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很多好处不只是针对受教育者,它对我们所有人都有益,让我们生活在一个绝大多数成年人都可以阅读和了解基础数学运算的社会。
·公共保健方案(例如疫苗接种)是非竞争性的,因为人口增加并不会降低预防传染病的效益,而且它有非排他性,因为效益会延伸至全部人口。
当某些人从公共物品中受益,却没有付出相对合理的成本时,经济学家把这个问题称作“搭便车”(free-rider)。若你要人们为道路付费,就像为食品杂货付费一样,想象一下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在工业化国家,人们知道,无论他们同意付费与否,都会铺设道路,而且一旦铺好,政府便无法或不可能阻止他们使用。出于自利的本性,大多数人会希望由住在附近的人出钱铺路,而道路大部分是非排他性且非竞争性的,因此自己就可以“搭便车”。但如果每个人都做出这个自利的决定,结果就是没有人会铺路,也没有人会受益。
缴税是用强迫的方式克服搭便车问题:如果你不为公共物品纳税,你就要坐牢,这些利益与成本是隐性社会契约的一部分。如果社会成员不用某种方式合力提供公共物品(经由政治或社会机制),则大家都会蒙受损失。
如果自利的市场运作行不通,那么要如何创造公共物品呢?各种社会机制可以帮助解决这个问题。举例来说,公共广播与公共电视如何生存?它们通常综合运用社会压力(认捐活动、大量邮件)和诱导(捐款感谢礼、会员福利与活动、特别节目)来说服你捐款。它们利用大众对捐款者的认同,并且使没捐款者感到些微愧疚,试图克服搭便车的问题。
搭便车的问题在经济分析上非常重要。大部分时候,经济学主张生产者与消费者顺着自利的本性,就能为社会提供很多效益。但是,就公共物品而言,如果每个人都顺着狭隘的自利本性,结果将更糟。
公共物品有两个重要特性:它们是非竞争性(nonrivalrous)与非排他性(nonexcludable)。非竞争性是指商品本身不会因为更多人使用而变少。若是私人商品,例如一块比萨,如果马克斯吃了它,米歇尔就没得吃了。拿国防做比较,马克斯受到的国防保护,并不会降低米歇尔受保护的程度。非排他性是指卖家无法排除那些没付钱也能使用商品的人。那块比萨是排他的,如果你不买,就不能吃。但如果某人不希望被国防保护,我们没有实际可行的方法来排除他。
公共物品:顺着每个人自利的本性,将无法创造公共物品,所以政府必须征税来建设。
你开车上班要经过高速公路吗?如果你家失火了,当你拨911电话时,你期待有人接电话吗?你可能不认为道路与消防局是商品,但经济学家的确这么想。我们每天都会用到一些公共物品,但很难设想要从市场竞争机制下的私人企业那里购买,典型的例子有国防、基础研发、道路、警察和消防局。这些项目都归类在经济学家所说的“公共物品”(public goods)中。
重要的是记住“公共物品”这个专有名词对经济学家来说有很特定的意义,它不是指由政府提供的有益的(good)每样东西。另一点也很重要,要认清把某个东西归类为非公共物品,不表示它就没有公共政策面的经济性争议。我们称为公共物品的很多东西,也并非完全是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的,但它们已经接近这两个特性,使得私人市场很难提供。例如:
政府课税即是要求公民为公共物品付费,无论每位公民是否真的想要该种类与数量的公共物品。这适用于政府直接提供的商品(例如军队或法院系统),或间接由民间承包商提供的商品(例如道路与大楼)。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其实是政府收税来支付这些商品,至于是由公务人员还是民间提供,则仍有待商榷。
·良好的道路系统为社会提供各种效益。除了收费道路外,我们很难排除使用它的人。此外,除非交通堵塞,否则我使用高速公路时并不会影响别人使用。
·科学研究(事实上,通常是创意)是非竞争性的。如同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所言:“我将思想传授他人,他人之所得,亦无损于我之所有;犹如一人引我的烛火点烛,光亮与他同在,我却不因此身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