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玩具是民俗传统或民俗活动的产物,从取材到内容都充满了劳动人民朴素的传统道德观念和真挚的感情寄托。如陕西凤翔的“泥挂虎”,是从当地社火、地戏的面具演变来的,大多数农民买“挂虎”悬挂在门楣上方,主要作用是为了迎新避邪;河南淮阳的“人祖猴”“猫拉猴”“多角兽”等,一般是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的“太昊陵庙会”上出售(淮阳民间泥玩具统称为“泥泥狗”,因产于太昊伏羲氏和神农氏的故乡“太昊陵”附近,又称“陵狗”。伏羲氏当地人称“伏羲人祖爷”),造型怪异古朴,渗透着古老的太昊文化的遗风;北京的“兔儿爷”,原是儿童中秋祭月的“月神”的形象(古代传说月亮中有一玉兔不停地捣药),后来便兼作了玩具(图32);惠山的大阿福,传说原型是能降服妖狮的神仙“沙孩儿”,因为他把幸福和安宁带给人间,所以后来便把他塑成健康丰满的胖娃娃形象,家家供养,取名“阿福”,以求得他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幸福……
目前,民间工艺在繁荣社会主义工艺创作、普及美术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以及美化人民生活、发展旅游事业中都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作用。我们希望全国各地的民间工艺工作者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勇于开拓,使中国古老的民间工艺老树开新花,枝繁叶茂,越来越昌盛!我们也希望有志于研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青年人加强对民间工艺的探索,从民族精神、民族艺术方面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使自己的研究更扎实,更富于中国特色!
益智玩具分棋类、板类、环类几种。棋类如“五子棋”、“井字棋”等,以石块、木片为子,在地上或石板上画出棋盘,即可成局。板类玩具以“七巧板”为代表。它以七块几何形薄板组成(大三角形两块,小三角、中三角形各一块,正方形两块,平行四边形一块),拼起来为正方或长方形,分开后可以拼排出各种事物图形,对启发儿童智力很有帮助。比“七巧板”更为丰富复杂的拼板玩具是“益智图”,它由15块几何形薄板(大三角形两块,小三角形两块,大矩形两块,梯形两块,半圆形两块,小矩形四块,平行四边形一块)组成,拼在一起是一正方形,分开可以拼合出许多颇具艺术意境的图形,妙趣横生,极富吸引力。与“七巧板”、“益智图”相近但须在底盘内按特定的规定移动行走以决胜负的板类玩具还有“重排九宫”与“华容道”等,这种玩具有多种解法,富于创造性,也有相当强的竞争性,自产生以来,一直盛行不衰。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任何人都不会忘记它曾经给予自己的快乐和启迪。我国古代民间玩具历史悠久,品类繁多,它的独特工艺和鲜明的艺术风格受到了中外人士的喜爱。
泥陶玩具:如泥塑的人物、动物;陶制的人物、动物、印模、响哨。过去有的地区分别称为“泥货”、“烧货”。
“土”的民间工艺是其他一切工艺的源泉,包括宫廷工艺和士大夫工艺。千百年来,民间陶器的造型、装饰艺术推动了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民间刺绣经验的积累孕育了“四大名绣”的形成。没有当初的黑粗陶碗,就不会有后来的钧窑名瓷;没有当初的粗略石刻,就没有后来的精巧玉雕。“丝绸之国”、“陶瓷之国”,是从民间工艺发源,并由民间工艺推动发展的。因此,对于我国古代的民间工艺,对于这样一个哺育了中华民族多种工艺美术的母体艺术,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它、不学习它、不继承它。我们的民族工艺,要创造自己的风格和气派,离开民间工艺的基础是难以成功的。因为只有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的作品,才能有真正的艺术魅力;只有有民族传承力的作品,才能真正地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并对世界艺术产生重大的影响。
竹木玩具一般都有一定的音响效果,拨浪鼓、摇鼓、竹响蝉等自不待言,复杂者如空竹,不仅旋转起来鸣鸣作响,抖空竹还是一项姿式优美的体育锻炼活动。“杨柳青,放空钟(空竹);杨柳死,踢毽子。”抖空竹双臂用力,反复开合,手眼身法,配合巧妙,有益于增强肺活量和锻炼臂膀腰身。具有体育锻炼性质的竹木玩具还有陀螺。抽陀螺在宋代周密的《武林旧事》已见记载。由于陀螺工艺简单,无论贫贱均可以置备,玩起来极为有趣,所以我国南北城乡所在多有,流行十分广泛。
以前有不少人觉得民间工艺太“土”,“红红绿绿”,而不大予以重视。这是一种肤浅的认识。其实,“土”并不等于“俗”,不等于“陋”。中国古代民间工艺的“土”,是自然淳美的“土”,是纯朴厚重的“土”。它“土”得深沉,“土”得红火,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精神和古代劳动人民的审美意识。“道法自然”,工艺品如果不反映人民的真实感情,不体现民族精神,它还有什么生命力呢?
竹木铁丝益智玩具:七巧板、九连环等。
汉代的玩具,据文献记载,已有假头、假面(捏制或烧制)、竹马、“泥车瓦狗、马骑倡俳”等。不过,从出土文物看,还远不止此。汉代文化遗址出土了不少像小陶龟、陶猪、绿釉骑马人哨、绿釉陶狗、绿釉变形青蛙、绿釉陶鱼之类的小工艺品,造型简练活泼,肯定是玩具。从这些玩具,可以想见当时那些泥作、帛作、木竹作的玩具的形象,“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充分表现了当时儿童骑竹马(饰有马头的竹竿)嬉耍的活泼和天真的神态。
竹木玩具主要产于我国山东和南方各地。如浙江宁海的白木雕刻玩具,东阳、嵊县的竹编玩具,江苏如皋的空竹、竹蜻蜓,广东南雄的竹蟹、竹响蝉,山东剡城的虎间棒槌、棒棒人等,都是很有名的特产。
宋代最具特色的玩具是“泥孩儿”。“泥孩、儿”在各地有不同的名称,有“摩睺〔hou喉〕乐”、“摩喝乐”、“土稚”、“土宜”、“巧儿”、“黄胖”、“迎春黄胖”、“湖上土宜”、“迎春土宜”等叫法。产地有鄜州(今陕西富县)、汴梁(今河南开封)、临安(今浙江杭州)、平江(今江苏苏州)、昭文(今江苏常熟)等地。当时著名的雕塑名家也很多,1976年江苏镇江宋代遗址中出土了一组“泥孩儿”,上有雕塑工匠的戳记。此组“泥孩儿”共五人,用泥塑成后烧制。其中两个小孩摔跤,一个仰面跌倒,一个虽然胜利了,但也被拖拽趴下。旁观的三个小孩,出自各自的个性表现出不同的神态,整组作品形态生动,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情趣和儿童天真活泼的气息(图31)。
我国现在发现的最早的玩具是新石器时代的陶埙〔xun勋〕和陶猪。陶埙发现于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中,是一个橄榄形上端尖下端圆的陶器,上端有一小孔,轻吹可发出声音,这可能就是后来陕西玩具“鸡叫叫”的先声。陶猪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遗址,长七厘米,形制粗糙,仅具雏形,可能是一件烧制过的玩具。这类玩具,别的地方也有发现,有的是小鸡的形状。
这些泥陶玩具产地还生产了很多神话人物、神话故事、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戏曲人物、戏曲故事的玩具,其著名者如苏州虎丘的钟馗、葫芦酒仙;惠山的寿星、东方朔、张仙送子、哪吒闹海、西游记、老爷(关羽)看兵书、八仙过海;白沟的麒麟送子、小放牛、白蛇传;凤翔的八仙人、牧童牛、哪吒挂片、钟馗挂片;西安的戏曲人物(如姜子牙、薛平贵、程咬金等)、“泥叫叫”等,造型简洁,色彩鲜艳,既形象地再现了许多故事和传说,又带有喜庆欢乐的气氛,有的还带有能吹出清脆声音的苇哨,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明清时期,民间玩具在宋元的基础上又有发展,但瓷质玩具明显减少,泥质增多。这一个时期的玩具,据不完全统计,大概不下于下面几种:
民间工艺不等于是原始工艺,也不等于是通俗工艺。诚然,由于乡土生活的限制,民间工艺往往存在着天真、稚拙、粗犷的一面,往往带有民间艺术所共有的集体性的创作特征,但是这种天真、稚拙,跟原始社会特定历史阶段的艺术文化有着原则的区别,民间匠师的审美意向和市井流俗的趣味爱好也不完全是一回事。民间工艺是社会生活实践的产物,也是民风民俗的产物;民间工艺不仅孕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经验和知识,也体现着社会的文化习尚和传统。因此,我们对于民间工艺的研究就必须着眼于一个宽泛的社会范围,从生产、生活、文化、教育、社交、礼俗、宗教等各个方面去考察、去钻研。我国疆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民间工艺较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丰富多彩,这对我们创造社会主义的工艺美术是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只要我们真心实意地深入生活,把双脚插进劳动人民生活的泥土之中,去体验、去发现,必然会得到民间艺术丰厚的滋养,启发我们以历代民间艺术家的创作为借鉴进行突破性的创作,创造出更完美的、能适应劳动人民多层次需要的工艺美术品。
我国古代的儿童玩具主要是泥、木、草、竹、布做的,由于这些东西不易保存,考古发现的实物并不多,因此对它的研究只能结合古代的文献记载和传统工艺的挖掘去分析,找出一些头绪来。
中国民间传统工艺丰富多彩,源远流长,远不止上面介绍的这些。有的失传了,有的现存实物太少,有的后来跟宫廷工艺结合到了一起,民间反而少见了(像玉雕、牙雕、漆器等),因此这里只能向大家介绍一个大概,目的是引起大家对中国古代民间工艺的兴趣,让大家对中国古代民间工艺去作更进一步的研究。
其他:如鬃人、毛猴、毽子等。
环类益智玩具的代表是九连环。九连环是把若干金属丝制作的圆环用“环杆”扣连在一起,套装在剑形环柄上,按一定的步骤程序使环与柄脱离的玩具,有七环、九环、11环、13环多种,但以九环者最为著称,故统称九连环。九连环明代已经普及,“闺妇孩童以为玩具”,到清代流传更广。其引人之处是只要平心静气,按一定规律将环在环柄中穿上穿下,便可一一迎刃而解。如果不按规律,急性毛草,便治丝愈棼〔fen坟〕,越发不可解开。因此九连环不仅是益智玩具,也是锻炼人性格的玩具。
明清玩具以泥、陶为最多(布玩具、纸玩具大多为家庭制作),产地也最广。其中最著名的有江苏无锡惠山的大阿福、大花猫;苏州虎丘的泥美人、泥婴孩;北京的兔儿爷;陕西凤翔的泥挂虎、泥狮子;河南浚县的泥战马、泥咕咕;山东潍坊的泥娃娃、摇拉猴;河北新城白沟的泥泥鸡、泥狮子;山西平遥的老寿星、大头娃娃等。它们各有特点,各有传统,为我国古代儿童制作了很多形态各异的“耍货”。
纸玩具:如风车、卷龙等。
商周时的玩具,郑州二里岗曾经出土过商代的陶虎、陶羊、陶龟、陶鱼等。这些陶器造型匀称,风格淳朴,有的细部(如眼睛、鼻孔、牙齿、爪部)用阴线刻画,很有神采。这些可能是装饰品,也同时兼小孩的玩具。
竹、棕、草编玩具:如青蛙、小鸟、蝉、螃蟹等。
这些玩具,都是各地艺人或农家就地取材,以泥、竹、棕、木、草、铁丝、纸边、布头、废棉、高粱秆等唾手可得的材料,根据民间传统手工制作的。材料虽然简单,但做成的玩具却各具特色:泥老虎、兔儿爷雄壮威武;不倒翁、斛斗人滑稽诙谐;“大阿福”胖乎乎笑态可掬;小毛猴毛茸茸怪态毕现……极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和爱好。
宋代的玩具比较多。当时的画家苏汉臣画了一幅名叫《货郎》的画。从这幅画中,我们见到的儿童玩具大概就不下百数十种。当时城市中专卖儿童玩具糖果的很多,仅玩具糖果一项,就有打娇惜、虾须、糖宜娘、打秋千等名目,同时,毽子、陀螺、不倒翁、泥模等玩具也很流行。从考古发掘看,宋代的瓷质玩具像花哨虎、龙、双人龙、骑马人、狗、卧童、盘髻娃、爬娃、喂乳妇女、相扑等都很风行。这些玩具,不仅造型精细美观,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也很全面。
面塑玩具:面人、江米人、糖人等。
还有许多民间制作的玩具如布娃娃、布老虎、风车、鬃人(又称盘中戏。鬃人头和底座以泥捏成,身体内部用秫秸或棉花制作,外层裹以纸、布做的彩衣,底座上粘一圈整齐的猪鬃,放在铜盘中,敲击铜盘,鬃人即不规则地“走动”、旋转。鬃人造型多取材于戏曲人物,是清末京剧盛行后民间的产物)等,极具民族、地方特色,就不一一多说了。我国古代的玩具多以民间传说(神话传说、戏曲故事)和常见的动物为主,也兼有各种生产工具和生活工具的造型,风格质朴,其作用在于供儿童玩耍之余对儿童进行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和勤劳勇敢的教育。我国古代民间玩具的艺术特点是讲究形似,偏重夸张,“十分狮子七分头”;而且每一种玩具后面差不多都有一串生动的民间传说,这就便于启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性,使他们在受到传统教育的同时,从小就树立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
布玩具:布老虎、布娃娃、香包等。
竹木玩具:如陀螺、空竹、竹龙、小鼓、斛斗人等。
唐代由于陶瓷技术的提高,玩具也进入“三彩”和瓷器的领域。江苏镇江曾出土一件三彩玩具虎,双耳耸立,昂首啸叫,十分威武。唐代一些民间瓷窑当时还烧制不少供人玩赏的小件陶瓷雕塑,如位于今四川境内的邛窑、位于今湖南长沙附近的铜官窑,烧制了大量的虎、狗、羊、象、麻雀、龟、鸽、青蛙、狮子之类的瓷玩具,这无疑给当时的儿童们增添了不少欢乐。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彩塑劳动泥俑等,大概也是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