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管用精铜熔铸,长四尺,内装火药一升五合,前部开有一孔,通过孔口可安一个装弹嘴,通过装弹嘴,一次能向管内装填上百枚弹丸,然后安于坚木架上发射。炮管后部的尾轴,可调整射角和射界。
此炮安于双轮炮车上,车上有一个用榆槐木挖凿而成的车箱,炮身嵌置在车箱中,用五道铁箍同车箱固连,车箱两侧各有两个铁锚,发射时将铁锚钩在地上,以固定炮车,减少后座力。
大将军炮起用于明代中期,王鸣鹤在《登坛必究》中说,此类炮多用于边关守备,发射时“若迅雷不及掩耳,其威莫测,其机最神”。工部尚书叶梦熊指出:“塞上火器之大者,莫过于大将军。”大将军有大中小三类,分别发射七斤、五斤、三斤重的铅制弹丸。最初多为固定式,用于守备隘口。后来用车运载,进行机动作战。大将军炮的实物较多,至今在山海关城楼上还陈列着一门已经锈蚀的铁制大将军炮。
炮管用铜制造,长一尺八寸,口径五寸,内装火药六分、弹丸二三升。炮身用铁箍箍于四轮车上,车前端有挡板,可隐蔽炮身。待敌接近时,即去板射击,使敌猝不及防。
重型火炮由轻型火炮发展而来,明代前期已有少数地方使用,后期逐渐增多。它们的特点在于使用了炮车,提高了机动性,增强了摧毁威力。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大将军炮、攻戎炮、千子雷炮、百子连珠炮等。
自明代中期起,许多重型火炮都已用炮车运载,因而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增强了火炮在作战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