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学网 历代文学
收录来自古今中外 20 多个朝代,近 60个 国家的作者超 3万 人,诗词曲赋、文言文等作品数近 60万 个,名句超 10万 条,著作超 2万 部。

坛经解读 作者:佚名 汉朝)

章节目录树

第三讲、般若(04)见性成佛

上一章 下一章

“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如果没有这些尘劳,则清净无为,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明白这个道理就是无念。不将他人的是非对错记忆执着,不起诳曲妄念,用自己的真如佛性,时时观照,使自己不离自性,这样就无需要对众多佛法进行取舍,这就是见性成佛。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所以说,这个摩诃般若波罗蜜,实在是最尊、最上、最第一的智慧。在凡夫看来,这个智慧一会儿来了,一会儿又走了,如来如去,但实际上是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所以,具备这个智慧的人也称之为如来。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诸佛都是从这个智慧中成就出来的。因为这个智慧可以打破五蕴中的烦恼尘劳。只要大家如此修行,定成佛道,从而将贪、嗔、痴三毒变为戒、定、慧三学。

“凡夫即佛”是指人是同一个人,有私心杂念、有烦恼就是凡夫,去除这些烦恼就是佛。同样,“烦恼即菩提”,都是同一个自性,如果对外部境界留恋而产生妄想分别,这就是烦恼,反之,去除这些妄想分别,让心清净,这就是菩提,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前念着境烦恼便生,就是凡夫相;后念离境、去除私心,即生菩提。

“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

慧能反复提及口念而身不行,这不是见性,只有身体力行,口念心行,这才是真心自性,这样的方法才是般若法,按这样的方法去做的行为,才是般若行。如果不修就是凡人,而一门心思地去修此法门,自己与佛就相等了,也就是修的是佛的行为。

世界上,人和人的缺点千差万别,但每一个缺点一定有一个办法可以治理。喜欢赌博的可以戒赌,喜欢抽烟的可以戒烟,喜欢淫欲的可以戒淫,懒散之人可以用励志故事来激励。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或烦恼,就有八万四千法门来解决。当然这个八万四千之数是虚数,表示很多,并非佛教中正好只有八万四千。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