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时切记:不要做人身攻击。例如:“你这个态度,我很不欣赏。”或“为什么你总那么主观,你就不能客观点儿吗?”等等。这样说会使双方的关系非常尖锐对立,对解决问题非但没有帮助,还会使新的矛盾产生。
这位经理的方法值得效仿。就像一种很苦的药丸,外面裹上糖衣,先让人感到甜味,容易一下子吞到肚里。于是药物进入肠胃,药性再发生作用。病人既不会感到药苦,难以下咽,又把病治好了。如果经理直截了当地指出“以后注意错别字”,那位女秘书可能会觉得羞愧、难过,难以接受,或者还要争辩几句。这样,对秘书的规劝就失去了效果,还可能引起下属的不满,令双方不愉快。
应该说,玛丽·凯女士在这一点上就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见到同事的惨状,只要不是幸灾乐祸的人,都会有“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感觉。更何况,批评的目的是搞清问题,而不是搞臭下级。而且恰当的批评语言,还牵涉到一个领导的心胸和修养问题,绝不能以审判官自居,恶语相向,不分轻重。
伏尔泰没有讲话,微笑着走出门去。仆人赶忙追上说:“先生慢走!钥匙呢?食橱上的钥匙,我还要吃午饭呢。”“我的朋友,还吃什么午饭。反正两小时以后你又将和现在一样饿了。”
下面是四条颇有艺术性的批评方式,对领导者具有较强的启示作用。
一位哲人说过:“我们只有用放大镜来看自己的错误,而用相反的方法去对待别人的错误,才能对自己和别人的错误有一个比较公正的评价。”
例如,在其他场合,故意对第三者讲他的好话,并适当说些自责之言,使这种善后语言间接传人他的耳中。这种背后好言很容易使他被打动、被感化。另外,也可以在他困难时暗中帮忙。这些非当面的表示,待他明白真相后,会对领导由衷感激。
那么身为领导,在看完上面这些话之后,就别吝啬你的那份阳光,让它普照周围的每一个人吧!
2、就对象而言,我们应该着意于他的职业、年龄、性格、水平这样一些主要因素
伏尔泰巧用幽默的话语,批评了仆人的懒惰。如果他厉声喝斥他、命令他,就不会有这么好的效果了。
在《孩子,我并不完美,这只是真实的我》这本书里,著名心理学家杰丝·雷耳评论道:“激励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但是我们大多数的人,只是敏于躲避别人的冷言冷语,而我们自己吝于把激励的温暖阳光给予别人。”
在批评下属的时候,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私下与其交换意见,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他摆事实,讲道理,分析利弊,他就会心悦诚服,真正接受你的批评和帮助。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领导者,在严厉地批评了下级之后,一定不要忘记立即补上一句安慰或鼓励的话语,“打一巴掌不忘揉三揉”。因为,任何人在遭受领导的斥责之后,必然垂头丧气,对自己丧失信心,如此造成的结果必然使下属自暴自弃。
演讲过后的第二天,玛丽·凯发现原来那名邋遢的美容顾问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整洁朴素,而又不失专业风范的职业女性。
从“三明治策略”的表达形式看,赞扬一批评一赞扬,也是符合人的心理适应能力的。
无论如何在下属认错之后,领导者只能努力帮助他迈向第三阶段,而不是其他。
1、用朋友的口吻
2、对事不对人
有时可能因工作繁忙,未能及时处理矛盾纠纷,你可以先行对矛盾双方进行慰问,稍事过后再进行处理。这一方面缓解了下属间由于彼此矛盾或纠纷造成的紧张气氛,另一方面可以多了解下属间产生矛盾的原因,以便调整今后的工作。
我们在注重自己批评方式的同时,不要忘记批评之后还要及时地安慰下属。这是身为一名成功的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这样说,小张听后会觉得领导对自己充满期望,不足的地方点得很清楚,合情合理。他就会尽最大努力去改正不妥当的地方。
1、就场合而言,不同的场合也要求批评方法的改变
对于任何事物人们都有自己的主观印象,但是作为领导,却不可主观武断。例如,领导在主观上不喜欢一些职员,如有的人脾气不好,与自己性格不合或者在一些小问题上总有摩擦等。
萧伯纳这种含蓄委婉、柔中带刚的批评方式,针对性极强。
“闻过则喜”是中国的古训,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愉快地接受别人的批评。上级批评下级,要使下级达到心悦诚服,没有以权压人,以势压人之感,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
就性格上的差别来说,瑞土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曾将人格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两类。外倾型开朗活泼,善于交际;内倾型则孤僻恬静,处事谨慎。对他们领导者就应采取不同的批评方法:对于前者可以直率,对于后者需要委婉;对于前者谈话要干净利落,对于后者措词要注意斟酌。至于介乎二者之间的中间性格类型的人,可以随机应变。因人而异。
所谓“明”是领导人亲自登门进行谈心、解释甚至“道歉”,对方有了面子,一般都会顺势和解。
有人认为:领导是权威的代表,在与下属谈话时只要使用肯定或提高声调的语气就行了,其实不然,作为领导,要首先考虑到对方的自尊心,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去纠正下属的过失并且批评他。
然后私下与其交换意见,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与他摆事实、讲道理、分析利弊。他就会心悦诚服,真心接受你的批评和帮助。反之,如果你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以上司的口吻责备,那就会引起下属的反感,批评就会失去效果。可见,批评时的角色定位很重要,它会使批评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日常工作之中,下属的工作常常会出现某些偏差和错误。
首先你需要和他谈一谈,进行意见的交流。这种交流不是以上级领导为中心的单向的灌输,而是要求下属也积极参与到谈话中去。
2、幽默式
某单位员工小王要结婚了。工会主任问他:“小王,你们的婚礼准备怎么办呢?”小王不好意思地说:“依我意见,简单点,可是丈母娘说,她就只有这个独生女……”主任说:“哦,咱们单位的小李、小张都是独生女!”
因此,作为一名领导,切不可在公开场合批评员工,更不能当着你的上司面批评,这样会使下属觉得你是有意在告他的状。
我们的政治思想工作和领导工作的传统,就是要求采取“同志式”的批评,要“治病救人”。
艺术地善后还应体现出明暗相济的特点。
假若在这个小男孩的童年,没有母亲的激励与赞许,只有那位老师的无情打击,这个世界上也许就失去了一位著名的歌剧家。
但他的母亲,一位穷苦的农妇却不以为然。她接着自己的孩子,激励他说:“孩子,你能唱歌,你一定能把歌唱好。瞧你现在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她节省下每一分钱,给她的儿子用来上音乐课。这位母亲的嘉许,给了孩子无穷的力量,也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他的名字叫恩瑞哥·卡罗素,那个时代最伟大、最知名的歌剧演唱家。
在对下属提出批评时,预先要想清楚要说什么话,大前提应该是“对事不对人”。
从实际出发,弄清事情的本来面目,找出问题的原因,恰当地分清责任,这样的批评有理有据,既不夸大,又不失察,下级当然口服心服了。所以,上级批评和否定下级,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政策为准绳,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以感情代替原则。
批评者首先赞扬对方,就是避免对方的误会,表明上级、同事对他所做工作的承认,使他知道批评是对具体事而不是对人的,自然也就放弃了用辩解来维护自尊心的做法。有些领导者不喜欢这种方式,认为先赞美再批评,是一种软弱的表现,领导者应该是强者的形象。在日益强调人的作用的今天,这种批评方法完全以领导者自居,以严厉维护威信,更不足取。
总之,批评的方法应以教育为主,用事实教育人,用道理开导人,用后果提醒人,从而使对方诚心诚意地接受批评。
在这种人人自危的情绪下,又怎么能做好工作呢?尽管产品的质量不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是质检经理用这种笨拙的方式处理问题,只会使事态更加严重。当着车间工人的面责骂车间主任,会影响车间主任在工人心中的地位,从而直接损害车间主任作为一名管理者的效能。更为严重的是,车间主任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他可能就此流露出逆反心理或者破罐子破摔,甚至怠工、舞弊。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在批评之前先考虑一下有几分的事实根据,这是比批评的态度和方法更为基本的东西。如果事先调查不够,事实真相与得到的情况有差异,被批评者就难以接受;如果有人提供了假情况,打“小报告”,领导者以此为据,大加批评,那就更难以服人了。
对于这些领导,“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论断很值得借鉴。
于是,玛丽·凯在业务会议上做了一次题为“美容顾问的仪容和着装”
在谈话中,要让下属逐渐步人正轨,认识到自己受处罚的合理性,并非是领导有意为难。如果对方确有隐情,应该表示体谅,说一些劝慰性的话。要让下属明白,处罚和批评的做法,绝不是专门对人的,而是对事而言的,请他不要引起误会。
避免自己的主观武断,必须从心理上消除许多障碍。例如你要认识到,身为一名领导,你可能会很敏感,或者你看问题有时会产生片面等等,多找自己心中的“死结”,便会在对人和事的评价上多一份公正。
这段话双方都用了隐语。小王的意思是婚礼不得不办,而主任的意思是:别人也是独生女,但能新事新办。
3、掌握批评的时机
批评本来是改正错误、教育人的,因此它的前提必须是下级确实有错误存在。没有错误,硬去批评人家,便给下级留下“蓄意整人”的印象。领导者应该心胸豁达,实事求是,最忌神经过敏、疑神疑鬼、听信流言、无中生有。
用激励代替批评,是史金纳教学的基本观点。这位伟大的心理学家以动物和人的实验来证明:当减少批评,多多激励对方时,人所做的好事会增加,而比较不好的事会因受忽视而逐渐萎缩。
可以坦诚地指出对方违反了什么纪律,并造成了什么不良影响,还可以举出性质相同的案例,来说明批评的合理性和对事不对人的特点,使下属心服口服,不会因为受批评而影响以后工作的热情。
但是囿于外部条件的限制,下属自身往往难以觉察到这些错误。这时领导就必须及时提出批评,来拨正航向,纠正偏差,保证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由此可见,领导适时地、恰当地批评下级是很必要的,但要注意遵守批评的原则。
可见,批评的方法是关键,方法不同,效果当然也不同。批评成功的条件。基本概括起来有三条:一是心要诚;二是要有彻底、中肯的分析;三是运用恰当的批评方式。
许多年以前,一个十岁的小男孩在工厂里做工。他一直喜欢唱歌,梦想当一名歌星。但他的第一位老师却不但没给他鼓励,反而使他泄气。他说:“你不适宜唱歌,你根本五音不全,简直就像风在吹百叶窗一样。”
幽默式批评就是在批评过程中,使用富有哲理的故事、双关语、形象的比喻等,以此缓解批评时紧张的情绪,启发批评者思考,从而增进相互间的感情交流,使批评不但达到教育对方的目的,同时也创造出轻松愉快的气氛。
一般来说,尽量不要在太公开的场合批评下属。在公开场合批评某一个下属的行为,绝对不是高明之举。采用这种方式批评下属,就是在践踏下属的自尊,不仅打击士气,同时也显示出了领导的冷酷无情。
聪明的领导者往往知道根据不同的场合调整批评的方式,而鲁莽的领导者则往往不分场合,简单粗暴。
在领导的工作中,批评也是一种必要的强化手段。它与表扬是相辅相成的。作为领导者,应该尽量减少批评所产生的负作用,减少人们对批评的抵触情绪,以达到较理想的批评效果。在批评别人的时候,首先应该对自己与别人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想到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想到自己的不足。同时,以理解的态度去看待对方的过失,考虑一下自己在同等条件下是否也会出现过失,不要以一贯正确的口吻去批评别人。尤其是自己也确有或大或小的失误时,自我批评更应该诚恳。
知识和阅历水平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对水平高的人需要讲清道理,必要时只需蜻蜓点水,他们便心领神会;对水平低的人必须讲清利害关系,他们看重的是结果如何,而不在意其中的奥秘究竟怎样;之乎者也、文绉绉的词句,只能使其如堕五里雾中,辨不出东南西北。
良药未必苦口,批评也要讲究方法。不顾时间、地点、对方心理,直截了当、劈头盖脸的一阵冷言恶语,达不到批评的目的,反而会适得其反。学会和风细雨地指出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好处多多!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批评行为时,我们会发现,大多数人在听到批评时,总不像听到赞扬那样舒服。人在本能上对批评有一种抵触心理。人们喜欢为自己的行为辩解,尤其是一个人在工作中已付出很大努力时,对批评会更为敏感,也更喜欢为自己辩解。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也是认知不协调的一种表现。即在认识上,人们确信自己是不可能不犯错误的,而在行为上却试图为每一次过失辩解。解决这种认知不协调的方法,就是批评者替对方进行辩解或创造条件使对方觉得无法辩解。
“保持冷静。不要忙。”态度要自然轻松。记着,正面和诚恳的语态,可以令受批评者较易接受和免除尴尬。
用这种方式处理问题,对方可能不会太难为情,减少了因被激怒而引起的冲突。
古代有一位侠客,跟随他学习的人很多。一次朋友问他:“有那么多弟子仰慕你、跟随你,你是否有什么秘诀呢?”他回答说:“我的秘诀是,当我要责备某一位犯错误的弟子时,一定叫他到我的房间里,在没有旁人的场合才提醒他,就是如此。”
出现了这种问题,最好的方法是:质检经理找到车间主任进行私下讨论。那样不但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同时也能够维持车间主任和工人们的士气,使所有的人都从中获益。
身为领导者,批评下属的过失是很正常的事情。
有的下属因为本身的原因,常常缺乏干劲,工作没有主动性。你批评他一通,想以此来调动他的主动性,往往无济于事,主动性必须靠内因来调动。对他们的批评最好是隐晦的,在表面上要进行激励。谈话的目的在于让对方接受,而接受则需要对症下药,采取攻心策略。
做到实事求是,还必须克服主观行事的倾向。主观武断的领导者容易失去人心。
4、委婉式
实在无法避免在公开场合批评时,也应注意批评的力度。这一点尤为重要。
当批评者在诚恳而客观的赞扬之后再进行批评时,受批评者会因为赞扬首因效应的作用,而觉得批评不那么刺耳。但是,如果你需要比较透彻地分析他的错误时,赞扬的作用可能会被冲淡,批评又会产生比较强的近因效应,被批评者可能会产生一种被戏弄的感觉。注意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所谓人缘好的领导者都比较喜欢“三明治”式的批评方法。当然,这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自觉或不自觉地去做的,并非“进口”的技术。
委婉式批评也称间接批评。一般采用借彼比此的方法,声东击西,让被批评者有一个思考的余地。其特点是含蓄蕴藉,不伤被批评者的自尊心。
要使对方从根本、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需要批评者从深处挖掘错误的原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帮助他认识、改正错误。
伏尔泰曾有一位仆人,有些懒惰。一天伏尔泰请他把鞋子拿过来。鞋子拿来了,但布满泥污。于是伏尔泰问道:“你早晨怎么不把它擦干净呢?”“用不着,先生。路上尽是泥污,两个小时以后,您的鞋子又要和现在的一样脏了。”
批评的质量与其数量之间,并不存在正比的关系,有效的批评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实质,使下属心悦诚服,而絮絮叨叨的指责却会增加下属的逆反心理,而且即使他能接受,也会因为你缺乏重点的语言而抓不住错误的症结。
批评下属要及时,随时发现,随时批评,不要拖延。如果总是想过几天再说吧,这样,对方就会想:“我一直都是这样做的,怎么你过去就没意见呢?”
所以,上级批评下级,责任要分清,事实要准确,原因要查明。
当你要对下属进行严厉批评时,请预先跟当事人约好一个时间,同时用简单的话先点他一下,让对方有心理准备。同时你也可以提前思考一下对事件的处理方法。然后,把你的思路清理一下,重点重申一次,这样有助你减少不安的感觉。不妨写下一个大纲,准备随时翻阅,不致因疏漏而要重讲一次。你要经常提醒自己:“把握分寸。”
有一次宴会上,一位肥胖出奇的夫人坐在身材瘦削的萧伯纳旁边,带着娇媚的笑容问大作家:“亲爱的大作家,你知道防止肥胖有什么办法吗?”萧伯纳郑重地对她说:“有一个办法我是知道的,但是我怎么想也无法把这个词翻译给你听,因为‘干活’这个词对你来说是外国话呀!”
在批评时开场白是很重要的,切忌凡事用“我认为”来开头,给对方过大压力。可以婉转地说:“你经常迟到早退,是否有什么隐衷?”“单位有单位的规矩,你迟到早退,对其他同事的工作有影响,而且不公平!”“我欣赏你做事速战速决的作风,但希望你能依单位规矩而行,以免阻碍正常工作。”
生活中,少一分指责,多一点嘉许,不仅令事情做起来得心应手,也给予对方愉悦的心情,何乐而不为呢?
所谓“暗”是指对器量小者发火过了头,单纯面谈也不易挽回时,便采用“拐弯抹角”或“借东风”法。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因此批评时一定要平等相待,绝不能以审判者自居,更不能幸灾乐祸,甚至恶语中伤。否则训斥不仅是对被批评者自尊心的损伤,甚至是人格的侮辱,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在一次由全美各地的美容顾问参加的业务峰会上,她发现有一位美容顾问的衣着、化妆与美容顾问的职业很不相符。随后她了解到这位美容顾问是一位刚刚入行的新成员。玛丽·凯意识到,如果采用一对一的方式直接给这位美容顾问提建议,也许会伤害到她。所以玛丽·凯决定将自己的意见以一种更巧妙的方式传递给对方。
这时一旦工作出现了偏差,便倾向将责任推到他们身上,从而造成了恶性循环。领导越来越挑剔下属,而下属的表现也越来越差。
这时候,就需要领导者通过列出事实让他们明白,批评是为了部门和组织的利益和发展,而不是故意损害某人的感情。
1、启发式
正确的批评应该做到“对事不对人”。这是一条被无数事例所验证的法则。固然,“事在人为”,错误与犯错误的人也是密不可分,但对事不对人的枇评却更容易为下属所接受。
正确的善后,要视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有人性格大大咧咧,是个粗人,领导发火他也不会往心里去,故善后工作只需三言两语,象征性地表示就能解决问题;有的人心细明理,领导发火他也能谅解,则不需下大功夫去善后;而有的人死要面子,对领导向他发火会耿耿于怀,甚至刻骨铭心,则需要善后工作细致而诚恳,对这种人要好言安抚,并在以后寻机通过表扬等方式予以弥补;还有的人量小气盛,则不妨使善后拖延进行,以天长日久见人心的功夫去逐渐感化他。
有时,人们也会把“三明治”变成“双色糕”让赞扬与批评交错出现,其目的也是维持听者的心理平衡。如果批评是三言两语便可结束,只需“三明治”即可,如果要分析,谈话时间校长,就应在大“三段论”中套上小“三段论”,时时谈起别人的优点,这样效果会好得多。
首先必须设想一个限度,否则你的忠告也许会适得其反。当你要指出别人的缺点时,必须先认识到人类的脆弱及不完美,且保持着自我反省的心态和与对方一同背负过失的谦虚态度,让对方发觉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其次,为了免于引起对方的逆反心理,必须要事先准备些称赞的话,在批评他人之前,先将这副“灵丹妙药”给对方服下,然后再转入正题。当对方因你指出的缺点而感到难过和难以接受时,表扬就起了很大的中和作用。
当然,在现实当中,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而且被批评的下属往往会认为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这时应该怎么办呢?
比较典型的“三明治”式,就是标准的三段论:小张,这份工作报告写得很好,看来你下了一番功夫。思路很清楚,里面有几点写得比较精彩。要说不足,我看是不是把这几处改一下。这种说法不太妥当,言辞过于尖锐会剌伤别人的积极性。好,就这样。好好干,小伙子挺聪明,文笔很好,希望再接再厉。
对领导而言,应该明白,你既身为领导,无论如何你总该对单位的人和事负有责任,这是谁都推诿不掉的。喜欢将“家丑外扬”,反而暴露出你的管理不力,或由你制定的管理体系有缺点、不健全。更不好的是,还会给人留下自私狭隘的印象。
无论任何团体,当员工犯下不可原谅的错误时,作为领导无可避免地要对其加以斥责。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尊心,批评应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态度上的严厉不等于言语上的恶毒,只有无能的领导才去揭人疮疤。因为这种做法除了让人勾起一些不愉快的回忆,于事无补;而且除了使被批评者寒心外,旁观的人也一定不会舒服。因疮疤人人都有,只是大小不同。
即在批评别人时,先找出对方的长处赞美一番,然后再提出批评,而且力图使谈话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最后再使用一些赞扬的词语。这种两头赞扬、中间批评的方式,很像三明治这种中间夹馅的食品,故以此为名。
如果对方犯的不是原则性的错误,或者不是正在犯错误的现场,我们就没有必要“真枪实弹”地对其进行批评。可以用温和的话语,只点明问题。或者是用某些事物对比、影射,做到点到为止,起到一个警告的作用。
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批评要求,譬如说对安全性要求很高的行业,批评就应严厉一些,而对于一些要求员工自由发挥程度较高的职业,批评则应注重于启发引导。
作为上司,对某一名下属的工作很不满意,且必须指出,但又不便当面批评时,你该如何做呢?首先应低调一点,先尝试改变他的态度,以朋友的口吻去询问对方:“发生了什么事?”“我能为你做些什么?”或“为什么会这样?”“怎么回事?”等等。这有助于你对情况的了解,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这应是上策。你可以直接告诉他你心目中的要求,但不要说:“你们这样做根本不对!”“这样做绝对不行。”你可以说:“我希望你能……”“我认为你能做的更好。”“这样做好像没真正发挥你的水平。”用提醒的口吻和对方说更好。
一质检经理在进行质量检查时,对车间主任咆哮道:“看看你让属下做了些什么?这种劣等产品怎么能出现在我们的流水线上!你这个车间主任是干什么吃的?如果再这么干,你就别想再待下去了!”
3、警告式
在发现下属有错误时,要掌握批评的时机。当面批评别人,对谁来说都是一件十分尴尬、为难的事,但作为领导,这是你的工作内容之一。
更严重的是,有些领导似乎就是喜欢“痛打落水狗”。下属越是认错,他咆哮得越厉害。这样的谈话进行后会是什么结果呢?一种可能是被批评者垂头丧气。另一种可能则是他忍无可忍,勃然大怒,重新“翻案”,大闹一场而去。这时候,挨骂下属的心情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就是认为:“我已经认了错,还要抓住不放,实在太过分了。”性格怯懦者会因此丧失信心,较刚强者则说不定会发起怒来。
然而此时领导适时利用一两句温馨的话语来鼓励他,或在事后私下对其表示,正是因为看他有前途,才会严格要求。如此,受批评的下属必会深深体会“爱之深,责之切”的道理,而更加发奋图强。
说到底,这种方法力求实现的就是,在感情上对批评者来说是委婉的,在问题上则是直接的、本质的,是通过事实来做人的工作。
人与人之间,不论地位尊卑,人格是平等的。领导在批评下属时,不论批评的怎样高明,总是要伤人的,只是伤人有轻有重而已。因此,发火伤人后,需要做及时的善后处理,即进行感情补偿。妥当的善后要选时机、看火候。过早了对方火气正盛,效果不佳;过晚则对方郁积已久的感情不好解开。因而,宜选择对方略为消气、情绪开始回复的时候为佳。
毫无疑问,质检经理的行为不仅会引起车间主任的难堪和愤恨,同时也会使在场的每一个普通员工感到困惑和不安。他们也许会想:“下一个挨骂的人会不会是我呀!”
这种方法在很多情况下也是比较有效的。其优点就在于由批评者讲对方的长处,起到了替对方辩护的作用。
我们不应当怀着自已的私心或对事物不感兴趣,就对他人的行为采取贬低或批评的态度。没有爱迪生母亲对儿子孵鸡蛋行为的肯定与赞许,也许爱迪生就没有后来的辉煌成就。也许就是那一句微不足道的激励,给了那些需要动力的人无穷的力量,给那些身处逆境的人奋斗的信心。谁又能小视它呢?
的演讲。这样一来既让与会人员从演讲中学到了东西,又使那位美容顾问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而且又没有伤害她的自尊心。在整个会议中,玛丽·凯一再提醒在场的每一位美容顾问,要表现出自己的专业风范。
指出别人的缺点,可能因与对方意思相违而伤害到对方,又可能因对方态度蛮横伤及自己。这时,需要用赞美的话语做中和剂,令对方反驳不是,发怒也不是,再加上批评得有理有据,可令其心悦诚服地接受。
许多下属认为,受批评就意味着他们的人格受到了侮辱。
不同年龄的人批评也应有所差别:年长者应用商讨的语气,对同龄人则可自由一些,毕竟彼此的共同点较多,而对年轻人则应多给予一些启发性的批评,促使其提高认识。比如对年长者称呼前加上谦辞,显得郑重有礼,对年少者用“小×”来称呼,增加亲近感,就能增强批评的效果。
玛丽·凯在《谈人的管理》一书中写道:不要光批评而不赞美。这是我严格遵守的一个原则。不管你要批评的是什么,都必须找出对方的长处来赞美。批评前和批评后都要这么做。这就是我所谓的“三明治式”批评法——夹在两大赞美中的小批评。
中国有句俗语:“人有脸,树有皮。”任何人都是有尊严的,不能因为你是领导就肆意践踏下属的尊严,说得更直接点,就是要给人面子。
这样一来,下属不仅会牢记错误,还会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某部门经理有一天一大早见到他的一位女秘书,便夸她:“你昨天拟的那份报告很好,我很喜欢。”那位女秘书听了受宠若惊,很高兴。这位经理又不急不忙地接着说:“今后打字的时候多加注意,不要有错别字。”
人们希望别人的赞赏,赞扬就应该在他的心里留下比较深的印象。两头赞扬就能起到这种作用。
显然,领导这么做是不明智的。有些领导认为下属并非真心认错。实际上不论认错态度真假,认错本身总不是坏事,所以应该先肯定下来,然后再循此思路继续下去:错在何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错误?造成了什么恶劣后果?怎样弥补损失?如何防止再犯类似错误?只要这些问题,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解决了,批评指责的目的也就达到了。须知一千个犯错误的下属,就有一千条辩护的理由。下属能自我反省,承认错误,就不应太过苛求。总之,犯错是第一阶段。认错是第二阶段,改错是第三阶段。
要做到有效的批评,就必须注意应随着批评对象和场合的不同改变批评的方式和语言。那种企图用统一的模式裁判活生生现实的看法,只会处处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