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军的编成,一般乡为一个连,大乡为一个营,其中三分之一人员为“游击民军”。城镇、厂矿、农林场等民军,根据情况编为连、营、团、师,省或县内某一战区在战时可将民军编成师、团。
原陆岸县林场工人,也是归侨,名叫潘拾。1978年12月20日他从同登乘火车去谅山,在车上听到一位军官不买车票与乘警斗嘴时说:我不买车票,是办公事的。你要知道我的身份吗?就到第3师参谋部找我好了。
在工事构筑上,强调隐蔽巧妙,便于分散配置兵力,独立固守。防御阵地及重要制高点上构筑有支撑点式的环形防御工事,辅以大量的暗堡及“A”字形掩蔽部。工事构筑注意充分利用越北山区易守难攻的地形。在石山区,主要利用天然山洞,配置轻重机枪、高射机枪、各种火炮、反坦克武器,构成较坚固的火力点。在公路两侧、拐弯处、隘口等,利用竹山、树丛、甘蔗地、草丛等,构筑各种真假明暗堡和掩蔽部,以便实施突然而猛烈的伏击、袭击和阻击。在土山区,则根据不同地形,构筑各种类型的支撑点式的环形防御阵地。工事大部分为土木结构的野战工事,也有少量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永久性工事。主要工事有战斗工事、隐蔽工事、保障工事和指挥工事4种。战斗工事包括步枪掩体、机枪掩体、高射机枪掩体、火箭筒掩体、火炮掩体、地堡、堑壕、交通壕、丁字壕、三叉壕等,这些工事大多便于观察、射击、隐蔽、可打可藏。隐蔽工事包括“A”字形掩蔽部、猫耳洞、坑道、地道以及改造的天然山洞等,主要用于防炮击和防空袭击,需要时也用于战斗。“A”字形掩蔽部用于防炮及和防空袭,需要时用于战斗,是越军最常见的一种野战工事,可供一个战斗小组至一个班的人员掩蔽、住宿,内存各种枪支、弹药、干粮和饮水,既便于战斗,也便于生活。保障工事包括弹药室、储藏室、伙房、伤兵掩蔽部等,这些工事通常利用天然岩洞,在无天然岩洞的地方则用人工构筑。指挥工事包括各级指挥所和观察所。
在重要阵地前沿,越军设置有多道混合障碍物,纵深100~200米,并与火力配系紧密结合。通常第一道为雷区(有的将地雷设在铁丝网内侧),第二道为铁钉、竹签,第三道为铁丝网。阵地前的铁丝网为一列桩,一般架设在堑壕前40~50米处。
随后,许世友又讲了以下的意见:过几天要去现场勘察,现在要做些准备,研究一个初步的计划。准备好了,到时候就走,人不要多,行动要保密。兵不厌诈,并不厌密。
特工配合,是越军十分重视的一种战术手段。越军吹嘘,特工是一支“高度采用游击战术的特殊部队”,可以执行任何作战任务。
“总共有多少敌人?”
在防御体系上,选择道路两侧险要地形,逐山设防,使战术地幅内的兵力形成纵深梯次配置,这既利于节省兵力进行重点防守,又利于节节阻击。兵力配置一般以营为独立作战单位,分片包干,进行固守,其防御正面3~5公里。连支撑点一般选择在能控制道路、桥梁的制高点上,通常利于扼守,便于相互支援和进行兵力、火力机动,便于构筑阵地,能迫使对方在不利态势下实施进攻。连支撑点一般包括2~4个高地,编成1个主支撑点阵地,防御正面600~800米,有的可达1000米,防御纵深800米。主支撑点阵地的兵力通常为一个加强排,并可得到营属82迫击炮和无后座力炮的支援。其他阵地兵力最大为排,小则为班。以一个连的兵力占领一个制高点的情况不多。
野战部队担负机动作战任务,最大编成单位是军,基本作战单位是师。军通常编有3个步兵师,有的多达5个师,也有的仅1个师,以及装甲旅、炮兵旅(团)、防空或高炮旅(团)、工兵旅(团)和通信团等,有的军还配属有特工团。步兵师约1万余人,编有3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以及装甲营、高炮营、工兵营、通信营、运输营等特种兵分队。步兵团约2300人,辖3个步兵营和12.7毫米高机连、120毫米迫击炮连、75毫米无后坐力炮连、侦察连、工兵连、通信连、运输连等。步兵营约520人,辖3个步兵连、一个火力连以及通信排、运输排、侦察排等。步兵排编为3个班,每班9人,其中一名轻机枪手,一名火箭筒手,其余配冲锋枪或掷弹筒。
军区部队担负地区性作战任务,当时几个军区的编成各不相同,下辖的作战师占全军作战师总数的近一半。多数军区辖2~3个师,多的5个师,少的1个师。有些军区还辖有2~4各独立步兵团,1个装甲团,1~2个炮兵团、高炮团、工兵团,1个通信团、运输团以及特工团。
346师又称“高北师”,师部驻高平省南俊,下辖步兵246、677、851团和炮兵188团。246团是该师主力,又称“新潮团”,抗法战争时期组建,当时为越军总参谋部直属的主力团,曾担任越共中央的警卫任务,参加过边界战役和9号公路战役,擅长运动袭击和防御作战。
“你举个例子给我听。”许世友说。
汇报的同志说:“由于越南原来是友好邻邦,我们对越南没有侦察工作。自从黎笋集团反华排华以来,大量华侨被迫回国,现在的情况相当一部分是从华侨中调查得来的。”
越军的生产师、工兵师、运输师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分别由国防部经济建设总局直辖或归军区指挥,担负基建、筑路、农垦、林业任务。
原侨居高谅省有龙镇的归侨邱承发说:3师部队调往谅山时,有一辆汽车滑到有龙桥下,上不来,车上的人便在邱家做饭吃并住宿。他们问邱:这里离谅山还有多少路?邱问:你们从哪里来的?他们说:从南陆来,到谅山去。
黎笋集团反华侵华蓄谋已久,在越南统一后,就制定了对我作战计划。黎笋集团狂叫:“为了打败北京,要做到每个人是一个战士,每个乡是一个阵地,每个县是一个堡垒,每个省市一个战略地域。”
在火力配系上,注意巧妙设置一兵多用。在重要地段,从前沿至纵深组织了比较严密的火力配系。重要支撑点一般配有火炮、火箭筒、高射机枪、轻重机枪、冲锋枪以及掷弹筒、手榴弹等多种火器。在无空中威胁的情况下,高射火器均打平射。核心阵地通常以85加农炮、37高炮和高射机枪为骨干,配以轻重机枪、冲锋枪构成多层火力网。阵地上人少火器多,配备的兵器超过实有人数,每一小股兵力,多配有各种火器和大量弹药。士兵和民兵大多能使用多种武器,打一种武器换一个地方,使对方难以摸清虚实。有的阵地则预先标定好射界和射距,提前准备好射击诸元,待对方接近前沿阵地时突然开火。
基于对战区地形条件和越军情况的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我军实施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不仅政治上有理,而且军事上有利,只要作战指导思想正确,完全能够达到惩罚教训黎笋集团的目的。
火器运用上也有许多特点,如:曲射高炮多配置在反斜面上和山顶,直瞄火炮多配置在侧翼,高射机枪、重机枪多配置在制高点侧面,轻机枪、步枪多配置在正面,并根据便于发挥火力的原则,将各种火器相应地配置在山脚、山腰和山顶,形成高低不等、远近不一、正射和侧射结合的多层交叉火力网。迫击炮和高射机枪平射控制暴露的或遮蔽的主要通道、谷地和便于接近的地形,掷弹筒控制冲锋枪有效射程和手榴弹有效投掷距离外的中间地带。火炮多采取分散配置,集团射击。预备发射阵地较多,火炮机动转移较快,炮兵观察靠前并与特工及侦察人员结合。反坦克火器通常以小组配置,利用公路拐弯处、山隘、山洞、房屋和甘蔗地构筑隐蔽发射点,发射距离一般为十几至几十米,打了就跑。
突出“战略进攻”,强调积极防御是越军作战的另一重要原则。越军认为“进攻是主要的,是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防御要积极顽强,贯穿主动进攻思想,特别是防止消极防御”。“在作战方面,我们的军事艺术始终贯穿着进攻思想,积极消灭敌人”。黎笋、文进勇、朱辉珉等主要军政头目在各种场合的讲话中,反复强调越军的“战略思想是进攻”而不是“防御”。即使在防御态势下,也要贯穿反攻作战的思想,要“防御和进攻相结合”。战前,越军在北部地区和中越边境沿线举行的以我为作战对象的演练中,就体现了上述指导原则。他们设想对我军采取两个阶段作战,在防御作战阶段,首先利用防御赢得时间,完成反攻作战准备,既当我一梯队进攻受阻,二梯队尚未投入战斗时,即转入第二阶段反攻作战。首先收复失地,恢复战前防御态势,尔后攻入我境,占领我边境城镇,并在主攻方向投入战役预备队,攻入我境浅近纵深,占据有利地区,建立新的防线。
抗法战争胜利后,越南开始接受苏联的军事理论,照搬苏军的建军思想,搞正规化。从1958年起相继组建了海军、防化兵、武装公安和装甲兵等兵种。
武器装备仰人鼻息。过去,越军的武器装备基本上靠中国和苏联援助,公开反华后,主要依靠苏联提供。轻武器尚有一定储备,但本国不能大量生产重武器装备,装备入不敷出,战争潜力有限,根本不能满足其霸权主义野心的需要。越南在抗美战争结束后不久,接着就发动侵柬反华战争,国力更加虚弱。越南财政收入每年需二三十亿越元外援弥补财政不足。由于军费负担过重,建设资金不足,国民收入连年下降,市场物资全面短缺,人民生活困难日益加深,濒于破产的国民经济难以支撑其侵略战争的长期消耗。
越军创建于1944年12月22日。当时胡志明在高平省原平县成立“越南解放军宣传队”,全队仅有34人20支枪,由武元甲任队长。1945年8月参加“全国总起义”,推翻了日伪政权。
越军的第三条作战原则是强调“以少胜多”,“独立作战”。越军鉴于人少战线长,部队被迫分散作战和山岳丛林地易守难攻,不便大兵团机动作战的特点,特别强调“以少胜多”和“独立作战”,黎笋、朱辉珉等在讲话中反复强调要“以小胜大”,越军下发的文件也强调:在作战方面“善于以小胜大,以质量胜数量,善于以少数打多数,同时又合理地集中力量以多打少,以最少的力量和战争手段夺取最大的胜利”,并强调在树立密切协同思想的同时,“每个人、每个粪堆、每个单位”和每个“单一兵种”,要有独立作战的精神,防止“依赖情绪”。
“同登地区有一个师,该师的番号很久没有搞清,后来有5位华侨向我们反映了有关这个师的情况。
越南除大力扩充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外,还大搞“民军”建设,把民军作为“全民国防”的基础力量。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特工便利用黄昏、夜晚、雨雾,以及对方防御间隙或隐蔽地形,潜至目标外围附近隐蔽待机。先头分队秘密排除或穿越障碍后,特工主力以多路、多方向靠近目标。特工分队破袭重要目标时,通常编为突击部分和外围掩护部分。突击部分主要携带炸药、爆破器材对目标实施破袭,外围部分担任阻击打援与设置疑兵。作战时即分工明确,独立作战,又注意密切协同。
这些情况集中在一起,就证明了第3师已到了同登。
1946年底至1954年7月,进行了长达8年的抗法战争。越军进行了5次较大的战役:1950年的红河中游、宁平、和平战役;边界战役;1952年秋冬的西北战役;1953年的上寮战役和1954年的奠边府战役。1949年8月,在我国援助下组建了第一个步兵师(308师)。随后相继组建了12个师、一个独立团、2个工兵团和4个炮兵团,以及通信兵、工程兵、炮兵和高射炮兵等兵种部队,总兵力达33万人。
越军在我广西正面设有第一军区,部署由陆军部队11个师零9个旅、团,成二线配署。
构筑的工事基本上是上下、内外结合。在山地防御中,通常根据高地大小及高度不同,从山脚至山顶构筑2~4层工事,有的多达6层。各层工事均与堑壕相通,各道堑壕又以交通壕相接。战斗中,多以山腰工事为主,依托山腰、山顶、山脚工事,组成多层火网地带进行抗击。在城镇和重要村庄附近,构筑内外多层工事。如同登火车站、谅山市的大小石山及文庙附近地域,越军以天然洞穴、我援建的大型坑道和法军过去修建的永备工事为骨干,构筑了地道、坑道、并与城镇以外的野战工事相连接。形成内外结合、互为依托、比较坚固的核心防御阵地。
在普通村庄内,亦多有掩蔽部、各种掩体工事、并以蛇形堑壕和交通壕连接村外阵地。一般情况下,越军和民军仅有少量人员在山顶进行观察和防守,其他人员则在村里进行日常活动。一旦发现情况,便迅速通过交通壕进入村外阵地。
反冲击是越军防御中的一种辅助手段。首道阵地失守,一般不组织实施争夺,但重要阵地失守后,则通常组织班至连兵力在火力掩护下实施反冲击。反击时机一般选择在夜晚或对方立足未稳之际,反冲击前,一般先火力急袭。反冲击时,队形疏散,以低姿呈“S”型跃进。当反击失败回撤时,沿回撤路段设置地雷,以阻追击。
越军在阵地上构筑的工事数量很多,通常每件火器构筑有3个掩体,一个正式使用,两个备用。每个战斗小组构筑有一个“A”字形掩蔽部。每个连构筑有4~5个观察所。连以上单位构筑有一个正式、两个备用的指挥所,各类工事一般均与堑壕、交通壕连接。
归侨陈良学的妻子有一次上街,住同登市3师的一位少校的妻子告诉他说:她的那位少校每星期都回来的,有时一星期回来3次。
越军设制的障碍物有爆炸性和非爆炸性两类。爆炸性障碍物以地雷为主。地雷种类繁多,从制作方法上分为制式地雷和土造雷两种;从构造上又分为木壳、铁壳、塑料壳3种。根据其性能及用途则分为绊雷、压发雷、松拉雷、紧拉雷、定向雷和跳雷等,其中以绊雷最多。越军在坚守要点前沿约300米处通常设有数个雷群,雷群纵深4~5米,不同类型的地雷互相交错埋设。非爆炸性障碍物主要有竹签桩、倒刺钉、陷阱、铁丝网、竹篱笆、荆刺、鹿砦、壕沟、断路、石墙等,这些障碍物通常设在边境地区和公路沿线的道路岔口、上下坡、拐弯处、桥梁、涵洞等处以及小路两旁的草丛中。
归侨韦观生,曾在越军第3师第2团通信连当过兵。他说:第3师于1976年7月从茅庄北调河北省。1978年7月上旬长官动员,准备调谅山同中国打仗,12团7月12、13日乘火车去了谅山。
越军的建军历史虽然不长,但经过抗法、抗美战争,几乎所有的干部都打过仗,有着比较丰富的作战经验。
许司令员说:“你讲得很好,有根据,也有分析。希望再把不清楚的敌情搞清。还要注意敌人变化,他们不是死的,一定会有变化,特别是发现我主力到边境后,他们可能重新调整部署,纵深里的战略预备队也可能有调动,今后不但要注意敌人的静态,还特别要注意敌人的新动态,发现一点蛛丝马迹,都要注意研究。”
许世友常引用毛泽东同志的话:“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要打仗了,他首先要把敌情搞清楚,情况明才能决心大,搞不清敌情,就无法下正确的决心。他到达南宁后的一天,在他的宿舍里对我说:“敌情搞得怎么样?”
第一线为高平、谅山、广宁省地区,部署有6个师零6个团。其中,325B师位于先安地区,338师位于位于亭立县太平地区,3师和473师位于谅山地区,304师位于北山地区,346师位于高平地区,广宁省43团位于芒街地区,244团位于河桧县地区,高平省567团位于重庆地区,576团位于茶灵地区,49团位于保乐地区,边防县各有一个独立营。
“在我们正面的敌人,团以上单位基本清楚。”
特工分队执行任务时,通常先派出先头侦察小组,实施一至数昼夜的抵近观察或潜入侦察,掌握对方的活动规律,而后制订多种破袭方案,并组织图上或沙盘作业,同时秘密向目标地区附近运送弹药及其它装备。
民军的装备接近其正规军,配备有步枪、机枪、火炮、反坦克炮、高射炮等火器。按规定,“游击民军”全部配有武器,“普通民军”20%的人员配有武器。民军头目一般由农村、厂矿、农林场基层单位的负责人担任。民军平时归地方部队各级指挥部指挥。战士根据地形、交通等情况,组成以一个乡为中心、数个乡联合作战的战斗群。乡民军受战斗群指挥部和县军事指挥部的指挥,城镇、厂矿、农林场等单位的民军,必要时直接受省军区指挥部获省内某一战区指挥部的指挥。
越军的作战原则,首先强调“边界固守”,“一线取胜”。黎笋集团认为,越南地幅狭窄,纵深短浅,回旋余地小。一旦边境一线失守,不但作为物质基础的工业基地难保,而且河内也岌岌可危。但北部地区山高林密、沟壑纵横,易守难攻,组织边界“坚固防御”,可以为“全国转入战时状态争取时间”。因而主张“一线取胜”,反对“诱敌深入”。黎笋1977年1月声称,“决心以第一仗和第一线就取胜”。总政治局主任朱辉珉1978年10月也叫嚷,要“从第一线打败敌人的战略决策出发来策划生活和防御、经济、国防、思想和组织”;“思想上要决心努力争取在边界上速战速决,诱敌深入的战略是错误的”。为此,越军在强调增强一线防守力量的同时,大力加紧一线地区的战场建设,在同登、谅山、高平等战略要地构筑了以坑道、永备工事为骨干的要塞式阵地,加修了战区交通要道,破坏了通往与我国境内相连的主要道路、桥梁。
这次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我广西方向主要歼敌目标是位于高平地区的346师和位于谅山地区的3师。这两个师均参加过抗法、抗美战争,经历过一些较大的战役,在越军中是比较强的作战师。
特工部队是越军在陆军侦察分队基础上组建的一个独立兵种,成立于1967年抗美战争期间,归总参谋部直接指挥。特工部队被越军吹嘘为特别精锐的兵种。通常以班、组(3~6人)为单位独立行动渗透到对方战役、战术纵深,袭击对方指挥所、炮兵阵地、车站、桥梁、机场、港口、仓库、医院等重要目标。由于人数少,装备轻,战斗行动比较机动灵活,但作战能力有限,不能长时间连续作战,所以往往以袭击手段达到所谓“以少胜多,以小胜大,险中取胜”的目的,“捞一把就走”是它的主要作战特点。
“我们正面是越军第一军区的部队,有11个师,可能同我们打仗的共有9个师。”
汇报的同志讲完以后,许世友问:“这些情况是怎样得来的?”
越军在反华侵华的作战准备工作中贯彻了上述作战指导思想和原则,经过长期的精心策划和苦心经营,在我军发起自卫还击作战前,其指导思想和作战原则已很明确。
第二线为河北省和北太省地区,部署有5个师零3个旅、团。其中,312师位于太原地区,431师位于慈山地区,327师位于东潮地区,329师位于鸿基地区,242海岛守备师位于锦普地区,河北省196团位于谅江地区,经济建设总局所属的38旅位于东幕地区,98团位于陆岸地区。
“这9个师的部署都清楚吗?”
汇报的同志把敌军部署图挂好,开始讲越军的一般情况,再讲敌军的部署,最后讲敌军的作战思想、战略方针、作战特点,确实讲得很详细。
海军成立于1955年8月,发展较慢。1975年缴获100余艘美伪舰船后,有较大的扩充。当时兵力约3万人,编有1个舰队、1个陆战旅、1个炮艇旅、10个作战勤务团,以及若干侦察、通信、雷达、工兵等保障部队。装备各型舰艇200多艘,4万多吨。其中作战舰艇近百艘,主要有驱逐舰、护卫舰、护航舰、坦克登陆舰、鱼雷艇、导弹艇、猎潜艇等。舰队所属各团分别担负海上作战、近海巡逻和运输补给的任务,各沿海区主要负责本海区的沿海警戒。
后来实战证明,同登确实是越军第3师防守。
过了3天,情报部整理出一份敌情报告,标了一份敌军部署图,向许世友司令员专题汇报。
我立即到情报部,把许世友司令员的指示传达给毕部长,让他指定专人做好准备,等待向许世友司令员汇报。
在中越边境沿线,越军设有公安屯27个,其中在我国钦州地区防城县当面6个,南宁地区当面13个,百色地区当面8个。公安屯小的一般为数十人,大的多达100余人,下辖1~4个机动班及侦察组、群众工作组、检查组、后勤组等。每个屯配有机枪、火箭筒、迫击炮、无后座力炮及电台等装备。
1964年8月“北部湾事件”后,越南展开了全国规模的抗美救国战争。越军共进行了6次规模较大的战役,如1967年的溪山战役,1968年的新春战役,1971年的9号公路战役,1972年的广治战役,1975年的西原战役和胡志明战役,于1975年4月30日解放了西贡,推翻了美伪政权,实现了南北统一。在抗美战争中,越军除了得到中国和苏联提供的大量军事装备外,还缴获了几十亿美元的美式装备,组建了空军、防空兵、特工部队及第一、二、三、四军。
从抗美战争情况看,越军特工主要用于袭击对方的指挥所、通信枢纽、炮兵阵地、后方设施等目标。执行任务时,兵力、装备“少、精、轻”,一般以连、排、班为单位,特殊情况下才使用团规模的兵力。
武装公安部队受国防部和内务部的双重领导,兵力约7万人,负责社会治安和边海防。下辖机动团和若干个公安团。各省设有相应武装公安指挥部,下辖机动营和若干个公安屯。
陆军是越军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军种,兵力达100多万人。装备有各型坦克、装甲车2000多辆,85毫米以上口径炮近3000门。编有7个兵种司令部、4个军部、6个军区,共有60多个师。其中近三分之二为步兵师,其余为生产师、工兵师、运输师等。1975年以来,越军就以我国为主要作战对象,将大部分作战师部署在北部地区。
中越边境全长1347公里,越军展开不到10个师,正面宽、兵力少、间隙大、翼侧暴露、纵深兵力除河内守备兵力外,能用于机动作战的兵力也很少,纵深空虚。
越南最根本、最致命的弱点,在于其侵柬反华的非正义性质。他们的所作所为,违背了越南人民的意愿和根本利益,遭到了世界人民的谴责,统治集团内部不稳,人心背离,士气低落,许多人不愿为霸权主义卖命。
抗美战争一结束,黎笋集团继续扩军备战。越军逐步发展成一支军兵种比较齐全,正规军、地方军、民兵游击队相结合的武装力量;拥有陆军、海军、空军、防空兵四大军种以及公安部队和特工部队,成为黎笋集团对外侵略、扩张,对内镇压人民的工具。
特种兵部队,除防化兵直属于防化兵司令部外,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通信兵、特工部队均由本兵种司令部或所在军、军区指挥。炮兵的主要装备有85、130毫米火箭炮,120、160毫米迫击炮,37、57毫米高射炮。团以下所属炮兵装备的火炮有75、82毫米无后座力炮,60、82、120毫米迫击炮。装甲兵的主要装备是T-34、T-54、T-59、M-41、M-48型坦克和M-113型装甲车。
在阵地设置上,主要沿交通要道,构成了有较大独立性的支撑点式防御体系。越北山区山峦重叠,坡陡谷窄,地势险要,唯有谅山、高平、芒街等地可谓两国天然通道,并有交通干线通往河内、海防等心脏地区,沿线还是越北地区主要城镇及重要工矿企业所在地区。基于这些情况,越军没有将其有限的兵力沿绵亘的中越边境线全面铺开,而是重点扼守通往纵深的几条交通要道,以谅山为主要防御方向,集中了2个师又7个团的兵力,占广西当面边境兵力的将近一半。
工事的伪装也十分巧妙,伪装样式很多。如在各工事、阵地、机动道路周围种植木薯、红薯、香蕉及各种经济作物,既能伪装阵地,又可收到经济效益。各阵地除修筑了一些暴露工事迷惑对方外,还在难以发现的树根、竹林、山脚、草丛处,构筑了大量的暗堡和暗火力点。战斗中,往往以暴露的工事火力先开火,吸引火力和注意力,待对方向其发起冲击时,隐蔽的火力点再突然开火。在主要阵地附近,一般构筑有假阵地。在坚守的阵地上,工事也有真有假,真假结合,并注意采取一些佯动手段欺骗对方。
步兵第3师又称“金星师”,师部驻凉山及其以南地区,下辖2、12、141团和炮兵68团。该师原驻越南南方,1976年六七月间北调至越南北部陆南、陆岸地区,隶属越军第一军区。在我自卫还击作战前调至同登、谅山地区。该师及所属141团曾获“人民武装力量英雄”的称号。12团是该师的主力团,曾获“英雄团”称号,擅长进攻,能打近战夜战,各级干部训练有素,实战经验丰富。
特工打响的时间通常根据地形、天候等情况,选在午夜或拂晓对方疏于戒备之时,若发生意外,则以先打响的分队行动为准。打响后,要求首先能“打到指挥位置”,“中心开花”,多方向、多路穿插、分割,迅速突入目标,以手雷、火箭筒、掷弹筒、冲锋枪打击对方。战斗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5~25分钟。
越军尽管经历了长期的战争,有较丰富的作战经验,反华侵华作战准备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政治上的腐败堕落,决定了他们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弱点。在战略战术方面,战役指导能力低,缺乏诸兵种协同作战的经验,基本上还处于游击战或运动游击战阶段。越军一面大举入侵柬埔寨,一面疯狂反华侵华,处于两面作战,兵力有限,力不从心。
归侨廖文江1978年8月22日在友谊关零公里处,看到原住陆岸机场附近的第3师两名士兵,他们也参加了驱赶华侨。
越南的民军,按所负担的任务不同分为“普通民军”和“游击民军”;按作战地域不同,分别称为“民军游击队”(即乡村民军)与“民军自卫队”(即城镇、机关、厂矿、农林场等单位的民军)。其数量,在农村占当地人口的14%~20%,在厂矿、农林场等占本单位人口的60%~70%。男性16~45岁、女性16~30岁的公民,都被编入“游击民军”,年老体弱的转为“普通民军”。
空军的前身是总参谋部的空军局,成立于1956年9月,1963年10月空军局扩充为防空空军。1975年抗美战争结束后,从越伪军手中缴获大批美式飞机,航空师由1个增加到3个。1976年6月,效仿苏军空防分立体制,防空空军一分为二,成立了空军和防空军,飞机由空军管辖,雷达、高炮、地空导弹有防空军管辖,空军达4万人,编有3个航空师、1个师级航校、1个航空运输团、1个空降旅,有飞机500余架,其中作战飞机260余架,有米格17、19、21和F-5、A-37等型号。防空兵约5万人,编有5个防空师、2个雷达师。装备各型高炮2100余门,萨姆型防空导弹1000余枚。
许世友在汇报前说:“要打仗了,请你们把情况搞清楚,把越军各部分的位置搞准确。今天是先听你们研究的成果,这方面你们先走了一步,请你们讲仔细点。”
采取游击战为主,辅之以阵地战和反击战,这是越军的第四条作战原则。越军的基本作战形式是:地方军作战与正规军作战相结合,就地作战与主力机动作战相结合,游击战与正规战向结合,防御与进攻相结合。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和作战任务,比较注意各种作战形式的灵活运用。如在强敌面前,越军则主要采用以游击战为主,辅之以阵地战和反击战的形式。在长期的抗法、抗美战争中,越军就是运用这一战法。越军认为这是达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根本作战方法。
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广泛实施伏击是越军惯用的战术。越军排以上分队,一般都制定了设伏计划。设伏地点大多选在公路及主要接近路两侧之隘口、上坡、转弯、山谷等险要地形上,预先隐蔽构筑袋形阵地,进行严密伪装。待对方进入伏击圈后,即堵头截尾,在近距离突然开火,给对方造成一定杀伤后迅速撤退,一般是主动出击。设伏兵力多者达一个营,伏击圈范围长达1公里。
地方部队指各省军事指挥部所属的地方武装,担负本地区的作战任务。各省军事指挥部通常辖1~3个地方独立团以及炮兵、高射炮兵、工兵、通信兵特工分队,由军区统一指挥。县军事指挥部通常编有1~2个独立营。
“你叫情报部准备好,找个时间汇报。”
“有7个师清楚。”
越军的战术狡诈多变。对于重要方向上的要点,越军主要采取坚守防御的打法,依托工事,依靠火力,正面阻击,节节抗击。当对方炮火准备时,越军除留少数人员观察外,其余人员藏入洞内或掩蔽工事内保存实力,当对方发起冲击,向其阵地前沿逼近时,各种火器立即开火。当地形对其有利而不便于隐蔽时,往往将攻击分队放到百米甚至几十米处才以突然、猛烈的活力射击,以增大对方伤亡。当其一道防线难以守住或被突破后,又退守新的防线抗击进攻。在某些特别重要的防御地段或设防坚固的扼守点,越军往往据险抵抗,死守不退,在实施正面阻击的同时,越军重视不断派出步兵分队迂回到对方侧后,袭击运动中的部队和后方。越军在遇到强敌或遭强大攻势防守失利时,则化整为零,化军为民。有的转移至纵深阵地或其后方指定位置,待机而动,有的上山、进林、钻洞、躲入草丛,利用其险要和熟悉的地形周旋,以冷枪、冷炮袭击对方后续梯队、机关和零星人员,或集中一定兵力、兵器,利用夜晚进行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