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学网 历代文学
收录来自古今中外 20 多个朝代,近 60个 国家的作者超 3万 人,诗词曲赋、文言文等作品数近 60万 个,名句超 10万 条,著作超 2万 部。

狱中寄子由二首

苏轼 宋朝

一作: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和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其二

序篇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其一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创作背景/简介

《狱中寄子由二首》是宋代苏轼在狱中写给弟弟苏辙嘱托后事的两首诗,强烈地表达诗人对家的深深眷恋之情。这两首诗是苏轼在狱中“绝命诗”,出自肺腑,无暇雕琢,而自有感人的力量。苏轼反对新法,这是他认识上的局限。但执政者对持不同意见的人大兴文字狱,这即使在当时,也被一般人视为不公正。

“乌台诗案”给北宋后期的政局带来了明显的消极后果,士大夫多以不恤民命,讳言国事,自保身家为得计,以致元祐(1086-1094)、绍圣(1094-1098)年间,新法一反一复,元气大伤,国事终至不可收拾。苏轼这两首诗是这一历史悲剧的生动见证。


注释/注解

①“小臣”句:亡字一作忘。

②“更结”句:更字一作又。

③“风动”句:琅珰,锁,即铁制的锁链。

④柏台,即乌台。

⑤牛衣,给牛御寒的草蓑。

⑥诗序一作: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和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


赏析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家人的挂念,第一首通篇都是写给弟弟苏辙的,尤其吐露出浓浓的手足深情:身逢盛世,身为微臣的自己却愚蠢地自蹈死地。中年殒命,算是提前偿还了前生的孽债,但是一家老少十多口人,从此就要拖累弟弟来抚养了。一死何足道哉,到处的青山都可以埋葬骨骸,只是当年与弟弟相约夜雨对床的盟誓再也无法实现,此后夜雨潇潇的时刻,子由只能独自伤心了。但愿与子由世世代代都做兄弟,把未了的因缘付诸来生!。

苏轼与弟弟苏辙不仅在文章创作方面同列“唐宋八大家”,现实中更是手足情深,他们有感于唐代诗人韦应物“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的诗句,相约异日功成身退、对床而眠,共享闲居之乐。此时苏轼自料将死,不免感慨昔日愿望,与此同时,“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的期望更是感人至深。

第二首是写给妻儿的,表达对妻子儿女的思念以及对自己的伤怀,除此之外还有对身后事的嘱托,“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这二句描绘出月光下御史台监狱阴森的侧影。汉代御史台多种柏树,所以又称柏台(见《汉书·朱博传》)。琅珰,指屋檐下系的铃铎。诗人在不眠的寒夜,想到自己在刽子手屠刀的阴影之下,心中充满了惊骇之情。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一联可圈可点,是苏轼善用比喻的体现,表达出作者心如鹿撞,命运似鸡的心情,也是其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最后二句:“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作者在这里自注说:“狱中闻杭湖间民为余作解厄道场者累月,故有此句”。当年苏轼由京官外放,首先就到杭州任三年通判(地方副长官),在任期间,大有功德于杭州人,因此杭州人民思之不已,为他作道场累月,给了很大的精神安慰。


“苏轼” 的其它作品列表

作品类型 数量 代表作品
2,696
464
5
28
2,946
1