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不长的忠臣
上面孔子都是讲人生作人的道理,现在孔子告诉颜回:你既然有勇气去拯救人家,你一定觉得自已有所成就了,那么把你的成就报告给我听听看。
虽然,若必有以也,尝以语我来。
颜回曰:“端而虚,勉而一,则可乎?”
孔子一大顿训话,大概把颜回训得昏头昏脑的,不过孔子很会做老师,训了以后还要安抚一下:
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乎?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
且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
孔子叹口气说:这怎么行啊!凭你这一點修养还不行。注意哦,这里完全是讲内在修养、打坐修道的功夫。颜回修养达到了“端而虚,勉而一”,四肢身心都端端正正,换句話讲,气都充满了,炼一精一化气炼气化神,心里只有一个正念存在,这个正念是无念,空的。孔子说这是“夫以一陽一为充孔扬”,用一陰一陽一来代表,這是一陽一极的境界,所以身上的气机气脉都亢起了,都在流通了。人的正念不能柔和下来,没有亡形亡心,一陽一刚之气不能转为一陰一柔,身体没有柔化,“孔扬”,充实更充實,越来越大,太一陽一剛了,过刚则折。这不是道,這个境界是一步过程。所以外面的气色神采,一下好一下坏,还没有定。只有一陽一刚没有一陰一陽一和合,没有达到中和的境界。孔子说,你達到了“夫以一陽一为充孔扬,采色不定”这个境界,还不是修道的究竟,没有到达最高处。你这个境界看起来,好像比一般人有道,一脸的正气,拿我们现在的话講:唉哟!打坐的人红光满面呐。实际上是血压高了,再厉害一点就脑充血了,最后没有病就死了。红光满面不一定是道哦,那就是“以一陽一为充孔扬”,太一陽一刚了,所以“采色不定”。但是和一般人比起来,你是有一点了不起,还可以打一分二分的健康。孔子說,你凭这一点修养,这一点本事,好像有了感通了,以为有道了,想去追求和人家心念上感通,想和人家心心相印,不行啊!你的功夫只是初步的修养,拿后世来比方,这是渐修的功夫,而非禅宗的顿悟,你这样渐修的小功小夫的小道德,想去感化别人,那怎么行啊?而且渐修的功夫你都没有完成,何况顿悟的大道呢?
上面讲了历史上的两位大忠臣,这里讲到历史上的两位皇帝“尧”和“禹”。孔子告诉颜回,这两位贤仁的皇帝也用过兵,换句话说也打过别人,侵略过弱小的民族。战争一发动了有什么坏处呢?国家打穷了,老百姓死了很多。国家的战争连绵不绝,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有要打到天下一统这么一钼个观念。这都是为观念所蒙蔽,为思想所蒙蔽。历史的经验你难道不懂吗?你没有听过吗?“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1天地间的道理,是非善恶的观念就是“名实”,“名”就是名理,逻辑的意思;“实”就是实际成果。历史上的圣人明君,都不能完全做到道德的标准,何况颜回你呢!
曰:“恶!恶可!夫以一陽一为充孔扬,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违,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与其心,名之曰日渐之德不成,而况大德乎!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其庸讵可乎!
譬如纣杀王子比干,历史上记载纣的武功之高,那不得了,九条牛一手就可以挡开,他又聪明,文也好武也好,作对都懂。你要晓得,凡是坏皇帝坏领袖,第一流的坏人,不论中国外国,都是绝顶聪明的人。聪明过度而又没有道德的修养,就变成了坏人。世界上的人是很怪的,聪明人跟滑头人是两隔壁,老实人跟笨人也是两隔壁,像从前的榻榻米只隔一层纸。所以既老实又不笨,既聪明又不滑头,那就是圣人。王子比干是忠臣,给纣讲这样不可以那样不可以,纣听得很烦,就说:“叔父啊,你这样子好象是圣人。我听说普通人的心只有七个窍,圣人多一个窍,你既然是圣人,那就把你的心拿出来让我看看。”据说有道德的人的心窝子有一个洞,因为特别聪明所以多一个窍。就这样把王子比干的心挖出来给杀死了。
颜回讲自己的修养:“端”,形体一天到晚很端正,打坐已经得了定了。“虚”,心里没有思想,空空洞洞的,达到空的境界;“勉而一,”只有正念永无存在,专一。由开始心里乱七八糟思想,然后慢慢勉强把它空掉以后就专一,只有正念存在。其实,诸位学佛的只有“阿彌陀佛”这一念;信上帝的只有“主啊,上帝啊,你保佑我”这一念,就是“勉而一”。颜回修定的功夫已经到了这六个字的程度,了不起哦,很高了。颜回说,我凭这个修养去感化人,总行吧?颜回被孔子骂了一顿,心里并没有太服气,我这个成就已经不错了嘛,老师还不放心,不让我出门。
注意喲,达到颜回這一步修养的人,不管学瑜珈,学道,学佛的都很多,都在那里“采色不定”,闭眉闭眼,煞有介事,做起一副很有道的样子,然后都要去教化人。这一套就是孔子所写的颜回走的路线。所以孔子说,你到这个程度固执而不变化,固执这个就是道,永远不会进步了。这还是外道,外表上看起來像是有道之士,内在并不对头。你凭这一点本事,也想出去为帝王之師啊?不行的。
端而虚勉而一
孔子说历史的经验。夏朝的忠臣关龙逢,因为遇到了桀这个暴君,被杀了;纣杀了王子比干,王子比干还是纣的叔父呢。这两个人在我们历史上称为大忠臣,为什么忠臣都保不住命呢?因为“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他们自己本身道德好得很,对于部下都很爱护,对老百姓也好,但是,对下面好,就违反了上面的意见,所以这一条命就送掉了。可以说,这都是不通,只晓得做好这一面,另一面没有处理好。所以,夏桀王和商纣王“因其修而挤之”,你认为你自己讲究道德,我就拿道德杀掉你。中国的古代历史上这类事很多,皇帝发了脾气:“你想当忠臣呀,好!我就成全你了。”就这样杀掉你。这些忠臣被杀的原因,就是“好名者也”。愿意因道德而死,在历史上留一个名。古代很多忠臣都是这个思想,死了不要紧,我要对历史负责,在历史上留个名。“好名”这个“名”,不一定完全是名誉的名,是认为我这样就是正的,你那样是错的,为观念而死。“好名者也”不是真的道德,还是不懂人生,不懂这个人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