诏就在西京弘福寺开设译场。同时召集许多大德沙门与他共同从事翻译工作。经过十九年时间孜孜不倦的努力,共翻译了佛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余卷。玄奘法师、鸠摩罗什、真谛、不空被称为中国译经的四大译师。特别是《大般若经》于显庆五年(公元660年)正月初一日在西京玉华宫译场里面,首先开始翻译的,梵本里面共有二十万颂。佛在四个地方说此经,第一是王舍城的鹫峰山。第二是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第三是他化自在天。第四是王舍城的竹林园。共有四处十六会。到了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冬天才把《大般若经》六百卷全部翻译完毕。法师才合掌欢喜的说,这部《大般若经》,乃是镇国之基,人天大宝。到了六十九岁时,由于二十多年来的翻译工作,功德圆满,就安然圆寂。玄奘法师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旅游家、翻译家、思想家。大家都非常熟悉他,称他为“唐僧”“唐三藏”。师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内载西域、印度、锡兰、一三八国家的历史、地理、宗教、神话传说、风土人情等。亲践者一一○国家,传闻者二十八国家。该书在佛教史学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亚、南亚之历史、地理、文化上,乃至中西交通史料上,均富有极高之价值,至堪珍视,故亦甚为欧美、日本学者所重视。

二、法显法师:我国早在公元四世纪,到中印度去求法取经的有一位高僧,名叫法显法师(公元340——423年)。他是山西平阳人,俗姓龚。三岁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后因慨叹僧团与经律之残阙,乃于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四人,从长安出发,经过流沙河等许多艰难险恶的路途,饱受了风霜雨雪种种痛苦,于晋兴元年(公元402年)才到达天竺。在印度各地,住了六年之久。又到斯里兰卡住了二年,精研戒律和梵文,共经历了三十几个国家,得《大般泥洹经》、《摩诃僧祇律》,《长阿含经》《杂阿毗昙心》,到了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回国,先到建康道场寺,同觉贤法师合译《大般泥洹经》六卷和其它的经律圣典。在中国翻译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当法师八十六岁这一年,在荆州辛寺圆寂。著有《历游天竺记传》,详细叙述了自己西行的经历与印度、中亚各地的佛教情况,记录了许多有关印度古代历史地理的资料,到现在仍然为世界东方学者所重视。法显法师可算是中国僧人到印度参礼佛教圣地,求取经典,并得到伟大成就的第一个人。

清代官版藏经,从世宗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成立藏经馆,就请了许多大德高僧,在北京贤良寺编稿,正式开始于雍正十三年,至乾隆三年(公元1735——1738年)前后共四年,完成了这部众所敬仰的梵本《龙藏》,共七百二十四函,计一千六百七十部,七千二百四十卷。后来又在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刊印了丹珠尔《西藏大藏经》。乾隆时期又刊印了《蒙文大藏经》,和继续印行《满文大藏经》。这是清代编印大藏经的情况。近代在上海频伽精舍刻印的,就叫《频伽藏》,共有八千四百十六卷。在中国台湾翻印的叫做《中华大藏经》。此外还有在日本刻印的《大正藏经》、《续藏》,巴利文南传的大藏经。以上所介绍的就是从唐代以来到清末为止,关于佛教大藏经、编辑、阅览、翻译和雕刻流通的一些主要概况,以便对于历代佛教大藏经的文化事业略知由来。我们佛教的大藏经在哲学、天文、医学、雕刻、艺术、翻译、旅游等方面,保存有丰富的资料,是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佛教在历史上,早已刻印有翻译中文和藏文的大藏经许多版本。我国第一次刻雕木版的汉文大藏经是公元971年,宋朝开宝四年的刻本,后来又经过了金、元、明、清几个朝代,一千多年的时期中,先后共有二十几个刻本的大藏经。佛教在宋代得到统治阶级的保护,除了兴寺度僧之外,又有很多高僧到印度去求法。同时又命使内官张从信到成都去雕刻大藏经。这是佛教大藏经刻印开始,后来从中印度来中国的法天、法贤、施护三位法师,受到朝庭的崇敬,设立译经院。太宗皇帝还亲自作了《新译三藏圣教序》,为了培养翻译人才,把译经院又改为传法院,又设立印经院,来管理和流通大藏经的出版工作。在宋代三百多年里,对于大藏经的刻版有官刻和私刻二种,共有六个刻本。第一官刻版从开宝四年(公元971年)至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费了十二年功夫,在成都刻成,叫做蜀版,共收有佛经六百五十三部,计六千六百二十余卷。第二、私刻经版,在福州东禅寺觉院刻版。从元丰三年至崇宁二年(公元1078——1103年)。共五百六十函,计五千八百余卷。第三、是福州私刻的开元寺版,从北宋政和二年到南宋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12——1156年)花了四十年时间,根据东禅寺版刻成。第四、是湖州思溪圆觉禅院私刻版。是依据福州版,共五百四十八函,计五千六百八十七卷。第五、湖州思溪资福寺版,南宋嘉熙到崇祐(公元1237——1252年)雕印,收佛典一千四百五十九部。第六、是在北宋时代就在平江碛砂(今江苏吴兴)延圣院,编写了碛砂藏,后来又和元朝在杭州余杭南山普宁寺所编刻的藏经合在一起,共有五百九十一函,计六千三百九十二卷,这叫碛砂藏。辽代的佛教也是非常兴旺,在圣宗太平元年,由于宋刻蜀本大藏经的影响,就在燕京刻印藏经共五百七十九帙。开始于兴宗重熙二十三年,完成于道宗清宁八年(公元1054——1062年)此时,辽代恢复了契丹国号,所以这部藏经就叫做契丹藏。这个刻本没有传到南方,只传到高丽国,所以现在契丹藏几乎全部丧失无存。

在元朝除了余杭南山大普宁寺刻印的碛砂藏以外,还有西夏文的大藏经,福建建阳刻雕的毗卢大藏经,现在还有一部分经典存在鼓山涌泉寺。

我回忆起唐朝义净法师写有一首西天取经的诗。“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者成百归无十,后者不知前者难。远路碧天唯冷结,砂河遮日力疲殚,后者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这首诗使我看到古德为法捐躯的献身精神。我们饮水思源应学习这些大德高僧“翻经留作将来眼”的弘法利生胸怀。唐代翻译家除玄奘外还有菩提流志、实叉难陀、义净、金刚智、不空等人。义净法师(公元635——713年)所译的经有六十一部,共二百六十卷。不空三藏法师(公元705———774年)所翻译的经有一百零四部,共一百三十四卷。玄奘是着重于瑜伽、般若、大小乘毗昙。义净是重视于律宗经典。不空是着重于密宗。至于其他的许多译经大德所翻译的经典也是各有所长。在这个时期中总共译出三藏三百七十二部,二千一百五十九卷之多。可见对唐代佛教翻译经典作了很大的贡献。

这卷《心经》,在《大般若心经》第四百零一卷到第四百零五卷中间的四个品里,就是佛与舍利弗二人的问答,关于般若行的功德中间,摄要提出来的一段,作为单行本来流通,即是玄奘法师所译《大般若经》的第二分初,《缘起品》、《欢喜品》、《观照品》、《无等等品》经文的心要法门,最最简单,只有二百六十字,这卷《心经》真是《大般若经》六百卷的核心。故所以叫做《心经》。这卷《心经》是法师在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翻译的。玄奘法师在那烂陀寺戒贤法师处学了五年,对于瑜伽学说有了进一步的悟解。最后又在枝林山胜军居士处学了两年,把瑜伽学说方面的一些疑难问题彻底弄懂,玄奘法师又在各地参学,对于大小乘各种学说,都有深刻理解,融会贯通,造诣甚深。在印度声誉极高,有“大乘天”的尊称。玄奘法师后来在印度周游各地,到处都开辟论坛。由于他知识渊博,辩才无碍,战胜了许多婆罗门教徒,成为声名显赫的论师。玄奘法师在印度走遍了一百二十八个大大小小的国家,度过了十七年的漫长岁月,精通梵文和佛陀要义。到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二十四日回到长安,带来了梵文本子三藏圣教,一共有五百二十个夹子,总计六百五十七部,就用二十四匹驼马,负载回来。

(一)佛法在华的初传

佛教初传到中国,主要译师是安世高。

到了金代有一位崔法珍比丘尼,她在山西省南部地方,断臂发愿募资翻刻北宋的大藏经,并加以补充,从熙宗皇统八年,到世宗大定十三年(公元1148——1173年),经过二十多年时间,才刻印成功。

(二)中国佛教的奠基人

安世高,别号叫做安清,安息国的太子。他精通禅学,教人修学安般守意。调摄我们出入呼吸的气息,收摄妄想心。专注一心,功夫成熟,就能得到三昧禅定。这种修禅方法,等于六妙门的禅观。毫无疑问这与达摩大师在嵩山少林寺所修的面壁观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位太子是夙植灵根,久培德本,而且得了宿命通的特殊功能。他三世以来都是做安息国的太子,第一次做太子的时候,就发心出家做和尚。知道自己前生欠了人命债没有还,据他的观察,债主是在中国洛阳地方。于是来到洛阳,正巧,他刚到洛阳旷野途中,忽然对面来了一个少年人。由于前生冤业关系,看到他就心中怒火焚烧,生大瞋恨,马上拔出利刀,迎面杀去,当下安世高法师就被杀死。但是他命终之后,中阴身又到安息国去,又投胎做了太子。年纪长大以后,发心出家修道。知道还有宿债未还清,债主依旧在中国洛阳,因此又航海来到中国洛阳,就到前生被杀死的少年家里借宿。奇怪的是上次命债未还,一见忿怒,现在命债还了,见面之后,很欢喜地留他住宿,并招待筵席,在席间法师就问少年说:你知道我吗?少年说:“不知道”。于是法师就告诉他,我是你某年、某月、某日在旷野途中,被你杀的和尚,这位少年听到这几句话,大吃一惊,因为这件杀人的事,相隔好多年了,并没有别人知道,所以心里怀疑,一定是鬼来讨命,非常恐怖。法师就对他说:你不必害怕,我不是鬼。因为我当时被你杀死,是还你的命债。死后又到安息国投胎,出家修行,我现在再来洛阳,还是来偿命债的。我明日又会被人打死,但是希望你受我的嘱托,对官厅说,不要误办凶犯的罪。这样一来我的命债就可以还清,可是这位少年听了太子的话,感到十分惊奇,到了第二天,吃了早饭,就随太子一同到街坊去。再巧没有了,居然在太子前面走着一个挑柴的人,太子就跟在后面,走了不多久,这个挑柴人,前头的柴松了下来。后面的柴落在地上,这根扁担的弯头当下就向后面敲去,正巧打中法师的脑部,当下毙命,官方就秉公法办,判挑柴人以命偿命,此时这位少年就出来对官厅作说明,于是官厅就不予处理了。但是安世高法师第三世再到安息国去投胎做太子,后来又出家做和尚,精通三藏教义,第三次再来中国,这个时候正当后汉桓帝延和年间,住在中国弘法二十多年,安世高法师,他所翻译的经典,据三藏集记所说,一共有三十五部,达四十一卷之多。而《佛说八大人觉经》,就是法师所翻译的一部。

到了1934年,在山西赵城广胜寺发现了这个藏经的刻本,现在保存下来,只有四千九百五十七卷,所以叫做赵城藏。保存于今之北京图书馆。

佛教究竟什么时候传到中国?历来各种典籍记载不同,大约有十种之多。大多数人公认是东汉孝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到中国的。据说汉明帝有一天,做了一个梦,梦中看到一位相好庄严、金光灿烂的金人,一手拿着一把弓,一手拿着二支箭,就在金銮殿上空飞来飞去。到了梦醒以后,就把梦中所见的事情,问了大臣傅毅。傅说,我听说西方有圣人,名字叫做佛,而陛下所梦金人,手拿一弓二箭,这就是佛字。汉明帝便派遣中郎将蔡愔、秦景、博士、王遵等十八人到印度去请求佛法。路上经过大月氏国,正巧遇到了摄摩腾、竺法兰二位法师,骑着二匹白马,带来了佛像和佛的舍利以及梵文贝叶经六十万言,从印度来到中国弘传佛法。因此汉明帝就以最隆重的仪式,把二位尊者迎接到洛阳,先住鸿胪寺,不久又在洛阳雍门外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白马寺,为供养这二位法师安居之处。后来就在白马寺翻译了《四十二章经》。佛教传到中国以后,首先就从国王宫廷里面开始信奉起来,后来就逐渐地推广到民间。汉人最初发心出家做和尚的是朱士行法师,也是中国第一个和尚。后又有阳城侯刘峻等人也出家做和尚,洛阳又有妇女阿潘出家做尼姑,是中国尼僧的开始。当时出家的僧尼只是剃除须发,都没有受三坛大戒。到了三国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才由中天竺国沙门昙柯迦罗法师来到洛阳,翻译出《僧祇戒心》,并创立起戒坛给和尚、尼姑传授三坛戒法。所以中国佛教徒推昙柯迦罗律师,为律宗初祖。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佛教才有真正的比丘、比丘尼。

上面所介绍的关于安世高、鸠摩罗什、法显、道安、玄奘的简要事迹。这五位翻译家、旅游家、文学家。对于沟通中印文化,特别是佛教经典著作等方面,都立下了伟大的功勋业绩,是值得我们中国佛教徒永远尊敬和崇拜。

道宣律师说:鸠摩罗什法师,夙根深厚,乘愿再来,他过去七世以来,都是做一个精通佛学的译经法师,他在临终时候对大众发了一个誓言,如果我一生所翻译的经论,能够深合佛的本意,火化后舌根不烂。后来火化果然舌根不烂,红彤彤的鲜艳如生。这就证实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许多经典的确契合佛心。

(三)伟大的翻译家

三、道安法师(公元312——385年),常州扶柳(河北正宣)人,世家业儒,十二岁出家,天资聪敏,但以相貌黑丑被人们看不起,所以经常要他做些苦力劳动,可是他却十分卖力。后来要求师父把经书给他看,师父就拿了一部长达一万言的佛经,要他念诵。想不到这位相貌不扬的道安法师,记忆力很强,就在一天的时间里,居然把长达一万言的一部佛经,背得熟透,而且一字不错,师父大吃一惊,真是难得难得。通过这样的考验以后,终于改变了人们对他很轻慢的看法,认为是佛门的法器,为其传授比丘大戒。后来遇见佛图澄法师,对他很欣赏。常代澄讲说,时人称赞“印道人,惊四邻”。东晋孝武太元四年(公元379年)秦王符坚以七万雄兵,攻克襄阳之后,高兴地说:我取得襄阳,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道安法师一个人。还有习凿齿半个人,一共是一个半人。可见道安法师的道德学问,甚为符坚所敬仰。后来弘扬圣教,普利众生,跟他参学的门人,就有数千人之多,安师精通佛典,科判佛经为三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当时就有许多人对道安法师把佛经分为三分的见解,表示怀疑,诽谤为自作聪明,自持己见。后来印度有一部亲光菩萨论,翻译到中国来,打开一看,这部论里,居然也有三分的分法,因此才相信安师智慧超胜,深契佛心。实在是有先知之明,所以佛经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分的科判,是起始于道安法师,证实于亲光菩萨。大家都知道,我们出家人为什么都称释子呢?这就是道安法师肯定下来的。他根据印度佛教规定刹帝利(贵族)、婆罗门(祭祀)、毗舍(工艺)、首陀罗四姓出家,统统都称为释子一说,判定中国的出家和尚一律姓释。到了晋太元十年(公元385年),时年七十四岁圆寂。道安法师出世的时候,有一件稀奇的事,左边手臂有一块肉,高了起来,就象印子图章一样,所以大家都叫他为印手菩萨,有一次道安法师访问习凿齿,一见面法师就问:请教尊姓大名,可是那骄傲自大的文学家,就毫不客气的回答说:“四海习凿齿”,这就是说在四海之内只有我习凿齿一人而已。安师一听,心里就想,这个人确实傲气凌人。当习说请教法师法号,安法师有意识的回答一句,“弥天释道安”,就是说普天之下,只有一个专通三藏的道安。你大我比你更大。由此法师与习机教相当,棋逢敌手,机辩纵横,争论不休。但习凿齿只不过是一个世智辩聪,当然是比不上道安法师的妙观察智。古人说不打不相识,习凿齿就提出“芥子可纳须弥之山,毫端能现宝王之刹”,实在令人难以理解。就是说微小的芥子为什么能纳须弥山呢?纤细的毫端为什么能现宝王之刹呢?道安法师深入经藏,智慧如海。随口就回答说:“听说你曾读过十三幢楼房的藏书。请问你的十三幢楼的藏书究竟放在什么地方?”习凿齿一触便悟,得大利益。这就是佛教里《华严》事事无碍境界,是不可思议的法门,就譬喻我们拿一尺大的镜子,登上高山,向四方上下一照,所有的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统统都现在一尺的镜子之中!习凿齿所开悟的就是重重无尽,法法圆融的道理。因此对道安法师心悦神服,甘拜下风。经过一场辩论,二人就互相尊敬,彼此结为方外之交,一僧一俗都为符坚与人民所敬仰的。

明代对于刻印大藏经事,也非常重视,前后共有五种刻本,三种官刻、二种私刻。早在洪武年代(公元1368——1398年)在南京刻印的,叫做《南藏》。在永乐年间,再在北京刻印的叫做《北藏》。后来又在杭州刻印的方册大藏经,叫做《武林藏》。这三种藏经是官刻流通的。后者二种是私刻的。万历时期开始雕刻,到了清朝初期完成的方册大藏经,叫做《嘉兴藏》(公元1473——1619年)它是在嘉兴楞严寺发行的。但是这部藏经刻印地方是在浙江径山,所以又称为《径山藏》,在永乐和万历年代,先后曾经两次翻刻过藏文叫做《甘珠藏》,后来又经过数次把部分要典翻刻为“番本”大藏经。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