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平仄仄;
訪銅雀臺。
(5)合洽。
[27] 成吉思汗是蒙古人名,不拘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毛澤東
(11)平聲庾青蒸,上聲梗迥,去聲敬徑。
做出爭雄勢。
第三節 詞韻,詞的平仄和對仗
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25],
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危樓還望,
[23] 依語法結構,應該標點為:“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這裏是按詞譜斷句。
原馳蠟象,
更立西江石壁,
仄仄平平平仄。
彈指一揮間。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暗換青青髮。
使李將軍,
六朝何事,
又食武昌魚,
三字句。——三字句是用七言律句或五言律句的三字尾。即: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如“須晴日”,平仄仄如“俱往矣”,仄平平如“照無眠”。兩個三字律句用在一起如“青箬笠,綠蓑衣”。
九字句。——九字句往往是上三下六,或上六下三,或上四下五。一般都用兩個律句組合而成,至少下六字或下五字是律句。如“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略輪文采;
仄仄平平,
東風輦路,
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
[21] 跟《水調歌頭》一樣,這個詞調的平仄相當靈活,而且用拗句。
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
總之,從律句去瞭解詞的平仄,十分之九的問題都解決了[32]。
披衣起,
飲酣鼻息如雷。
拗句。——大多數的詞牌都是沒有拗句的。但是,也有少數詞牌用一些拗句。例如《念奴嬌》前後闋末句(如“一時多少豪傑”,“一樽還酹江月”),《水調歌頭》前闋第三句上六字(如“不知天上宮闕”),後闋第四句上六字(如“一橋飛架南北”),都是“平平平仄平仄”,就都是拗句。
誰信被晨雞催喚迴?
使君與操,
也學英雄涕。
(一)詞韻
驚濤拍岸,
不須反顧,
大江東去,
風檣動,
嘆此意、今古幾人曾會?
西極龍媒。
[33] 詩也有扇面對,但不如詞的扇面對那樣常見。
談笑凱歌還。
(9)平聲歌,上聲哿,去聲箇。
一水橫陳,
(4)物月曷黠屑葉
(12)平聲尤,上聲有,去聲宥。
望長城內外,
捲起千堆雪。
東溟鯨膾;
俱往矣,
仄仄平平[24],
三十八年過去,
[2] 萬樹《詞律》共收一千一百八十多個“體”。徐本立《詞律拾遺》增加四百九十五個“體”。清代的《欽定詞譜》共有二千三百零六個“體”。
機會方來。
(6)平聲真文,又元半,上聲軫吻,又阮半;去聲震問,又願半。
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四字句。——四字句是用七言律句的上四字。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如“天高雲淡”,仄仄平平如“怒髮衝冠”。兩個四字律句用在一起如“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如果先平腳,後仄腳,則如“亂石穿空,驚濤拍岸”。
固定的對仗,例如西江月前後闋頭兩句。此類固定的對仗的很少見的。
[宋]劉克莊
仄仄平平平仄。
[7] 字數不同如《菩薩蠻》,平仄不同如《浣溪沙》,詳下節。
萬里雪飄。
何處相逢?
檣櫓灰飛煙滅。
仄仄平平。
蔽日旌旗,
[24] 第一句可以用韻。
[11] 字下加小圓點的都是入聲字。不要按現代普通話的聲調去瞭解。下同。
高路入雲端。
衹要肯登攀。
久有凌雲志,
仄仄平平仄。
念奴嬌(一百字,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東去)
萬戶侯何足道哉?
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
(2)覺藥。
故壘西邊人道是,
平平仄仄;
[20] 這個詞調的平仄相當靈活。前闋第三句、後闋第四句為一個十一字句,中間稍有停頓,上六下五或上四下七均可。但是近代詞人常常把它分成兩句,並且是上六下五(參看張惠言《詞選》所錄他自己的五首《水調歌頭》)。毛主席的詞也是按上六下五填寫的。這調常用一些拗句,如毛主席詞中的“子在川上曰”,“一橋飛南北”,蘇軾詞中的“不知天上宮闕”,“起舞弄清影”等。
小兒破賊,
還看今朝。
龜蛇靜,
寂寞避暑離宮,
欲與天公試比高。
除了這兩點之外,詞的對仗跟詩的對仗的一樣的。
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
沁園春(夢方孚苕)
念奴嬌(石頭城,用東坡原韻)
不但五字句、七字句多數是律句,連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八字句、九字句、十一字句等,也多數是律句。現在分別加以敘述。
天下英雄,
仄仄平平,
大河上下,
極目楚天舒。
指點六朝形勝地,
念奴嬌(登多景樓)
水調歌頭(游泳)
小喬初嫁了,
(或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8] 舊法,前後闋中間空一格。現在分行寫,中間空一行。
過了黃洋界,
[28] 戈載《詞林正韻》的韻目依照《集韻》,現在改為“平水韻”(即第二章第二、六兩節所講的詩韻),以歸一律。
成吉思汗[27],
我早生華髮[23]。
惜秦皇漢武,
故國神遊,
(13)平聲侵,上聲寢,去聲沁。
[26] 這一句,依《詞律》應分兩句,即平平,仄仄平平。但是,一般都作六字句。
平平平仄(或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
消磨多少豪傑!
[6] 曲終叫做闋(que)。一闋,表示曲子到此已告終了。下面再來一闋,那是表示依照原曲再唱一首歌。當然前後闋的意思還是連貫的。
《沁園春》前闋第四五六七兩聯,如“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後闋第三四五六兩聯,如“惜秦皇漢武,略輪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這是以兩句對兩句,跟一般對仗不同。像這樣以兩句對兩句的對仗,稱為扇面對[33]。
[18] 雙調用‖號表示前後闋同。下同。
[15] “看”,平聲。
鬼火高低明滅。
數風流人物,
望天低吳楚,
平平仄仄,
人生如夢,
河洛膻腥無際。
嘆年光過盡,
仄仄平平仄。
(2)平聲江陽,上聲講養,去聲絳漾。
平平仄(或仄平仄),
(8)平聲蕭肴豪,上聲篠巧皓,去聲嘯效號。
[1] 這是根據《類編草堂詩餘》所分小令、中調、長調而得出來的結論。
念奴嬌(赤壁懷古)
平平仄仄平平[26]。
一時多少豪傑!
詞的特點之一就是全部用律句或基本上用律句。最明顯的律句是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有些詞,一讀就知道這是從七絕或七律脫胎出來的。例如《浣溪沙》四十二字,就是六個律句組成的,很像一首不粘的七律,減去第三、第七兩句。這詞的後闋開頭用對仗,就像律詩頸聯用對仗一樣。《菩薩蠻》前後闋末句本來用拗句(仄平平仄平),但是後代詞人許多人都用了律句,以致萬樹《詞律》不能不在第三字注云“可仄”。如果前後闋末句都用了律句,那麽,整首《菩薩蠻》都是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組成的了。不過要注意一點:詞句常常是不粘不對的。像《菩薩蠻》開頭兩句雖然都是律句,但它們的平仄不是對立的。
凡前後兩句字數相同的,都有用對仗的可能。例如《憶秦娥》前後闋末兩句,《水調歌頭》前闋第五六兩句,後闋第六七兩句,等等。但是這些地方用不用對仗完全是自由的。
詞中還有二字句、一字句、一字豆[31]。現在再分別加以敘述。
[25] 調中有四句“仄平平仄仄”,都應該瞭解為上一下四,即仄+平平仄仄。
到處鶯歌燕舞,
石頭城上,
--------------------------------------------------------------------------------
平平平仄,
陳亮
關於詞韻,並沒有任何正式的規定。戈載的《詞林正韻》,把平上去三聲分為十四部,入聲分為五部,共十九部。據說是取古代著名詞人的詞,參酌而定的。從前遵用的人頗多。其實這十九部不過是把詩韻大致合併,和上章所述古體詩的寬韻差不多。現在把這十九部開列在後面,以供參考[28]。
遇高皇帝,
惟有青山如壁。
(10)平聲麻,又佳半;上聲馬,去聲禡,又卦半。
平平平仄平仄。
三國周郎赤壁[22]。
(甲)平上去聲十四部
一字句。——一字句很少見。衹有十六字令的第一句是一字句。
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
風雷動,
看紅裝素裹,
神女應無恙,
平韻與仄韻的界限也是很清楚的。某調規定用平韻,就不能用仄韻;規定用仄韻,就不能用平韻。除非有另一體。
世上無難事,
鬼設神施渾認作,
連崗三面,
仄仄平平,
落日無人松徑冷,
大江南北,
[19] 依語法結構,應該標點為:“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這裏是按詞譜斷句。
眼空無物。
[4] 這是依照一般的說法。
(前闋後九句與後闋後九句字數平仄相同。此調一般都用較多的對仗。)
平平仄仄,
(乙)入聲五部
衹成門戶私計。
喚廚人斵就,
詞的對仗,有固定的,有一般用對仗的,有自由的。
萬里長江橫渡,
可上九天攬月,
一橋飛架南北,
險處不須看。
(7)平聲寒刪先,又元半;上聲旱潸銑,又阮半;去聲翰諫霰,又願半。
十一字句[30]。——十一字句往往是上四下七,或上六下五。下五字往往是律句。如“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又如“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千里來尋故地,
頓失滔滔。
正好長驅,
仄仄平平仄仄平。
車千乘,
詞的對仗,有兩點和律詩不同。第一,詞的對仗不一定要以平對仄,以仄對平。如“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又如“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城對河,是平對平;外對下,是仄對仄)。第二,詞的對仗可以允許同字相對。如“千里冰封”對“殘陽如血”。
[17] “昨”字未拘平仄。
(依語法結構,“渾認作”應連下讀;這和蘇軾《念奴嬌》“故壘西邊人道是”一樣,“人道是”也本該連下讀的。“管”字未拘平仄。)
江山如此多嬌,
[32] 關於詞的平仄,還有許多講究。如有些地方該用去聲,有的地方該用上聲,又有人以為入聲、上聲可以代替平聲。這衹是技巧的事或變通的辦法,不必認為格律,所以略而不講。
詞韻、詞的平仄和對仗都是從律詩的基礎上加以變化的。因此,要研究詞,最好是先研究律詩。律詩研究好了,詞就容易懂了。
一代天驕,
更有潺潺流水,
[14] 這句第一字可平,第三字可仄,但是不能犯孤平。這就是說,如果第三字用仄,則第一字必須用平。後闋末句同。
[22] 依語法結構,應該標點為:“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這裏是按詞譜斷句。
高峽出平湖。
不管風吹浪打,
歌舞樽前,
憑卻江山管不到,
是人寰。
[16] “漫”,平聲。
遙想公瑾當年:
特種律。——特種律句主要指的是比較特別的仄腳四字句和六字句。仄腳四字律句是“平平仄仄”,但是特種律句則是“仄平平仄”(第三字必平);仄腳六字律句是“仄仄平平仄仄”,但是特種律句則是“仄仄仄平平仄”(第五字必平)。《憶秦娥》前後闋末句,依《詞律》就該是特種律句。其實,前後闋倒數第二句也常常用特種律句。如“馬蹄聲碎,喇叭聲咽”,“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如夢令》的六字句也常用特種律句。如“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直指武夷山下”,“風展紅旗如畫”。又如“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卻道海棠依舊”,“應是綠肥紅瘦”。
一樽還酹江月!
蘇軾
(二)詞的平仄
[13] “興”,去聲。
截斷巫山雲雨,
平平平仄,
[31] 豆,就是讀(dòu)。句稍有停頓叫豆。一字豆不須點斷,衹須把五字句看成“上一下四”就是了。
分外妖嬈。
(4)平聲魚虞;上聲語麌;去聲御遇。
白骨紛如雪。
[10] 其所以不止舉一首,是要顯示詞人依譜填詞的嚴格。
衹識彎弓射大鵰。
纔飲長沙水,
六字句。——六字句是四字句的擴展,我們把平起變為仄起,仄起變為平起,就擴展成為六字句。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如“我欲乘風歸去”;平平仄仄平平如“紅旗漫捲西風”。兩個六字律句用在一起如“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29] 具體的字見於附錄《詩韻舉要》。下同。
平平仄,
這十九部大約衹能適合宋詞的多數情況。其實在某些詞人的筆下,第六部早已與第十一部、第十三部相通,第七部早已與第十四部相通。其中有語音發展的原因,也有方言的影響。
衹有上去兩聲是可以通押的。這種通押的情況在唐代古體詩中已經開始了。
北國風光,
[3] 大中,是唐宣宗年號。
重上井岡山,
可下五洋捉鱉,
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平仄[21]。
平平仄仄,
芳草年年發。
須晴日,
載燕南代北,
慷慨生哀!
仄仄平平平仄仄,
千里冰封,
平仄平仄平平(或平平仄仄平平),
雄姿英發。
[30] 十字句罕見,不討論。
毛澤東
唐宗宋祖,
二字句。——二字句一般是平仄(第一字平聲,第二字仄聲),而且往往是疊句。如“山下,山下”。又如王建《調笑令》,“團扇,團扇。……弦管,弦管”。個別詞牌也用平仄,如辛棄疾《南鄉子》:“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
八字句。——八字句往往是上三下五。如果第三字用仄聲,則第五字往往用平聲;如果第三字用平聲,則第五字往往用仄聲。下五字一般都用律句。第三字用仄聲的如“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第三字用平聲的如“莫等閒白了少年頭”。
多情應笑,
[9] 但是改為橫排。
天塹變通途。
(三)詞的對仗
(5)平聲佳半,灰半;上聲蟹,又賄半;去聲泰半、卦半、隊半。
薩都剌
登高懷遠,
圉人呈罷,
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
稍遜風騷。
繁華鏡裏,
功名未立;
但淒涼回顧,
[5] 原名《漁父》。
一字豆。——一字豆是詞的特點之一。懂得一字豆,纔不至於誤解詞句的平仄。有些五字句,實際上是上一下四。例如“望長城內外”,望字是一字豆,“長城內外”是四字律句。這樣,“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和“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就成為整齊的對仗。
沁園春(一百十四字)
仄仄平平,
勢成寧問強對!
平平仄仄,
山舞銀蛇,
江山如畫,
書生老去,
[12] 這很像一首不粘的七律減去第三、第七兩句。
(3)平聲支微齊,又灰半[29];上聲紙尾薺,又賄半;去聲寘未霽,又泰半、隊半。
舊貌變新顏。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
當驚世界殊。
勝似閑庭信步,
羽扇綸巾,談笑間,
入聲韻的獨立性很強。某些詞在習慣上是用入聲韻的,例如《憶秦娥》、《念奴嬌》等。
(這調一般用入聲韻。前闋後七句與後闋後七句字數平仄相同。)
登寶釵樓,
連雲檣櫓,
惟餘莽莽;
(1)平聲東冬,上聲董腫,去聲送宋。
劍客奇材。
沁園春(雪)
傷心千古,
(“銅”字未拘平仄。)
天限南疆北界。
仄仄平平平仄仄,
子在川上曰:
平平仄仄,
(3)質物錫職緝。
尋取中流誓。
一般用對仗的(但也可以不用),例如《沁園春》前闋第二三兩句、第四五句和第六七句,第八九兩句;後闋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第七八兩句。又如《念奴嬌》前後闋第五六兩句。又如《浣溪沙》後闋頭兩句。
(1)屋沃。
餘子誰堪共酒杯?
旌旗奮,
亂石穿空,
起宏圖。
秦淮一片明月!
(14)平聲覃鹽咸,上聲感儉豏,去聲勘豔陷。
今日得寬餘。
平平仄仄,
因笑王謝諸人,
毛澤東
逝者如斯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