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子坑 在罗纹山,唐开元中期开采。“从溪下至取石处九丈五尺,其阔二丈六尺,深一丈三尺,坑皆无土相杂”。
溪头坑 “又曰主持山,在罗纹山金星坑之北约二三里,……其石金星率多虚慢焉”。
砚史上,除“四大名砚”之外,还有许多其他著名的砚石,下面择要介绍一下。
猪肝色地灰黄丝纹 石质细润,色泽深沉,软硬适度,发墨较好。产于老崖崮。
宋代唐询《砚录》说:“青州黑山红丝石为砚。”《砚笺》说:“红丝石红黄相参不甚深,理黄者丝红,理红者丝黄,其纹匀彻……洞口绝壁有镌字,唐中和年采石所记。”《青州府志》载,“红丝石产于临朐〔qu 渠〕县南之老崖崮 ”。
随着歙砚的发展,宋代也出现许多有关歙砚的论著。专著有唐积撰《歙州砚谱》、洪适辑《歙砚说》、《辨歙石说》等。此外在《文房四谱》、《砚史》、《砚笺》以及唐询《砚录》、李之彦《砚谱》、赵希鹄《洞天清录集》和杜绾〔wan 碗〕《云林石谱》中也有一些评介歙砚的篇章。对歙砚的产地、开采、坑名、品类和制作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记叙与论述。说明宋代对砚石、对歙砚已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研究。
红丝砚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高度发展的时期。在砚史上,唐砚不论在砚材种类上,还是在砚式表现上,都较前代有很大发展。随着制墨业的发展,附件研石已不再使用,砚以单独完整的形态出现,唐砚可以说是砚器发展成熟与完善的标志。在砚形上,多为雕饰素雅、简易实用的箕形砚。它是宋代以后石砚的常规形制,即抄手砚之先导。在砚材上,发现与开采了专用优质砚石,如端溪石与龙尾石(歙石)等均在唐代问世,开创砚史新篇章。明代陈继儒《妮古录》上说:“镜须秦汉,砚必唐宋。”在砚史上,唐砚确占有辉煌的一页。
五代十国的南唐时,《歙州砚谱》说:“至南唐元宗精意翰墨,歙守又献砚,并蒸砚工李少微,国主嘉之,擢〔zhuo濯〕为砚官。”这说明在南唐,歙砚已为贡品。当时还设“砚官”管理歙砚生产。宋代洪适辑录的《歙砚说》说:“昔李后主留意翰墨,用澄心堂纸、李廷珪墨、龙尾砚。三者为天下冠,当时贵之。”表明当时龙尾砚(歙砚)与澄心堂纸、李廷珪墨已是最名贵的文房用品。
米芾《砚史》说:“相州土人,自制陶砚,在铜雀上,以熟绢二重淘泥澄之,取极细者,燔〔fan凡〕为砚。”《文房四谱》上也说:“以墐〔jin 近〕泥令入水中,挪之。贮于瓮器内,然后别以一瓮贮清水,以夹布囊盛其泥而摆之,俟〔si 伺〕其至细,去清水,令其干……以竹刀刻作砚之状,大小随意,微荫干……厚以稻糠并黄牛粪搅之,而烧一伏时,然后入墨蜡贮米醋而蒸之五七度,……亦足亚于石者。”明代陈继儒《珍珠船》上说:“绛县人,善制澄泥,缝绢袋致汾水中,逾年而取之,陶〔yao摇〕(通窑字)为砚。”
歙石不仅石质优良,还含有丰富多样的、被称谓“石品”的天然花纹,这是由于含矿物质的成分不一而造成的,这些矿物质或以点滴状散开,或以线条状层列。有的规则排列,有的曲折杂陈,变化万千,姿态各异。一般说来,歙石石品可分为眉子、罗纹、金星、金纹等几类。
水舷坑 “在眉子坑外,临溪,冬水涸时方可取,春夏不可得,发(掘)地丈余,乃至石,率多金花”。
历史上,山东多处产砚石,《遵生八笺》记载“墨角砚、红丝砚、黄玉砚、褐色砚、紫金砚、鹊金墨玉石砚,皆出山东。”此外书中还提到“淄州黄金砚,……青州石末砚”。青州石末砚为澄泥砚,《砚录》说:“石末砚,士人取烂石,研澄其末,烧之为研,即柳公权为第一者。”淄砚在米芾《砚史》上就有记载:“淄州砚,淄石理滑易乏,在建石之次。”清代余怀《砚林》还说:“宋熙宁中尚淄石研,神宗亲择其尤佳者,赐司马温公。”宋神宗赏赐淄砚给司马光,由此可见宋代时,淄砚也是名砚。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也提到淄砚。清代盛百二《淄砚录》更是全面地辑录了淄砚的资料,也记述了山东的其他砚石。
紫红地灰黄丝纹 石质柔嫩,丝理细润。色泽华美,发墨泛油。因坑脉夹层较薄,极不易得,故较珍贵。唐宋时期柳公权、欧阳修、唐询、苏易简等人,对其非常推重。产于黑山,是红丝砚中最为名贵的一种。
螺溪砚的石色与石纹可谓五光十色,绚丽多彩。可分为五大类主色:乌黑、翠绿、赭红、土黄及灰白。有金砂、银砂、水波纹等纹饰。宝岛的螺溪砚,也是祖国的名砚之一。
洮石产于大河深底,开采十分困难。《洞天清录集》说:“石在临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遵生八笺》也说:“河深甚难得也”。由于开采艰难,历史上流传不多,所以《洞天清录集》便说:“耆旧相传虽知有洮砚,然目所未睹。”又因此,也常以鱼目代珠,多以长沙谷山石充。
歙砚“石品”天然花纹不同,是因为成因不同。
黄地红丝纹 质坚而润,色泽鲜艳,不渗水,不渍墨,叩之清脆悦耳,但石理滑,下墨较钝。产于老崖崮。
金纹 指石中有云雾条纹状的金黄色晕,故名。又按照条纹色晕的形状,随形赋名。《歙州砚谱》提到金纹有十种:金纹如长寿仙人者,青斑金纹如鹤舞者,金纹如双鸳鸯者,金纹如斗者,金纹如枯槎〔cha查〕仙人者,金纹如金云气者,金纹如眉如卧蚕者,金纹如双鱼蹲鸱〔chi痴〕者,金纹如湖中寒雁者,金纹如金壶瓶者。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金纹形状多为人物鸟兽等,其名乃依状随形而定。
宋代李之彦《砚谱》上说:“虢州(今河南省灵宝市)澄泥,唐人品砚,以为第一,今人罕用。泽州道人吕翁作澄泥砚,坚重如石。手触辄生晕,上著‘吕’字。”
著名的砚石中,端砚为绢云母泥质板岩,歙砚为含石英粉砂质泥质板岩,洮砚石为水云母泥质板岩,鲁砚石为微晶质灰岩。
最后再对我国“四大名砚”之首的端砚,专门介绍一下。
从以上记载可知,澄泥砚唐代已有制作。唐代以及唐以后的生产地方,也不止一处。如有虢州,相州(今河北省南部成安县等地与河南省北部安阳市等地),绛州(今山西省新绛县),泽州(今山西省晋城市)等地,即今冀南、豫北与晋南一带,都有生产。
砚石因所出砚坑、开采年代等不同,石品、质量等也有区别和差异。历史上砚石出自何坑,产于何时等等往往是重要的鉴别标准,因此对砚坑情况也应加以了解。歙石砚坑很多,《歙砚说》说:“龙尾山亦名罗纹山,下名芙蓉溪,石坑最多。”《歙州砚谱》中“石坑”一节介绍说:“罗纹山亦曰芙蓉溪,砚坑十余处,蔓延百余里。”其主要砚坑如下。
历史上有不少歙砚流传下来。1953年在安徽省歙县小北门窑藏出土宋代歙砚17方,其中一方眉纹枣心歙砚,长方形,长21.3厘米,宽12.5厘米,高2.8厘米。平底,边起直线棱。一端为新月形砚池,中为椭圆形砚堂。砚身为青黑色细罗纹石,砚堂嵌入对眉子石一片,自由取放,可作砚盖,也可作砚面。设计巧妙,匠心独运。清代徐毅《歙砚辑考》说:“歙石以眉子为绝,而眉子品目不一,要以石色青碧、石质莹润而纹理匀净者尤为精绝。”此砚石质、雕琢、造型俱优,为宋代歙砚之瑰宝。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水嶥〔gui贵〕坑 “在罗纹山西北,……景祐中发(掘),……自水舷至坑五丈五尺,阔一丈三尺,穿笼取之……石里如浪纹”。
宋代还有许多吟颂歙砚的诗歌,如苏轼在《偶于龙井辩才处得歙砚甚奇作小诗》中说:“罗细无纹角浪平,半丸犀璧浦云泓。”另外蔡襄、周必大等人也有诗文赞誉歙砚。
从以上记载可知,红丝砚石开采于唐代僖宗中和年间(公元881—885年)。其产地为青州(今山东省青州市)之黑山与临朐(今山东省临朐县)之老崖崮。《云林石谱》说:“青州……红丝石产土中,其质赤黄红纹,如刷丝萦绕石面。”由于砚石有“红纹”、“丝红”,故名“红丝砚”。
红丝砚自宋代以后因停采,遂少显于世,流传不多,但也留下一些名砚。前面说过的清代画家高凤翰,藏砚极丰,其中就有红丝砚。在其所著《砚史》上,第37方即为红丝方砚,因高凤翰为山东胶州人(今山东省胶州市),所刻铭文为:“美不美,乡中水,何必乎,歙之黟,端之紫”,千里莼〔chun 纯〕羹,表达了他对家乡红丝砚的眷恋与钟爱。
澄泥砚
歙砚产于江西省婺〔wu 务〕源县,因唐代婺源县属于歙州,故名歙砚。又因歙砚主要产于婺源龙尾山下溪涧,故又名龙尾砚。《文房四谱》说:“今歙州之山有石,俗谓之龙尾石。”米芾《砚史》上说:“歙砚婺源石。”宋代李之彦《砚谱》上说:“歙石出于龙尾溪。”这些都说明了歙砚名称的由来。
澄泥砚严格说来不是石砚,它的前身是古代陶砚。如果就多数岩石与所有土壤(包括陶土及澄泥之泥土)的构成来说,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硅酸盐(硅酸盐是硅、氧和金属化合物的总称),由此说来,“陶”与“石”却又是相通互连的,因此陶砚和澄泥砚,都可说是广义上的“石砚”。
明代十八罗汉洮河石砚,长26.5厘米,宽20.2厘米,高8.4厘米。椭圆形,砚池部分线刻宫殿楼阁,云龙海水。砚周环刻十八罗汉。砚底内凹,浮雕海浪翻腾,柱石耸立,鱼龙呼啸。刀法苍劲,气势威严。此砚石质苍碧,砚体敦厚,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
金星是硫化铁黄铁矿之类的点滴状流散物,大者如豆,小者如黍,至小者如鱼子。金纹金晕是熔为线条状、片云状、流云状的“金星”。由于金星是金属矿物质,硬度又大大超过歙石的平均硬度,因此会出现挫墨损笔现象。对于砚石的使用功能来说,是一种缺点,也是一种“石病”。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金星在深色砚石上鲜亮明艳,晶莹夺目,具有装饰美的效果,因此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又因金星是歙石的特征之一,有时也可起鉴别歙石真伪的作用。
驴坑 “在县之西北七十里,……景祐中,曹平为令时取之。后王君玉为守,又取之。近嘉祐中,刁璆〔qiu 球〕为尉,又取之。其石有青绿晕也”。
罗纹里山坑 在罗纹山后,(南唐)李氏时发掘。
上面介绍歙石石品,是依照《歙州砚谱》、《歙砚说》等书的品目分类顺序,先介绍了眉子,实际上眉子也是一种罗纹,是罗纹的变种,为罗纹的变异表现。
叶九山坑 “在溪头坑之西约一里,……有眉子石,纹粗慢,与溪头相次也”。
松花石砚 产于吉林省白山市,因产于松花江发源地,故名,又名松花玉。清代陈元龙辑《格物镜原》上说:松花江砥石山石,“温润如玉,绀〔gen干〕绿无瑕,质坚而细,色嫩而纯,滑不拒墨,涩不滞笔,……砚之神妙无不兼备”。在清代,由于长白山地区是满人先祖的发祥地,松花石砚专作皇家御用。
清代允祥珍藏的一方澄泥砚也很有名。砚为板瓦形,长33厘米,宽19.3厘米,高2.3厘米。砚侧铭“怡王冰玉道人珍玩”。砚色如茶末,细润如玉。砚面光素无纹,砚体整齐舒展。允祥为康熙第十三子,封怡亲王。《红楼梦》著名的“己卯本”,即为允祥府抄藏本,故又称“怡府本”。允祥生平嗜翰墨,喜收藏。此砚现藏天津市博物馆。
从以上记载中,我们知道,澄泥砚的制作方法,基本上是以细密织物,缝制囊袋,盛泥“澄之”,成型荫干,烧制成砚,因用“澄泥”方法制作,故名“澄泥砚”。前面介绍过《文房四谱》上所记的魏铜雀台瓦砚,从瓦的制作方法来看,实已显日后澄泥砚制法之端倪。
洮砚产于甘肃省卓尼县的洮河沿岸,因而得名。过去一般史书上记载,产地为甘肃省临洮县,彼古临洮县非现今之临洮县,应为现卓尼县。
罗纹金星坑 “在罗纹山西北,自罗纹坑相去四十五丈”。
由于泥沙原料成分以及烧制火候等方面的不同,澄泥砚色也各不相同。如“有色绿如春波者,或以黑白埴为水纹”(米芾《砚史》)。有“澄泥砚,正紫色,而坚泽如端溪石,扣之铿然有声”(宋代何薳《春渚纪闻·记砚》)。清代谢堃《澄泥研》说:澄泥砚“黄质,黑章名鱓〔shan善同“鳝”字〕鱼黄者,盖色若鱓鱼之背。又有青色者名蟹壳青,红色者名虾头红,白色者名鱼肚白”。由此看来,澄泥砚也可制出五颜六色的砚品,与其他砚石的天然颜色相比,毫不逊色。
洮砚
罗纹 指砚石表面有如丝罗般旖旎〔yini倚你〕柔美纹理,故名。《歙砚说》说:罗纹“凡十二品:细罗纹,粗罗纹,暗细罗纹,松纹罗纹,角浪罗纹,金星罗纹,刷丝罗纹,倒地罗纹,石心罗纹,卵石罗纹,泥浆罗纹,筭〔suan 算〕子罗纹”。《辨歙石说》上注解说:细罗纹“石纹如罗縠精细,其色青莹,其理紧密坚重,莹洁无瑕璺〔wen问〕,乃砚之奇材也”。粗罗纹“似细罗纹而文理稍粗”。暗细罗纹“罗纹虽细,晦而不露,纹理隐隐,石色微青黑”。角浪罗纹“直纹数路,如角浪然”。金星罗纹“细金点如撒星者,有金抹如眉子者,有横抹金纹长短不定者”。刷丝罗纹“石纹精细缠密,如刷丝然”。筭子罗纹“比刷丝纹理疏而粗大,正如排筭子”,等等。以上罗纹的品名都是很形象的,如角浪罗纹酷似江海中翻腾波浪,视如波浪起伏不平,抚却平滑温润。又如《辨歙石说》中说到的“水波”罗纹,“纹理横细如晴昼微风,清沼涟漪之纹”。罗纹成横向排列,宛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在宋代,龙尾砚的开采生产规模更加扩大,制砚已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生产业务。黄庭坚的《砚山行》诗对此有很生动的形容:“新安出城二百里,走峰奔岳如斗蚁。陆不通车水不舟,步步穿云到龙尾……其间有石产罗纹,眉子金星相间起。居民上下百余家,鲍戴与王相邻里。凿砺砻〔long龙〕形为日生,刻骨镂心寻石髓。选湛去杂用精奇,往往百中三四耳。磨方剪锐熟端相,审样状名随手是。不轻不燥禀天然,重实温润如君子。日辉灿灿飞金星,碧云色夺端州紫。”诗中对砚石产地之地理环境、交通情况、砚石品种、居民状况、开采生产以及石质品位等,都作了形象具体的描绘,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石砚,特别是优质石砚,确为理想的砚材。《遵生八笺》说:石砚具有“质之坚腻,琢之圆滑,色之光采,声之清冷,体之厚重,藏之完整,传之久远”的特点。唐代著名砚石,除上面说到的端砚、歙砚外,还有红丝砚、淄砚、天坛砚(盘谷砚)等。宋代以后又陆续出现洮砚、黄石砚(方城石)、松花石砚、苴〔ju居〕却砚、易砚、潭柘砚、螺溪砚等。砚石产地,可谓遍布神州。宋代米芾《砚史》上就列有砚石20余种,宋代高似孙《砚笺》上更列有砚石30余种。由于自唐代起砚石增多,其中更有甚佳者,历史上便有了“四大名砚”之说。初称为端砚、歙砚、澄泥砚与红丝砚。后因洮〔tao 逃〕砚出现及红丝砚停采,便又称四者为端砚、歙砚、洮砚与澄泥砚。下面便将以上一些名砚分别加以介绍。
金星 指石中有黄色颗粒,如粟米谷粒大小,灼灼生光。分布于黑色砚面,宛如夜空繁星闪烁,故名。金星为歙砚之上品。由于金星形态不同而各具名称。《歙州砚谱》说:“金星其纹三种:葵花,金晕,金星。”葵花金星是葵花瓣状的金星圈。金晕是云雾状的金黄色晕。
歙石纹理紧密,温润细腻,其纹如丝罗,其声如振玉,其色如苍碧。苏轼《孔毅甫龙尾砚铭》说:“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爪肤而縠〔hu 胡〕里,金声而玉德。”“涩”指石质锋芒,易发墨但不损笔;“滑”指石质坚密但易研墨;“爪肤”,“縠里”指石质如皮肤般柔嫩,纹理如绉纱般细美;“金声”“玉德”指扣之有钟磬韶武之音。坡翁砚铭的确说出了歙砚的优点。
眉子 又称眉纹,其纹为黑色,酷似人眉,故名。成条状分布于砚石中,砚石底色大都为青灰色。《歙砚说》说:眉子“凡九品:雁湖眉子,对眉子,金星眉子,绿豆眉子,锦蹙〔cu 促〕眉子,短眉子,长眉子,簇眉子,阔眉子”。《辨歙石说》上注解说:雁湖眉子“砚心有纹晕如注池,四外眉子密密,如群雁飞集之状”。对眉子“石纹如人画眉而细,遍地成对者”。金星眉子“眉子疏匀而有金星间之”。绿豆眉子“石理稍黑,微暗而斑,内有短密眉子纹”。锦蹙眉子“石纹横如眉子,间有金晕”,“金晕如蹙锦然”。短眉子“眉子密短而匀”。长眉子“眉子长而差大”等等。这之中,雁湖眉子亦称雁攒湖眉子,是以砚心为湖池,四周眉子如群雁翔集,富含诗情画意,令人遐想。因极罕见,故为珍品。
米芾《砚史》说:“红丝石作器深佳。”关于红丝砚的特点,清代汪春煦《寿石斋砚谱》上说:“以墨试之,其异于他石者有三:他石不过以温润滑莹者为尤。此乃浸之以水而有滋液出于其间,以手磨试之久,黏着如膏,一也;他石与墨相发,不过以其体质坚美。此乃常有膏润浮泛,墨色故相凝若漆,二也;他石用讫,甚者不刻,其次终食之间,墨即干矣。此石复之以匣,常数日墨色不干,经夜其气即上下蒸湿,著于匣中有如雨露,三也。”也就是说其石质细腻,致密,更显发墨。
紫红地黄丝纹 石质润美,坚而不顽。因有石英夹杂其间,故大材难得。产于老崖崮。
砚石的许多特性与审美价值,多与岩石学有关。从岩石学的角度来说,砚石主要属于沉积岩或变质的沉积岩(泥质、粉砂质、凝灰质或碳酸质岩石)。一般说来,砚石质地细腻,粒度细匀密实,粒径为0.005—0.01毫米,硬度为摩氏硬度计3—5(即硬度在方解石(3)与磷灰石(5)之间),相对密度在2.9左右。
罗纹是砚石中层状排列的如织物的纱纹,为含有硫化银、铜、锰等矿物的黏土质。层次极薄的为细罗纹,略厚的为粗罗纹,丝直而细密者为犀角罗纹,层次较厚粗宽直纹者为角浪纹等。
红丝砚纹理天然,其状不一。色泽多彩,千姿百态。有的似云水、山峦,有的如花卉、鸟兽。因石中夹有石英,形成冰纹、旋纹、条带、斑痕等等,构成了红丝砚特有的文采与图饰。
米芾《砚史》上说:“通远军觅石砚……在洮河绿石上,自朝廷开熙河,始为中国有。”熙河是宋代路名,治所在熙州,现今甘肃省临洮县。《云林石谱》上说:“通远军即古渭州,水中有虫类鱼,鸣或作觅觅之声,土人见者,以梃刀或坚物击之,多化为石,色青黑温润,堪为砺,目之为觅石。”通远军、熙河路即现今洮河一带。这种觅石“自朝廷开熙河,始为中国有”,也就是说,洮石是在宋代开始开采的。金代诗人元好问在《赋泽人郭唐臣所藏山谷洮石研》一诗的序中说:“研有铭云:王将军为国开临洮,有司岁馈可会者六百巨万,其中于中国得用者此研材也。”这位王将军就是拥护宋代王安石变法的王韶,他当时是秦凤路沿边安抚使,是王韶将这种优良的砚材传入中原,从而使洮石在砚材中崭露头角,发展成为著名砚石。
作为工艺品或装饰品的石材,可以分为宝石、玉石和彩石。砚石属于彩石。
红丝砚石在色泽与品种上也是多种多样的。大体说来,有下列几种。
宋末元初,由于战乱,歙砚生产受到影响。据《婺源县志》记载:“自元兵乱后,琢者日拙,而识砚材者尤鲜。”自此以后,制砚业日趋萎缩,一落千丈。明至清初,未见开采记录。直至清乾隆年间,方有开坑取石的记载。清代程瑶田《纪砚》说:“乾隆丁酉夏五月,余从京师归于歙,时方采龙尾石琢砚,以供方物之贡。其石之不中绳度者,砚工自琢之,以售于人。”这是说在公元1777年曾有开采,作为地方贡品。其中未达标准不合规格者,砚工自行雕琢,在民间售卖。 自此至清末,未见有开采的记载。历史上由于长时间较少开采,影响了歙砚的流传与扬名。
历史上不少诗人对洮砚有诗赞,黄庭坚《刘晦叔洮河绿石研》上说:“久闻岷石鸭头绿,可磨桂溪龙纹刀。莫嫌文吏不知武,要试饱霜秋兔毫。”这里黄庭坚以鸭头上绿色羽毛,来形容洮砚的瑰丽色泽,实属贴切。金代冯延登《洮石砚》上说:“鹦鹉洲前抱石归,琢来犹自带清辉。芸窗尽日无人到,坐看元云吐翠微。”描写洮石青翠可人,熠熠生辉。
歙砚
米芾在《砚史》上说:洮石“绿色如朝衣,深者亦可爱,又则水波纹,间有黑小点……亦有赤紫石色斑。”《洞天清录集》上说:“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遵生八笺》也说:“洮河绿石,色绿微蓝,其润如玉。”洮砚以碧绿色为主,“绿如蓝”的上品称“绿漪石”。这种绿石中往往有条条纹理,犹如万端云霞,千姿百态。肌理缜润,绮丽典雅。发墨生光,呵之成珠。贮墨经月,不变不涸〔he 和〕。另有洮砚“赤紫石”,玫瑰红色砚石,发墨功能不亚“绿漪石”。石质细密晶莹,色彩鲜美,砚纹似波浪翻滚,如卷云连绵,清丽动人。
关于歙砚砚石的发现与开采,宋代唐积所撰《歙州砚谱》谈到婺源砚时说,“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垒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以归,刊粗成砚,温润大过端溪。后数世,叶氏诸孙持以与令,令爱之,访得匠手,斫为砚,由是山下始传。”这是说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当地猎户叶氏因猎兽追捕至山中,见有莹洁可爱的如城垒状之石,带回家去掉粗糙的表面,制作成砚,发现砚石温润性质比端砚还好。几代以后,叶氏后人拿去送与县令,县令十分喜爱,并找匠人制作成砚,从此歙砚便流传开来。
另一方清代荷叶歙砚也很名贵,椭圆形,长14.8厘米,宽12.8厘米,高2.7厘米。砚周略加雕琢,使砚呈仰面卷边荷叶形,四周荷叶内卷。砚背微凹,中间浅雕出叶蒂。石质黝黑微呈青碧,坚劲莹润。纹理匀净,缜密,隐现暗细罗纹,古犀罗纹,尤为精绝。砚石正反两面,布满近十对眉子纹,多数横而不曲,两端略细,成双成对,悦目怡神。此砚砚盒为嵌有螺钿的云龙黑漆盒,衬装砚石,更显华贵。此砚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螺溪砚 螺溪砚因产于台湾省彰化县,浊水溪下游支流的东螺溪之螺溪而得名。据《彰化县志》所载,清代杨启元的《东螺溪砚石记》:“彰之南四十里有溪焉。源出内山,由水沙连,下分四支,最北为东螺溪,溪产溪石,可裁为砚,色青而元,质润而粟。有金砂、银砂、水波纹各种,亚于端溪之石。然多杂于沙砾之中,匿于泥涂之内,非明而择之不能见,一若披沙而拣金者。”螺溪发源于水沙连(即日月潭)附近之山麓,螺溪石“多杂于沙砾中”,因此是在河床上捡采。因为这些溪石“色青而元”,为黑色卵石,所以又称“黑玉”。
济源坑 “在县之正北,凡三坑并列。曰碧里坑,在山上,色理青莹。及半里,有水步石,大雨点白晕。次十里,入里山,石青细有金纹花晕,厥状不常”。
历史上也有一些著名的澄泥砚传世,一方为宋代苏轼鹅式澄泥砚,长12.7厘米,宽8.8厘米,高2.7厘米。砚形为转颈回眸之鹅形,鹅体为砚面,深处为砚池,浅处为砚堂。砚背隶书“鹅戏”,并署:“东坡居士轼”楷书款。此砚几经辗转,后入清宫。清帝乾隆特作诗咏砚:“澄泥制砚肖鹅鶃〔yi亿〕,背刻东坡想用之。设以换群遗事谕,斯人诚不愧研斯。”命工刻于砚侧,诗后钤〔qian钳〕“太仆”御印,并楷书“乾隆辛丑季夏御题”。砚盒为紫檀木制鹅形盒。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紫红地红丝纹 质坚细腻,色泽艳丽,发墨有光。产于老崖崮。
宋代也有一些著名洮砚流传,如宋蓬莱山洮河石砚。长16.9厘米,宽9.8厘米,高3.9厘米。砚石周边雕有双龙戏珠图案。砚上部刻重山叠嶂,中有重簷殿阁。横额篆书“蓬莱山”,因得砚名。砚背凹处刻有赑屃〔bi xi币戏〕负碑,碑额隶书“雪堂”二字,雪堂为苏轼斋号。并有隶书“缥渺神山棲列仙,幻出一掬生云烟,予以宝之万斯年。元丰四年春苏轼识”。此砚形制古朴,又为苏轼用砚,因而弥足珍贵。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天坛砚 产于河南省济源县天坛山,故名。亦名盘谷砚。唐代韩愈有《天坛砚铭》:“儒生高常与予下天坛,中路获砚,似马蹄,外棱孤耸,内发墨色,幽奇天然。”说明在唐代天坛砚已有开采。清代谢慎修的《谢氏砚考》又说:“盘谷即唐李愿隐处,产石可为砚,亦具蕉叶、青花、玉带、金线状,可与新坑端石混,惟发墨稍粗,石易剥落,故逊端产,盘谷在济北二十五里。”由此可知,天坛砚也是古老的名砚。
罗纹坑 在眉子坑之东,(南唐)李氏时发掘。“山下至取石处,计七十五丈。阔十八丈,深十五丈三尺,石藏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