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机,字仲景,东汉南郡涅〔nie聂〕阳(今河南南阳)人,《后汉书》无传。有文献说他在汉灵帝时举孝廉,汉献帝时官至长沙(今湖南长沙市)太守,有政绩,故有“张长沙”之称。扁鹊(秦越人)、华佗医名在民间可谓妇孺尽知,但在医学界历来最受推崇的医家当首推张仲景。
宋代名医许叔微曾说:“不读仲景书,犹为儒不知有孔子六经也。”医学之有张仲景,犹如儒学之有孔仲尼,所以历代医家尊他为“医圣”。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证治的专著,计25篇,载方262首。采用脏腑病机辨证,所用剂型有汤、丸、散、酒、洗、熏、坐等,反映出汉代用药途径已很全面。所述病种除内科外,也有妇科、外科病。首篇提出了“治未病”思想,目的在于防止疾病传变。在病因方面,最早提出了三因致病学说(即内因、外因、不内外因)。
《伤寒论》、《金匮要略》与《黄帝内经》、《难经》等被后人并奉为医学经典著作,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自唐宋以来,张仲景著作的影响远播海外,至今日本不少医生专门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不但采用原方原法治病,而且把其中一些方剂制成成药,经过科学研究扩大其应用范围。
据《太平御览》记载,仲景少年时,荆、豫名士何颙〔yong永上声〕见之,以为“用思精而韵(风度)不高”,将来必为良医。仲景博览群书,尤好医术,曾从当地名医张伯祖学医。伯祖笃好方书,精明脉证,疗病十全,名重一时。张仲景尽得其传。而当时人认为张仲景之医识、方治都超过其师。
张仲景曾至京师,颇有医名。《甲乙经·序》述其两案,认为“虽扁鹊、仓公(淳于意)无以加也。”其一,祭酒刘季琰发情志异常疾病,经仲景调治而愈。但预言:九年后季琰的病还要复发,仍起于情志,病发必死。后来果然应了仲景所说。其二,仲景遇侍中王仲宣,对他说:“您有病,40岁时眉毛会脱落,眉落半年就会死去。”让他服五石汤,可免除病灾。当时王仲宣仅20余岁,嫌其言逆耳,受药而未服。过了三天,仲景问:“服药否?”仲宣答:“已服。”张仲景说:“看你色候,并未服药,你何必轻视自己性命呢!”王仲宣还是不信。20年后,王仲宣果然眉毛脱落,又过半年而死。
东汉末年,战乱四起,天灾连年,又逢疫病流行。张仲景家族200多人,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不到10年,竟因疾病死去2/3,其中7/10是死于伤寒病。中医所讲的伤寒病与西医不同,即《素问·热论》所说:“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指的是多种外感热病。他有感于当时不重视医学,而专注重名利富贵的社会风气,以及医生墨守陈规、不钻研医学及草率的医疗作风非常气愤。于是刻苦研读《黄帝内经》、《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结合当时医家和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写出了《伤寒杂病论》。但由于战乱流离,这部医学力作不久就散失了。至晋代经人搜集、整理,分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得以留存后世。《伤寒论》是专门论述急性热病治疗的著作,该书提出397法,113方,不但对《黄帝内经》的热病治法有所发展,更重要的是它以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经,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认为各经病证都与相应的经络、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的形成与正气的强弱和感受的病邪深浅有关。伤寒病的传变,一般由表向里,由太阳传入少阳或阳明,入三阴经后转为虚证。三阳、三阴又各有经证和腑证。三阳病表示人体抵抗力尚强,病势亢奋,病证属实。三阴病表示人体抵抗力渐弱,病势虚弱,病证属虚。除循经传以外,还有隔经传,还可出现“合病”、“并病”等情况。在治法上,该书提出了发汗、和解、清里、涌吐、泻下、温中诸法,为后世的治疗八法奠定了基础。而且书中还论述了正治、反治、标本缓急、表里先后等各种治疗原则。所以后世赞誉《伤寒论》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伤寒论》中的方剂组方严谨,用药精当,疗效卓著,被医者奉为“经方”。其原方、原药一直延用至今,使用恰当则临床效如桴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