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学网 历代文学
收录来自古今中外 20 多个朝代,近 60个 国家的作者超 3万 人,诗词曲赋、文言文等作品数近 60万 个,名句超 10万 条,著作超 2万 部。

中药材大全 作者:佚名 近现代)

章节目录树

菊花的功效与作用

上一章 下一章

菊花-原态

【鉴别用药】桑叶与菊花皆能疏散风热,平抑肝陽,清肝明目,同可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肝陽上亢,头痛眩晕;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以及肝肾精血不足,目暗昏花等证。但桑叶疏散风热之力较强,又能清肺润燥,凉血止血。菊花平肝、清肝明目之力较强,又能清热解毒。

2.《用药心法》:“去翳膜,明目。”

【药性】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2.肝陽上亢。本品性寒,入肝经,能清肝热、平肝陽,常用治肝陽上亢,头痛眩晕,每与石决明、珍珠母、白芍等平肝潜陽药同用。若肝火上攻而眩晕、头痛,以及肝经热盛、热极动风者,可与羚羊角、钩藤、桑叶等清肝热、息肝风药同用,如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1.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为龙脑、樟脑、菊油环酮等,此外,尚含有菊苷、腺嘌呤、胆碱、黄酮、水苏碱、微量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E、氨基酸及刺槐素等。

【功效】疏散风热,平抑肝陽,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3.目赤昏花。本品辛散苦泄,微寒清热,入肝经,既能疏散肝经风热,又能清泄肝热以明目,故可用治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肿痛,治疗前者常与蝉蜕、木贼、白僵蚕等疏散风热明目药配伍,治疗后者可与石决明、决明子、夏枯草等清肝明目药同用。若肝肾精血不足,目失所养,眼目昏花,视物不清,又常配伍枸杞子、熟地黄、山茱萸等滋补肝肾、益陰明目药,如杞菊地黄丸(《医级》)。

章节插图

2.药理作用:菊花水浸剂或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多种致病性杆菌及皮肤真菌均有一定抗菌作用。本品对流感病毒PR3和钩端螺旋体也有抑制作用。菊花制剂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提高心肌耗氧量的作用。并具有降压、缩短凝血时间、解热、抗炎、镇静作用。

【应用】

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头状花序。主产于浙江、安微、河南等省。四川、河北、山东等省亦产。多栽培。9~11月花盛开时分批花采收,陰干或焙干,或熏、蒸后晒干。生用。药材按产地和加工方法的不同,分为“亳菊”、“滁菊”、“贡菊”、“杭菊”等,以亳菊和滁菊品质最优。由于花的颜色不同,又有黄菊花和白菊花之分。

章节插图

【现代研究】

1.《神农本草经》:“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利血气。”

4.疮痈肿毒。本品味苦性微寒,能清热解毒,可用治疮痈肿毒,常与金银花、生甘草同用,如甘菊汤(《揣摩有得集》)。因其清热解毒、消散痈肿之力不及野菊花,故临床较野菊花少用。

【古籍摘要】

【用法用量】煎服,5~9g。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明目宜用白菊花。

3.《本草纲目拾遗》:“专入陽分。治诸风头眩,解酒毒疔肿。”“黄茶菊:明目祛风,搜肝气,治头晕目眩,益血润容,入血分;白茶菊,通肺气,止咳逆,清三焦郁火,疗肌热,入气分。”

菊花-药材

3.临床研究:①以玄参2g、麦冬2g、桔梗2g、菊花1g、甘草0.5g等组成玄菊甘草茶,治疗慢性咽炎,热水冲泡饮用,1次1包,每日2~3次,10天为1疗程(广州医药 1998,29(6):47)。②以菊黄汤(菊花4g,黄连2g,金银花3g,连翘4g,栀子2g,荆芥3g,甘草4g)加减治疗新生儿黄疸。湿热重者加茵陈、车前子、茯苓;口唇干燥者加麦冬、沙参;夜啼者加钩藤、蝉蜕;呕吐加法夏。用法:煎服,每日1剂,3剂为1疗程(现代诊断与治疗 1999,10(5):316)。③以朴硝黄花泡液坐浴治疗炎性外痔。方法:朴硝、黄菊花各50g,放入容器内,加沸水1500ml,冲泡加盖10min,将药液置于盆内,待药液温度适宜于时坐浴,每次15min,每剂冲泡2次,每日早晚坐浴1次,5日为1疗程(中国肛肠病杂志 2001,21(3):38)。此外,菊花还可用治冠心病心绞痛、脑梗塞、慢性肾功能衰竭、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肝炎、神经官能症、高脂血症、顽固性荨麻疹、扁平疣、三叉神经痛等病。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本品味辛疏散,体轻达表,气清上浮,微寒清热,功能疏散肺经风热,但发散表邪之力不强。常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邪犯肺,发热、头痛、咳嗽等症,每与性能功用相似的桑叶相须为用,并常配伍连翘、薄荷、桔梗等,如桑菊饮(《温病条辨》)。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