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我接受了中国围棋杂志《围棋天地》的邀请,对第 三届富士通杯世界围棋大赛中李昌镐战小林光一的对局进行解 说。15岁聪明异常的李昌镐对战在日本已经登上职业顶峰的高手 小林光一,这场对局争夺激烈,难分高下。
“虽然到现在为止我们从未在棋盘上相逢,但是我充分研读 了他的棋谱。通过研读我感受到了李昌镐围棋的强悍。他能够看 透盘上的形势并且正确地把握形势。这就是他最大的特征。他懂 得如何根据现在的形势去判断将来要展开的形势。
“韩国围棋正变得越来越强。作为中国的棋圣,我自己对这 件事情表示欣喜。虽然个人感情上希望中国围棋更强,但是有竞 争才有进步。韩国围棋自不必说,李昌镐的存在对中国围棋的发 展是一种鞭策。
“我一直期待着自己的弟子中有人可以和这位韩国的天才少 年棋手相匹敌,我一直等待着那一天。如果我的弟子能够首先和 他相遇,那么这也算是我们之间愉快的交流。
·聂卫平
“但是没有一个棋手能毫无失误。李昌镐也一定有他的弱点。 如前面所说,我现在还没有和他对弈的经历。但是他的弱点和他 ‘后生可畏’的能力,我是切实有所感。如果李昌镐有非常明显 的弱点,那么我希望他能够通过努力来弥补。相信随着他棋艺的 提高,他那些若隐若现的缺点也会得到改善。
“彻底推算前后顺序,正确计算①(①行棋过程中数目或对局结束后为分胜负而进行数目。)的天赋,被他毫无差池地 发挥出来。我看着手中李昌镐的棋谱,十分注意他所取得的实 地。很多次,他通过收官,扩大已经围空的实地从而逆转形势。
“韩国具有东洋特有的文化环境,这为围棋的发展提供了肥 沃的土壤。由此曹薰铉、徐奉洙、刘昌赫、李昌镐等高手的纷纷 涌现,并在棋坛扬名立万,这也是极为正常的。
“他在收官时非常精巧而又小心翼翼,终盘几乎没有失误。 这正是李昌镐最大的优势所在。虽然在一场对局中,无论是序盘 布局,中盘还是终盘,哪一个部分有不足都不可能获胜,但是在 决定胜利的激战的最后,即终盘,是左右对局胜负更有力的部 分。他一到了盘上已经交错纵横十分复杂的终盘,就如同蛟龙得 水,变得得心应手。
“同时在他的围棋中包含着敏捷深奥的认识。他有直击对 方要害的能力。在普普通通的行棋过程中果断地采取奇袭。 可以看出,他是那种带着忍耐心,充分等待把玩胜利机会 的人。
除了藤泽秀行九段,我还收到了另外一位围棋英雄给我的信 件。他就是中国的聂卫平九段。
的确如此。所有的“缓慢”并不是绝对的缓慢,只是相对于 “快,更快”的现代生活下的思考方式而言的缓慢。这种相对的 缓慢可以称为“减速”。围棋的速度并不是由外在的行棋速度决 定的,其中所隐藏的认知速度、判断速度才是决定因素。如同衣 服一样的合体,维持适合棋局运转的速度才是恰当速度的核心。 如果换种表达方式,那么可称为“均衡”。
“除此之外,李昌镐对围棋精神有着彻底的理解,同时又不 断探索围棋的真谛。通过不可思议的天才般的能力和勤奋努力, 他的行棋已经超越了一般的规则,而是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来 表达一种围棋思想。总而言之,李昌镐是一个十分伟大的围棋 天才。
“积累围棋知识,领会围棋精神,历练实战能力,这三者无 一不需要大量的时间。但是李昌镐只不过用了几年的时间,在还 是个少年的时候就完成了三项要求,真是不可思议。”
聂卫平九段的评价和强调人性修养的藤泽秀行九段不同,他 把注意力都放到了我的围棋和胜负上来。如果说藤泽秀行先生的 信件超越了胜负,重在讨论“人生高度和宽度”,那么聂卫平九 段则是侧重于对胜负本质的探讨和建议。对两位围棋巨匠充满真 心的信件,我内心满是感谢。
“从那时算起,4年过去了。现在的李昌镐怎么样呢?战绩如何呢?几年前人们就开始纷纷评价说:‘李昌镐最终战胜了超一 流的棋士。’那么现在,究竟谁是李昌镐的对手呢?我开始集中 关心起了这些情况。
“李昌镐围棋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最优秀的地方是什么,最 突出的弱点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对那些一直关注着李昌镐的人来 说,是兴趣的所在。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和李昌镐在棋盘上较 量过。
“虽然李昌镐以极小的差距(半目〉输掉了棋局,但是我们 可以看到他真是可造之材。我当时就对局做了如下评论:‘后生可畏啊,但是如果想和超一流的棋手相匹敌,年轻人仍需要更 加努力。’
“动如脱兔,静如深海。在围棋中,沉寂是一种十分深奥的 高境界,而他能够巧妙地寻找合适的点获取沉寂的实地。虽然他 属于基本上好动的那个年龄层,但是‘少年围棋看上去像老年围棋’的印象正是出于以上所说的这一点,所以,也不难理解。
“在这些人当中,最引人注目、被人讨论最多的要数李昌镐 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战绩的突出,另一方面是‘了解以 后才发现原来是个孩子’给人带来的惊奇感。我产生‘李昌镐非 常厉害’这个想法,大约是在4年前。
在之前也有很多人不断地对我进行观察和评价,但是记忆中 仿佛没有人用“敏捷”这个词语来形容过我。大多数人对我一致 的评价和理解是“迟缓的厚实”。但是聂卫平九段却眼光独到地 发现并注目于我围棋中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